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欲废太子背后是怎样的隐情

刘邦欲废太子背后是怎样的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929 更新时间:2024/1/24 7:51:31

刘邦在汉二年挥兵东进,很快平定了三秦之地,然后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攻入了项羽的西楚都城彭城。这时候的项羽正在齐国作战,得此消息,立刻带兵杀了回来。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被杀的溃不成军,父亲和妻子也成了项羽的俘虏。好在逃跑的途中遇见了自己的一双儿…刘邦在汉二年挥兵东进,很快平定了三秦之地,然后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攻入了项羽的西楚都城彭城。这时候的项羽正在齐国作战,得此消息,立刻带兵杀了回来。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被杀的溃不成军,父亲和妻子也成了项羽的俘虏。好在逃跑的途中遇见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即鲁元公主和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回到关中以后,刘邦知道这天下不是一战可定,项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灭,于是有了长期的打算,立嫡子刘盈为太子,守卫栎阳。后来,刘邦非常喜欢另一个老婆戚姬为他生的儿子刘如意,夺得天下以后,刘邦就想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想废掉太子的理由是说刘盈柔弱,不像自己,而刘如意很像自己。当然,这像还是不像,肯定不是指模样,而是指言语行动和做事风格。刘邦在汉五年(前202)打败了项羽称皇帝,于第二年天下基本稳定了才开始封赏功臣,这时候的刘如意不过六七岁,要说喜欢不喜欢还差不多,至于像不像,又怎么会看得出来呢?到了后来,大臣们几乎是一致的反对,而刘邦反而更坚决要更换太子。为此,刘邦连耍无赖的招数都用上了。叔孙通是太子刘盈的老师,刘邦打算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竟然应付他说是随便说说。但直到吕后用了张良的计策,把请来的商山四皓让刘邦看见,刘邦认为太子刘盈这是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羽翼已经丰满,这才放弃了废太子的打算。

刘邦的功臣班底基本上是沛县人,而这些人都和刘盈、吕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如意和他的母亲戚夫人没有任何势力和助手,刘邦仅仅是因为刘盈不像自己就要废掉嫡子另立太子吗?其实,如果向深处去想一想,这废立的背后,应该是另有隐情。

刘邦有愧于刘盈,这种由愧疚转为怨恨的心理很可能是他不喜欢刘盈的原因。

刘邦兵败彭城,只和夏侯婴一起乘着一辆车仓皇西逃。鬼使神差,逃跑的路上竟然看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这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和汉惠帝刘盈。而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一双儿女竟然没有和爷爷、母亲在一起。赶车的那个夏侯婴就把姐弟俩抱上了车。因为是一路狂奔,马已经非常疲乏,再加上这么两个人,这车子跑得就更慢。后面有追兵,刘邦特别着急,为了能快一点儿跑出险境保住自己的性命,刘邦竟然用脚把两个孩子踢下车去。如果是一次还算是一时糊涂,可这个刘邦竟然好多次的把他们姐妹俩踢下车。夏侯婴不干,一次又一次地把两个孩子抱上车,而这个当爹的还很生气,竟然有十几次想杀了这个夏侯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孩子和母亲失散?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了,有一点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那就是两个不大的孩子离开了亲人一定是内心非常害怕,一旦见到亲人他们会觉得有了安全。但是,这两个孩子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景,这个爹要把他们踢下车。刚刚从一个恐惧的环境中摆脱出来,马上再让他们回到那个环境当中,他们的内心恐惧会更重,而这个让他们回到恐惧当中的人却是自己的亲爹。史书上记载着,上车后的两个孩子是紧紧地抱着夏侯婴脖颈,可见这姐弟俩知道这样是安全的。不说姐弟俩的感受,刘邦难道不知道孩子离开这辆车子的后果吗?遍地乱兵,他们被杀死、被战马踩死、冻死饿死的机会要远远大于生还的可能。天下有几个人会知道他们是汉王的儿女!

这俩姐弟是逃出来了,但他们对这个亲爹的畏惧是再也抹不掉了。在一个让他们恐惧万分的人面前,即便这个人是亲爹,他是敢撒娇还是会欢笑?每当见到他就会遇见那种恐惧眼神儿的刘邦,对待这个儿子会是什么感受?如果说刘盈的内心充满了恐惧,那么刘邦面对儿子就是充斥着愧疚。作为一个皇帝,他同样受不了这样一种愧疚的折磨,他更不能让这种愧疚不安延续到另一个世界。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到另外一个天地里去,如果另外一个世界里住的都是皇帝,刘邦会不会害怕在那儿再见到这种眼神儿!他不是再没有儿子,他还有一个对他撒娇、让他开心的“如意”儿子,把皇位传给他,将来的皇帝想到的只有他的好,即便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儿子不是一样会在他怀里撒娇吗?他希望见到这样一个儿子!

担心吕后篡汉要重于兄弟争位。

当然,开国皇帝想到的首先是政权的稳固,让刘氏江山如何传下去,父子关系和这个比起来,永远都在其次。那么,把皇帝之位传给刘如意,刘氏江山就真的能够稳固吗?在太子之争过程中,大臣们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刘盈,没有人支持刘如意。这说明,戚夫人身边没有任何支持者,整个刘如意集团只有两个半人——刘如意和他的母亲戚夫人,以及半个刘邦。而刘盈集团则不然,他除了母亲舅舅姨夫之外,还有沛县所有的开国功臣。太子被废意味着什么刘邦不是不知道,既然刘邦这事儿没有办成,我们就很难知道他将怎样处置这个嫡子。可以设想一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刘盈处死,这种情况是很可能会发生的。汉十一年(前196),英布造反,刘邦打算派太子出征征讨叛乱。用当时人的话说,这种事情对于太子来说,成功了不能增加什么,万一失败,那可就危险了。这危险也是两种,打仗时被敌人所杀,失败了回来被治罪杀死。刘邦当初很难说没有这种想法,借着平叛这件事情除掉这个儿子!后来由于吕后的苦苦哀求,刘盈没有成行,这并不是刘邦不想除掉这个儿子,而是吕后所说的理由能够让刘邦惊心。英布是天下猛将,刘盈不是他的对手,假如刘盈带兵失败,英布一路攻打到长安,刘邦这个皇帝还能继续坐下去吗?这才是刘邦没有让刘盈上前线的真实原因。第二种情况是给刘盈一个王做。这种情况等于是直接把刘如意送进地狱,因为周昌已经说了,坚决不奉诏。沛县这帮老哥们会直接拥立刘盈上台,根本不会有人理会刘如意这个茬儿。所以刘邦根本就不会这样做。

后一种情况是根本不会这样做,前一种情况是很可能这样做,假如刘邦真的处死了这个嫡子,人们不拥护刘如意怎么办?刘邦当时考虑更多的是,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们死后,剩下的这些大臣们,他们压根儿就不敢想当这个皇帝,反秦起义的时候连一个沛公都不敢当,更不用说现在是当皇帝了。这些人要么认了他的这个决定,要么在他的儿子当中另选,即便是另选一个儿子当皇帝,也要比现实的威胁要小。

这个现实的威胁就是他的正妻吕后。

吕后这个人刚强坚毅,刘邦出征,家中名义上是太子留守,实际上就是吕后监国,萧何辅政。刘邦当皇帝后几乎年年平定叛乱,仗是年年打,吕后在家,行使着皇帝的权力,已经知道了皇帝怎么当,权力怎样使。吕后这个人还非常有能力有主见,是她自主杀了韩信和力主杀了彭越。刘邦在征讨陈豨叛乱的前线,有人说韩信和陈豨勾结图谋造反。吕后知道韩信的能力,因此她设了一个局,声称刘邦在前线取得了大胜,要求在京城里的大臣们前来祝贺。她害怕韩信不来,就派了对韩信有恩的丞相萧何前去请他,韩信果然中计去了宫中。离开了军队的将领,本事再大也不过是一个武士而已,而宫廷侍卫对付一个武士那是再容易不过了,韩信就这样被吕后杀死。梁王彭越被囚禁,刘邦削去了他的爵位,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是吕后却说,彭越这样的豪壮之士留下来就是祸患,再一次让人告发彭越造反,同样把他杀了。杀韩信说明了吕后有智谋有能力,杀彭越说明她有政治远见。吕氏家族还有两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一个是她的哥哥吕泽,另一个就是她的妹夫樊哙。刘邦一路顺利地攻进项羽的都城彭城,可是项羽杀了一个回马枪就把刘邦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只得一人向西逃跑。当时,吕后的哥哥周吕侯吕泽驻扎在下邑,刘邦到了他那儿这才停歇了下来,然后重新聚集人马再和项羽对抗。吕泽这个人在汉家的功臣将领当中,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都不是个一般人物。樊哙更不用说,如果一定要在刘邦的嫡系当中评定“八大金刚”或者是“五虎上将”之类的,一定少不了樊哙。有了一个有能力的太后再加上有这样强势的外戚势力,一个柔弱的刘盈能驾驭的了局势吗?这样的天下究竟是姓刘还是姓吕刘邦能不忧虑吗?当然,吕后不可能不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而去用一个娘家侄子,但是,如果吕氏把持了朝政,吕后和刘盈死了又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这能不是皇帝的忧虑吗?很明显,这样的担心刘邦是一定有的。因此,当他知道太子换不了了,果断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要杀樊哙(这时候吕泽已死),二是让大臣们盟誓不得封诸吕为王。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刘邦还没有来得及消除全部异姓王,就已经撒手人寰。这样一来,樊哙没有杀成,他的儿子死的早,吕后还是封了诸吕为王。只不过,天下最需要的是结束战乱,保持稳定,刘氏皇帝的传承符合当时的这一需求,所以他的另一个儿子——汉文帝刘恒走上了历史舞台。

总之,刘邦说刘盈不像自己,只不过是能够说得出口的理由,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背后的隐情他永远也不可能说,这也许就是皇帝的无奈和悲哀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孤注一掷的雄主——拓跋珪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雄猜之主是什么意思,孤注一掷下一句,孤注一掷的勇气

    回溯源头——代国的建立与灭亡最早,拓跋部的什翼犍自称代王。此人生而奇伟,宽仁大度,身长八尺,隆准龙颜,长发委地,相貌英伟,经过三十多年苦心经营,兼并邻近诸部,击高车,破没歌部落,攻伐刘卫辰部,节节胜利。他至此自称代王,并与同属鲜卑族的前燕慕容氏广结姻亲,大具开国气象。可惜什翼犍生不逢时,恰值比他更英

  • 朱元璋删《孟子》惹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关于老子的笑话,孔子老子的脑筋急转弯,朱元璋为什么不喜欢孟子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其配享资格。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

  • 古代传说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考证 大禹治水是成语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禹治水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大禹治水的时间,大禹治水是事实吗

    大禹为什么治水相传,在上古贤帝尧还是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就一直都洪水泛滥,洪水将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都给淹没了,人们经常被迫只能在树上或是在山顶山呆着,搞得民不聊生。大禹雕像作为部落的领袖,尧下定决心要想办法治理洪水,替人们消除这项自然灾害。于是尧就召集了当时各个部落的首领来商议治理黄河洪水这件事情,

  • 刘备为何对“标题党”情有独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称帝后为什么疏远诸葛亮,刘备最后被谁打败了,张飞为什么愿意跟刘备

    三国时代,是个尤其看重名号的时代。原因在于,杀伐争斗大多在贵族之间,不是军阀,便是财阀,与普通百姓没有太多干系。唯一一次以农民为代表的“黄巾起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寿终正寝。或许受汉末以来大环境的影响,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不…三国时代,是个尤其看重名号的时代。原因在于,杀伐争斗大多在

  • 谁被称为曹操诸葛亮的合体 还有个曾孙叫陶渊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兄弟几个,诸葛父子真乃一门忠烈,郭嘉和诸葛亮谁才是高

    三国人物,搞政治的高手有两个: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的忠诚谋国、鞠躬尽瘁,曹操的政治权术、敏锐洞察,三国时期无人能望其项背,更别说兼采二人之长。到了东晋时代,却横空出现一人,被誉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机警敏锐堪比曹操,忠君勤政好似孔明,成为曹操与诸葛亮的合体。这个人就是陶侃。陶侃是个官

  • 不想父子相残的后赵皇帝石虎 如何走上不归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石虎皇帝烤妃子,赵子龙一生败过吗,赵子龙最后一战在哪里

    中国人在反思历史时,提到最多的可能是两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用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错误,走好脚下的正确道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皇帝石虎虽不是汉人,却很认同这个道理。石虎得了天下,立大儿子石邃当太子后,经常对群臣说,“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残灭,故使朕得至此,如朕有杀阿铁理

  • 曹操为了当岳父将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禅娶了谁的女儿,汉献帝是刘邦的第几代,汉献帝的儿子

    曹节的一生几乎就没有什么快乐,丈夫献帝把她看成卧底,兄长曹丕厌恶她不合作,世人又讥讽她是曹操奸贼的女儿,活受罪是应该的。身在王室,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悲哀。身为魏王曹操的女儿,也是如此。不过曹操的女儿都不是凡人,个个都挺有个性的,尤其是清河公主。清河公主是曹操的女儿,比起几个姐姐,清河算是幸运的。当

  • 三国第一传奇-张辽八百破十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关云长》张辽剧照三国第一传奇莫过于张辽八百破十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后人大概争论了N次,我这一次也献献丑,结合陈寿的《三国志》和老罗的《三国演义》给大家描述一下大概的情况~《三国志》的真实性比较强,《三国演义》的语言描写的比较好~,喜欢…《关云长》张辽剧照三国第一传奇莫过于张辽八百破十万,他到底

  • 李儒真是董卓的女婿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不少的人都说董卓有两个女婿,一个是牛辅,另一个是李儒,而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以及后汉书里都有记载,牛辅是董卓的女婿,却独独没有记上一记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可是李儒真的是董卓的女婿吗?这有疑问了。在三国演义中李儒首次登场是“卓婿谋士”李儒,在这里…不少的人都说董卓有两个女婿,一个是牛辅,另一个是李儒,而在

  • 汉惠帝刘盈:观人彘而罢朝的仁弱之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汉惠帝的皇后,汉惠帝儿子

    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病逝,17岁的刘盈继位,也就是汉惠帝。惠帝出生在公元前211年,当时刘邦还只是亭长,兵荒马乱,日子并不好过,从小和姐姐鲁元公主随母亲下地干活。父亲起义后,跟随全家长年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楚汉战争爆发后,和姐姐鲁元公主跟着父亲一起逃难,刘邦为了马车能逃得快些,把姐弟俩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