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是什么结局?

长平之战后,蔺相如和廉颇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4 更新时间:2024/1/31 10:07:35

自古以来,君与臣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鱼没有了水便无法活命,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没有了鱼的水,也注定是一潭死水,终究会腐化变质,失去生机。

帝王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大脑,不仅要善于识人才,而且还要兼顾用人之道,亲贤臣,远小人。

否则即使“文有志士之能臣,武有安邦之勇将。”也难以避免会有亡国的下场,而对于那些忠君爱国之臣,如果落得一个悲凉的下场,也会让人无尽的唏嘘。

最早的“体罚式道歉”

《将相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儿时一定都学过,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位大臣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故事。

其实《将相和》也叫《负荆请罪》,它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戏,开头讲的是“完璧归赵”,之后讲的是“渑池之会”,这两件事蔺相如都立了大功,先是帮着赵惠文王保住了无价之宝和氏璧,后来又在渑池帮赵王争回了面子。

赵王一开心就给他升官了,职位比大将军廉颇还要高,这下廉颇就不高兴了,认为自己一个赵国的将军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凭什么能骑到我头上去?所以他非常不服。

蔺相如为了避免和廉颇正面交锋,所以经常称自己有病不上朝,平时看见廉颇来了,也会远远的避开。

现在在河北邯郸市,还有这么一条“回车巷”,就是当初蔺相如回避廉颇的巷子。

但老是这么躲得远远的,这下轮到蔺相如身边的人不服了,问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蔺相如回答说:“其他国家之所以不敢冒犯赵国,是因为有我这样的文臣和廉颇那样厉害的武将,如果我们之间不和,其他国家很容易趁虚而

这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他背负着荆棘条,赤裸着上身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结果两个人和好了,成为了生死之交。

要知道廉颇当时可是赵国的上将军,地位很高,负荆请罪的勇气实属难能可贵。

廉颇这种知错就改的品质是相当值得肯定的,但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也同样令人佩服,如果说他一开始就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那估计就没有“负荆请罪”这回事了,所以说态度折射了一个人的格局,不计较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格局。

课文虽然到此就结束了,但他们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那大家知道他们两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吗?老师肯定是不会在课堂上告诉你的。

蔺相如之死

因为有蔺相如和廉颇这样厉害的大臣,再加上他们主张的改革实施以后,赵国的国力空前的强大,并吞并了很多周围的小国,甚至可以与当时的秦国相抗衡,但是随着秦国不断吞并土地,势力也是越来越强,赵国开始渐渐落于下风。

首先,来看看蔺相如的结局如何,关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第1种说法是秦王和赵王在渑池会面打算讲和,修两国之好,此次会面结束后,蔺相如因为功劳巨大被封为了右上卿。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便将太子送去秦国当人质,而且还派蔺相如一同前往,不料太子却在骊山得急症死了,蔺相如也因此获罪被割头挖心。

第2种说法是公元259年,长平之战期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秦国和赵国对峙长达4个月,廉颇率领军队在边境高筑城墙,并命自己的部下不许迎战,不论秦军如何的请战,廉颇都不为所动,使得秦军大为恼火。

于是秦国就派人在赵国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怯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为将”,赵王听到后竟然真的相信了,就这样廉颇被赵括取代,蔺相如知道后,也是赶紧上书劝阻,可赵王就是一意孤行,两个月后赵军战败,四十万赵军全被秦军坑杀。

长平之战最后以赵国惨败告终,赵国40万大军全军覆没,蔺相如得知此消息后,在忧愤之下病逝,可以说是被活活气死了。

廉颇之死

再来看看廉颇的死,长平之战让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与秦国相抗衡了,燕国见此就想要捞点好处,于是就派兵去攻打赵国。

而赵王吸取教训,再次用了廉颇,廉颇奉赵王之命前去抵御,这一战赵国大获全胜,燕国惨败,还割让了5座城池讲和,廉颇被封为了信平君。

本以为廉颇的出头之日到了,可是好景不长,赵国新的国君上台后,奸臣郭开多次在赵王面前讲廉颇坏话,最终廉颇被撤职,廉颇被气得直接投靠了魏国。

可是因为他曾是赵国将领,魏王对他并不信任,所以廉颇依然没有得到重用,最后廉颇郁郁而终,值得一提的是,廉颇死后没多久,赵国就亡国了。

小结:

“负荆请罪”可以说是在古代竞争激烈的臣子之间一则非常美好的故事,他对于后世同为一朝之臣的人,影响是非常深远也非常正面的。

然而美好归美好,两个人最终也没能赢得圆满的结局,甚至不得不面对国家灭亡的残酷现实,所以说一个国家或是朝代的兴衰,并不是单单取决于朝中是否有良相和忠臣,更是少不了要有明君这一必要因素。

虽然蔺相如和廉颇这一文一武最后达成了为国复兴的同一战线,但在关键问题的决策上,还是要听赵王的意见,他们二人是做不了主的,最后蔺相如忧愤而死,廉颇郁郁而终是这一原因所导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令妃刚生产不久,乾隆为什么急着宠幸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宫中词》中写道:“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历朝历代下,帝王乃一国之间,至高无上的掌权者。而对于帝王而言,皇室血脉之延续,乃是国家大事,为此历朝历代帝王,皆会建立专属后宫,后宫佳人三千,倾国倾城之色,只为帝王独宠。纵观历史长河,女性的地位一直都不如男性,尤其是到了明朝时期,程朱理学出现后,

  • 李世民割下李建成的头颅前,还做了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626年,时任秦王的李世民做了一件他为了上位不得不做但是却一直被后人诟病的事情。他率领自己几乎所有的亲信,埋伏在进宫必经之路玄武门处,等到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骑马经过此处时,一箭射死了他的太子兄长,而他的亲信也在随后杀死了准备逃走的齐王。为了抵抗太子人马的反扑,他割下了两位手足的首级威慑敌

  • 康熙的庙号是什么?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康熙的故事。刘邦建立汉朝时,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因此,汉朝的历代帝王的谥号都带有“孝”字,例如,汉文帝刘恒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汉朝重“孝”的理念,被历朝历代所沿袭。

  • 南唐后主李煜为何自称钟隐 是为躲避哥哥的嫉妒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想必大家都知道李璟一共有六个儿子,但在这六个儿子中李煜是最优秀的,所以深得父亲李璟的宠爱,因此后来父亲李璟去世后,李煜成为了南唐的第四个国君。也是南唐历史上最优秀的国君。在历史中,他不仅是一个国君,还是一名诗词作家,但不论是做为国君还是诗人,他都是非常优秀的。因此被世人大大称赞,也被取了很多称号。李

  • 才华横溢的李从嘉为什么登基后改名叫李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还记得当初那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小国皇帝吗?还记得那个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亡国之君吗?在历史长河中,他一直是那么耀眼,即使他不是明君,可也是留名青史的才子。他就是李煜。李煜是南唐的中主的第六个孩子,起初他的名字是并不是煜这个字,而是从嘉。他刚开始是被封为郡公的,后来逐渐升迁成大将军,后来就被封王了

  • 项羽与爱妻虞姬怎么认识的?司马迁为何项羽评价甚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一段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广为流传,更通过京剧名篇的演绎,真实还原了一代枭雄项羽兵败刘邦,与爱妻生死决别的感人故事。历史上,有关项羽虞姬怎么认识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确切史料的记载,此疑问至今尚无定论。《史记·项羽本纪》曾经提略微到过,虞姬是项羽一生唯一挚爱的女子,却并没有明确记

  • 岐王李茂贞究竟是男是女 李茂贞为何性别成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李茂贞,何许人也,为何后世之人称他为岐王李茂贞?岐王是怎样的一种荣誉?他被何人封为岐王,为何事而封为岐王?且随小编一一进行了解。李茂贞,并非是原名,宋文通才是他的真实名字。也许大家会奇怪了,一个人改名还算是情理之中,那为何李茂贞改名不光是将名改了,甚至连姓氏都给变了呢?那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大历史

  • 朱元璋的岳父胡美一生战功赫赫,为何没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皇帝就需要熟练掌握帝王心术,这样才能稳定朝堂,让底下的人乖乖听自己的话。皇帝最怕的不是底下几波势力打得凶,而是一家独大。只要底下的人保持某种平衡,皇帝就不会多过问,只要不是太过火的事情,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有的时候皇帝杀人的理由太过牵强也是为了保持这种平衡,真正念情分的皇帝很少,他

  • 才华与美貌兼备的文姜,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文姜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古代最著名的美女大概就是四大美女,分别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她们也被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在那样的封建社会,不仅是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对美女的偏见更大,而且很多美艳女子都会沦为政治的牺牲品,因此也有一句话叫"红颜多薄命"。在

  • 从《襄阳对》与《隆中对》来看,庞统与诸葛亮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庞统厉害还是诸葛亮厉害,从庞统的《襄阳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可以看出结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具体来说,庞统虽然能力强,但是行事不稳,急功近利;诸葛亮稳扎稳打。所以刘备总是让庞统随军,多献奇计,各种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干;诸葛亮适合留守后方,他性格持重,又是正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