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骁勇威猛不一定就莽撞 文武双全的儒将张飞

骁勇威猛不一定就莽撞 文武双全的儒将张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196 更新时间:2023/12/13 18:21:57

应该说,骁勇威猛不一定就莽撞粗率。三国时代的很多猛将,在小说戏曲里就不是这样。吕布虽勇而无谋,但并不憨莽。关羽之威猛不亚于张飞,但人们却常看到他于帐内灯下,绰髯凭几,看《春秋》之书,有一副儒雅之士的风度。还有赵云马超……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刘备曾告诫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后来,他率兵欲会合刘备伐吴,果然被他的部下杀了。好刑杀、鞭挝下士,这可能与粗莽有关,但主要是不爱恤部下。

邓拓《燕山夜话》有一篇《由张飞的书画谈起》,说相传张飞擅长书法,还会画画,北京出版社印行的一本《标准习字帖》的《编后》,就把张飞作为武将中的书法家。邓拓找了很多材料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南北朝时代梁陶宏景的《刀剑录》说张飞初拜新亭侯,命匠人炼赤朱山铁为一刀,刀上铭刻“新亭侯蜀大将也”几个字,有人说,这《新亭侯刀铭》就是张飞自己写的。还有,明代有一部《丹铅总录》,说涪陵有张飞刁斗铭,文字极工,是张飞自撰自写的。更让人惊异的,当是相传张飞在八濛山大破张郃之后,留下的《张飞立马铭》,又叫《八濛摩崖》。这段铭文是明代在四川流江县八濛山(一说在渠县)山崖上发现的,写着:“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据说,现在虽然壁裂字毁,无法再找到这个摩崖石刻的残迹,但还能看到清代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上面有清末胡升猷的题识。另外,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铨》也记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还可以找到一些材料说明这一点。比如,元代吴镇有一首题为《张益德祠》的诗便写道:“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像恐难如。”车骑便是张飞,他于章武元年(221)拜车骑将军。照吴镇的说法,张飞的书法很有造诣,连三国时著名书法家——魏的钟繇、吴的皇像也恐怕比不上。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历史上的张飞虽然骁勇威猛,却不一定粗率横莽,至少,他应该有一些文士的素养和气质。

但是,我们现在从《三国演义》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却是一个猛而莽的张飞,丝毫没有文士的风度和素养。

他的长相打扮就十分粗莽: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脸是黑的,满脸胡子是黑的,头巾、衣服,甚至坐下马都是乌黑乌黑的。

在唐代时,张飞大约就是以这副模样特征而招人喜爱的。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应该是个证明。这里所谓“张飞胡”,既应是长得胡里胡气,更应是性格的胡莽粗率。

在后来艺人笔下,莽张飞的这一性格更鲜明突出了。

《三国演义》里,“怒鞭督邮”使我们第一次领略到这一点。这在历史上倒实有其事,不过“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那是刘备因平黄巾有功升安喜县尉,听说督邮到了县上,奉诏要免去他的职务。刘备想见督邮说个明白,督邮称病不肯相见。刘备这才大怒,带了吏卒闯进传舍,谎说奉州官之命捉拿督邮。把督邮从床上捆起来,拖出县城,解下系印的绶带系住督邮的颈脖子,绑在树上,着实用鞭杖打了百余下,还要杀掉他,督邮求饶,这才作罢。刘备也因此而弃官亡命。这在《三国志·先主传》及注引《典略》都有记载。刘备这时血气方刚,颇有战功却只得一个小小的县尉,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偏又遇上小小的督邮欺人太甚,当然火上浇油,要发作一通。这本来很正常,只是演义家把刘备写作仁厚的典型,这类事便不宜算在他的名下,恰好这类事符合人们心目中张飞的莽爆性格,移花接木便很自然了。

《演义》写此事还算有分寸。这之前的《三国志平话》,便不只是用鞭子打几下了事。刘备加官赴任之前,张飞还打了向刘备索要钱物的十常侍之一,打下两个牙,满口流血。刘备得补县尉,定州太守有意刁难,张飞又把太守和太守夫人、衙内兵卒一应人都杀了。待督邮到县,张飞不仅当胸一百大棒,当即把督邮打死,还将他分尸六段,将头挂在北门,脚吊在四隅角上,尔后和刘、关一起领众往太行山落草去了。

《三国志平话》里,张飞还活活摔死了袁襄。袁襄是袁术的太子,刘备占了徐州,袁术却派袁襄引兵来取徐州。张飞奉刘备之命作为接伴往南迎袁襄。行三十里到得石亭驿,迎着袁襄,相见礼毕,举杯饮酒,因话不投机,两人对骂起来,尔后袁襄要打张飞,张飞恼起,一把拿住袁襄,用手举起,一下便把袁襄摔死在石亭上。元杂剧也有这个剧目,题目便叫《摔袁祥》(袁祥即袁襄)。

张飞的粗莽表现在嫉恶如仇、直率干脆、胸无宿物上,让人觉得可爱。他也用智,不过他的智也总带着莽直之气。《三国演义》和其他民间创作传说还有很多这类例子,不必一一细说。

这当然是历代民间艺人进行理想化再创造的结果。没有他们的精心创造,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莽得可爱,个性鲜明的张飞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唐太宗为什么能重用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太宗李世民魏征,唐玄宗重用的名臣是,唐太宗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处理功臣一直是让皇帝头疼和棘手的问题。“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如诅咒般伴随着每一个初生的王朝。为了处理功臣问题,皇帝一般使用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给功臣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甚至结成各种亲戚关系,但不给他们实际的权力。这种方法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宋太祖的“杯酒释兵

  •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用的是,我不是君子但也不是小人,君子和小人之间用成怎样说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

  •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 还是不可而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是六出祁山还是七出,诸葛亮带料事如神还是落雷,六出祁山的结果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诸葛亮为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认为是明智的。例如,人们总是喜欢把六出祁山的这件事,看成是诸葛亮自强不息的表现而大加赞赏。然而,也有人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件事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 清朝大臣噶礼为何会被康熙判以凌迟极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时期的大臣排名,雍正为什么杀戴铎,和珅是康熙年间的吗

    “其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这是噶礼被康熙判以凌迟处死时做说过的一段话!那么噶礼到底是谁?噶礼是满洲正红旗一族,当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噶礼也随军出征。在康熙未正式对噶礼动手的时候,其实是十分器重和信任他的!但是噶礼此人却恃宠而骄,贪婪无度丝毫不知收敛,最后连他的母亲都对他的不忠不孝无法忍受,向康

  • 皇后的克星:康熙的三位皇后为何接连暴毙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康熙接下来是哪个皇帝,乾隆令妃死后谁最得宠,康熙为什么将30个宫女

    康熙皇帝共有三位皇后相继去世,她们是孝诚皇后赫舍里氏、孝昭皇后钮祜禄氏、孝懿皇后佟佳氏。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是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她能成为中宫皇后,是因孝庄极力推荐,康熙八年生皇子,早殇;康熙十三年,孝诚分娩在即,可是,这一次,她却难产,孩子生下

  • 西晋灭吴的功臣是谁?揭西晋灭吴的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末期吴王是谁,吴王僚是谁,陈胜吴广是被谁灭的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继东汉之后又一大一统的王朝。据记载,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农民百姓不堪不堪重荷,终于爆发了黄巾之乱,而后,各地方好强拥兵自重,群雄割据。东汉灭亡后,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时期,那就是三国,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创下三项之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最有玩味价值的就是清高宗乾隆了。康熙和雍正爷俩辛辛苦苦治理天下,所以等到乾隆继位的时候,正赶上了大清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乾隆帝手上,开疆扩土,壮大版图,修《四库全书》,建三山五园,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所以他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十全老人”。这当然是大话,自古及今,哪有十全?不

  • 史上最悲惨的公主柔福帝姬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徽宗年间,靖康之难让金人进入汴京,掳走了很多后宫女子,其中有一名便是柔福帝姬。柔福帝姬原名为赵多富,是宋徽宗与肃贵妃王氏所生的女儿。柔福帝姬生于公元1112年,卒于公元1142年。相传历史上有两位柔福帝姬,真假公主之谜也成为宋人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柔福帝姬17岁时被掳走到金国,因为是未出嫁的公主

  • 项羽为什么将自己的头颅送给出卖他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的家族很有来头,可追溯至黄帝后代的封国首领,在春秋时被鲁国所灭。后来楚国灭鲁,项氏家族精英世代做楚将,直至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项氏成了流亡的贵族。项羽这个流亡的贵族身份成就了他的功名霸业,成就了他一直高仰不肯低下的霸气,却也毁掉了他所就的王业,自刎了那颗高贵的头颅。秦末楚汉争霸至最后关头,汉将灌

  • 柔福帝姬-宋徽宗赵佶第二十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如何评价宋徽宗赵佶,宋徽宗爱妃王婉容,宋徽宗帝姬

    柔福帝姬为宋徽宗赵佶的第二十女,名赵多富,又名嬛嬛,生母为懿肃贵妃王氏,靖康之变时年仅十七岁。1126年,靖康之变,年仅十七岁的柔福帝姬与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宫妃嫔、皇族、宗室贵戚、大臣将近三千余人被迁至北方。柔福帝姬是宋徽宗还未出阁的公主中最年长的,金兵于是想将她献给金太祖,但在靖康之变以后,她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