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54 更新时间:2023/12/13 8:01:10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

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

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说明卢洪是中国特务第一人。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在古籍中的记录实属不多。但古籍中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在军事上,曹操为了确保每次出征的将领能够万无一失,以照顾为名,实则对将领和官兵的家属实施人质般的扣押,同时派出身边的近臣侍从随军进行监督。在民政方面,除了既有的体制传统之外,曹操还暗中建立了一套秘密的检查体系,把人事权和考察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这种监察体制延续到曹丕称帝的时候还一直存在,俨然成为皇帝进行统治的日常手段。就在曹丕登上皇位的几年内,通过这种秘密监察系统查办的案件就多达上万件。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有几个方面:一是校事有秘密监视和接受检举的权力,可不具体执行法律程序。也就是说,他们不对罪犯进行审判和定罪执行。二是他们只向皇帝做秘密报告,然后由皇帝转给相关官员进行系统审判和执行惩罚。三是这帮秘密机构的成员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全国军民,不管是谁,要是想告密,都知道去哪里找他们。说白了,这就是一帮只对皇帝负责的秘密机构,跟正常的官僚体系没有交叉关系。

高柔,曹操时期的最高大法官。曾就“校事”严重破坏朝政与体制等向曹操进谏:“设法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曹操却回答:“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事无大小皆能侦悉),使贤人君之为之,则不能也。”

曹操说得很坦然,如果将全部精力用在“刺举”上,贤人君子能做得到吗?一般出身名门的人,都希望自己光明正大的在正常的官僚体系里当官,没人愿意进入到这种不能见光的系统里去当秘密警察。所以当时担任这些秘密官员的,都是些出身不咋地的人。虽说是出身不好和人品不咋地不能画上等号,可是你想啊,这些人,平时那些名门望族都不拿他们当回事,一下子有了最高统治者直接赋予的权力,还没有任何监督。更要命的是,这些人做的事,还不能在阳光下进行。不管是谁,进了这种系统,想不为所欲为都难。事实上,这些人也确实是做了很多坏事。比如说过去被谁拿白眼看过,这时候随便找个罪名,就把这人给办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组织,也就很好的能够防止正常的官僚体系里的官员只报喜不报忧。

这些校事是在曹操的默许下行事的,但曹操又根本没拿他们当人看,最起码没把他们跟贤人君子同等对待,这也是曹操对待“特务”的态度跟大明王朝统治者宠信特务的最大区别。毕竟,曹操是个做大事的人,他想的是重建国家和社会。不管什么时候,这样的抱负,都少不了士大夫也就是君子们的合作。曹操用这些小人,其实也是给这些精英们一个警告:我干大事少不了你们,可是你们也要明白,我也能治得了你们。否则像高柔那样的正直法官也会遭特务暗算。

曹操明知道那些校事都是小人的情况下,还对他们加以重用,只不过是为了在当时的局势下保持系统的平衡,以便可以达到全面控制。待到曹操把江山事业做的越来越大的时候,为了网罗天下士人君子,就会把几个别恶名最大的校事给杀掉。

你看,只对皇权负责的秘密机构虽然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真正把它发扬光大并形成制度的,还是曹操,而且也是在曹操之后,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套路:在局势混乱尤其是格局还不成熟的时候,任用小人组成秘密机构、充当政治打手的角色,等到局势稳定和格局形成之后,再把这些小人杀掉,来平定人心。由此看来,曹操不愧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自强不息 还是不可而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是六出祁山还是七出,诸葛亮带料事如神还是落雷,六出祁山的结果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之一诸葛亮(诸葛亮为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当成智慧的化身,因此,凡是诸葛亮所做的事都认为是明智的。例如,人们总是喜欢把六出祁山的这件事,看成是诸葛亮自强不息的表现而大加赞赏。然而,也有人对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件事持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 清朝大臣噶礼为何会被康熙判以凌迟极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时期的大臣排名,雍正为什么杀戴铎,和珅是康熙年间的吗

    “其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这是噶礼被康熙判以凌迟处死时做说过的一段话!那么噶礼到底是谁?噶礼是满洲正红旗一族,当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噶礼也随军出征。在康熙未正式对噶礼动手的时候,其实是十分器重和信任他的!但是噶礼此人却恃宠而骄,贪婪无度丝毫不知收敛,最后连他的母亲都对他的不忠不孝无法忍受,向康

  • 皇后的克星:康熙的三位皇后为何接连暴毙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康熙接下来是哪个皇帝,乾隆令妃死后谁最得宠,康熙为什么将30个宫女

    康熙皇帝共有三位皇后相继去世,她们是孝诚皇后赫舍里氏、孝昭皇后钮祜禄氏、孝懿皇后佟佳氏。孝诚皇后赫舍里氏,是领侍卫内大臣咯布拉之女,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四年册封为皇后,时年13岁,她能成为中宫皇后,是因孝庄极力推荐,康熙八年生皇子,早殇;康熙十三年,孝诚分娩在即,可是,这一次,她却难产,孩子生下

  • 西晋灭吴的功臣是谁?揭西晋灭吴的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末期吴王是谁,吴王僚是谁,陈胜吴广是被谁灭的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继东汉之后又一大一统的王朝。据记载,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农民百姓不堪不堪重荷,终于爆发了黄巾之乱,而后,各地方好强拥兵自重,群雄割据。东汉灭亡后,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时期,那就是三国,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 “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创下三项之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最有玩味价值的就是清高宗乾隆了。康熙和雍正爷俩辛辛苦苦治理天下,所以等到乾隆继位的时候,正赶上了大清帝国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乾隆帝手上,开疆扩土,壮大版图,修《四库全书》,建三山五园,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所以他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十全老人”。这当然是大话,自古及今,哪有十全?不

  • 史上最悲惨的公主柔福帝姬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徽宗年间,靖康之难让金人进入汴京,掳走了很多后宫女子,其中有一名便是柔福帝姬。柔福帝姬原名为赵多富,是宋徽宗与肃贵妃王氏所生的女儿。柔福帝姬生于公元1112年,卒于公元1142年。相传历史上有两位柔福帝姬,真假公主之谜也成为宋人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柔福帝姬17岁时被掳走到金国,因为是未出嫁的公主

  • 项羽为什么将自己的头颅送给出卖他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的家族很有来头,可追溯至黄帝后代的封国首领,在春秋时被鲁国所灭。后来楚国灭鲁,项氏家族精英世代做楚将,直至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项氏成了流亡的贵族。项羽这个流亡的贵族身份成就了他的功名霸业,成就了他一直高仰不肯低下的霸气,却也毁掉了他所就的王业,自刎了那颗高贵的头颅。秦末楚汉争霸至最后关头,汉将灌

  • 柔福帝姬-宋徽宗赵佶第二十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如何评价宋徽宗赵佶,宋徽宗爱妃王婉容,宋徽宗帝姬

    柔福帝姬为宋徽宗赵佶的第二十女,名赵多富,又名嬛嬛,生母为懿肃贵妃王氏,靖康之变时年仅十七岁。1126年,靖康之变,年仅十七岁的柔福帝姬与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宫妃嫔、皇族、宗室贵戚、大臣将近三千余人被迁至北方。柔福帝姬是宋徽宗还未出阁的公主中最年长的,金兵于是想将她献给金太祖,但在靖康之变以后,她先被

  • 为什么说智武子荀罃是晋国终结楚霸的最大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将王翦的下场,白起败光了秦国家底,王翦是怎么打败楚国的

    智罃史称智武子,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十分出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智罃出生在晋国名门荀氏一族,他的父亲是被称为智庄子的荀首、晋国名将荀林父是其叔父,史称中行宣子的荀庚也是晋国少有的名臣。智罃一生传奇曲折,先是与父亲讨伐晋国被俘历经了九年的囚禁之苦,回到晋国后又经历了新旧两主的交替,年老丧子之痛。而这

  • 三国的两大名将张辽和高顺谁更有统兵作战能力?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逝于江都,谥曰刚侯,享年五十三岁。高顺,他的字和出生时间出生地一直是个迷```历史上对其的介绍也很少“高顺清白威严,骁勇有智,衷心仁义。不饮酒,不受馈遗。每谏布:“以智者、慎思而行”。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后郝萌反,更疏之。顺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