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他为何会杀人

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他为何会杀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325 更新时间:2023/12/27 1:18:26

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项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他也是项羽叔父中年纪最小的叔父。在他早年的时候曾杀了人,于是在此之后便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躲避。后来在汉王朝建立之后,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当年在鸿门宴时的解救之恩,于是就给他赐了刘姓,并封为射阳侯。那么项伯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项伯影视剧照

在历史资料的记载中,项伯是在公元前192年的时候去世的。众人猜测,他如果是被人害死的话肯定会有相关的记载,可是资料中并没有,所以说项伯应该是顺应了生老病死,最后才去世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项伯的生平。

记得早年的项伯因为杀了人而跟随张良躲藏在下邳这个地方。后来在秦二世三年的时候,参与到了北伐援救赵国的战争中,在此之后他便跟随项羽参加了各种战役。

虽然说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但是项伯还是做了背叛项羽的事,成为了项羽对手刘邦的手下,并成功的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当时在鸿门宴上,项羽手下范增招来项庄前来舞剑,当时的项伯一眼就看出了其真正意图是要杀刘邦,于是项伯也起来舞剑,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刘邦,也正是这样,刘邦才能逃过一命。

后来项羽战败死之后,刘邦并没有下令杀项氏家族,反而是给他们赐姓为刘。为了感谢项伯当初的就命之恩,于是就将项伯封为射阳侯。直到在孝惠帝三年的时候,项伯去世了。

揭秘项伯和张良之间的关系

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和大臣,他和韩信萧何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可见他在建立西汉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大功。张良可以说是一个智谋超群的能臣,他不仅善于替刘邦打仗,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就比如说他和项羽的叔父项伯吧,因为他早年解救了项伯的杀人罪,项伯对他可是感恩戴德,宁可出卖自己的侄子项羽也不想张良陷入危险,可见张良手段之高超。

说起项羽的这个叔父项伯,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名缠,字伯,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在年轻的时候,项伯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十分愿意帮助那些生活穷苦的百姓,甚至还为此杀过人,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为何杀人,但是依照他行侠仗义的个性来说,很可能是杀了某个危害一方的权贵人物。原本项伯杀了人是要蹲监狱的,但是他得到了张良的帮助,张良把他藏在了一个秘密的地方,使张良逃过了一劫。这件事也成为了日后项伯保护刘邦的重要起因。

在汉元年十月的时候,项羽因为听了刘邦的部下曹无伤派人来说刘邦准备在汉中称王的消息之后,随即大怒,准备整备军队攻打刘邦。项伯知道之后,因为不想自己的恩人张良受到伤害,于是他便悄悄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张良,张良得知之后,立即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就厚礼款待项伯让他替自己向项羽说情。项伯果然中计,在随后的项羽和刘邦的宴会上,当他看到项庄舞剑的时候便猜到了项庄的意图,于是他便挺身而出也和项庄舞剑保护刘邦。最终导致刘邦逃走,项羽的谋士范增的暗杀计划失败。

暗杀计划的失败,项的保护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项羽这有很大的责任,如果他能够正确看清当时的形势和刘邦的为人,或许他就不会最终兵败自刎而亡了。

解析项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于项伯这个人,没有听过这个名字的人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听过他的名字并对他的一些事迹有所认识的人对他的评价都不是很好。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却干了对不起他的事。因此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吃里扒外的奸逆小人。但是这里面显然有对他的很多的误解,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他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他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一个薄情无义的小人。

项伯剧照

项伯,生年不详,名缠,字伯,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的大将项燕,而他的二哥则是把项羽抚养成人的项梁。或许是因为成长环境的缘故,项伯从小便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他对那些欺负弱小的权贵十分看不惯,相反他对于穷苦的百姓则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史书上记载道他曾经犯了杀人罪,虽然并没有具体讲他杀了什么人,为什么杀人,但是我们可以依据他的嫉恶如仇的个性推断他杀的应该不是什么好人,或许是某个为害一方的权贵也说不定。而他之所以能从官兵的追捕中解脱出来,完全是张良的功劳。张良什么人?他可是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之一啊!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策划过对秦始皇的暗杀计划,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就救一个和自己素不相识的人?很有可能是因为项伯做了张良想做的事情他才帮助项伯的。

项伯被后世批评主要是因为两点:一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透露给了张良;二是在鸿门宴时舞剑保护了刘邦使他得以逃脱。第一件事情,项伯纯粹是不想自己的恩人张良受到伤害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他哪里会想到之后刘邦能够击败项羽建立伟业呢!第二件事情,可以说是项伯的仁慈被张良给利用了,他建议刘邦盛情款待项伯让他替自己向项羽求情,结果项伯果然中了张良的计谋,舍身保护了刘邦。这里只能说明项伯不识大局和不够睿智,没有识破张良的诡计,并不能说明他就是楚军的内奸。

总得来说,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和知恩图报的人,他的缺点主要在于他的仁慈柔弱和不识大体,他并非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奸臣。

历史上的项伯是怎么死的

说起项伯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提起项羽,相信应该很多人都听闻过这个名字。其实这个项伯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说起来,项羽其实有两个叔父,项伯是他的小叔父,而他的大叔父则是因为轻敌而死的项梁,项羽的结局我们都很熟悉,他因为自己的自负和轻敌最终被刘邦包围在垓下,自知没有脸面对家乡父老,于是他在乌江自刎而死。但是项伯的结局并不像项羽和项梁一样悲惨,这要归功于他的仁善和知恩图报。

项伯剧照

项伯,名缠,字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他的父亲是楚国的大将项燕。在年轻的时候,项伯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侠士,他十分同情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普通百姓,而相应地他对于那些欺凌霸市的达官贵人则是厌恶至极。史书上记载道,项伯因为某种原因杀了人,但是史书行并没有记载他为何杀了人,我们只能推测他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冲动杀了某个权贵而被官府通缉。幸好他得到了一个叫张良的人帮助,张良把他藏在了一个很隐秘的地方,使他最终逃过了官府的追捕。

项伯受了张良的救命之恩,自然是对他感激涕零,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要报答他。这个机会没过多久就来了。项羽听说了刘邦想霸占函谷关,把所有财宝据为己有之后,随即大怒,马上下令士兵做好准备攻打刘邦。而此时曾经帮助过项伯的张良已经是刘邦得力的的部下时,为了不使曾经的恩人受到牵连,项伯立即把这个消息悄悄告诉了张良,张良也马上把总共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盛情召见了项伯,让他替自己向项羽求情。项伯没有任何怀疑便接受了刘邦的提议。在随后的鸿门宴上,项伯为了保护刘邦,他挺身而出,和意图刺杀刘邦的项庄一起表演舞剑,同时保护刘邦。最终项羽的谋士范增的刺杀计划失败,而汉邦也趁机逃走了。

之后的事情就是项羽被刘邦围困最后只得自刎而亡,而项伯因为对刘邦有救命之恩而被册封为射阳侯,并赐刘姓,最后寿终正寝,于公元前192年安然离世。

关于鸿门宴项伯的故事

鸿门宴应该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次宴会了。这次宴会的双方是西楚霸王项羽和西汉的的开国皇帝刘邦。在这一次宴会上可以说是完全体现了参与宴会的品行和性格了。这一次的宴会上,刘邦因为自己的机警和手下的帮助而逃过了被杀的命运。而他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除了要感谢项羽的优柔寡断和自负之外,更重要的是项羽的叔父项伯的挺身而出。

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为什么会帮助项羽的敌人刘邦呢?这就要从他年轻时候的经历说起了。项伯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士,他对于穷苦人家十分同情,而对于那些仗着自己权势欺负穷苦百姓的权贵十分看不惯,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他为何杀了人,但是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事情而失手杀了人。幸亏张良的帮助,项伯才没有被官府抓住。这个张良不是别人,就是刘邦重要的谋士和大臣张良。

项伯一直记着张良的大恩,想要报答他的救命之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项羽听说了刘邦准备在汉中称王的消息之后,非常不满,立即准备率军攻打刘邦。项伯知道之后,他不想自己的恩人受到伤害,于是便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张良当然不傻,他马上把消息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将计就计,以厚礼盛情款待项伯,让他替自己求情。项伯压根没有想到自己被刘邦利用了,于是便欣然接受了。等到刘邦和项羽举行宴会的时候,虽然项羽听了刘邦的解释之后打消了攻打他的念头,但是他的谋士范增不想放过这个好机会。他暗中命令项庄借舞剑的机会杀死刘邦。这时项伯看穿了项庄的意图,他也借舞剑的机会保护刘邦不受伤害。最终自然是刘邦顺利逃走,刺杀计划失败。

项伯对于张良的感激和报答自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是他身为项羽的身边人先是把消息泄露给身为刘邦手下的张良,随后又起身保护刘邦的举动,却显示了他不识大局和心软仁慈的一面。

解析什么原因导致项伯杀人

我们常常说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知恩图报,即使那只是微小的帮助也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这句话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果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是想请求自己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难道也要去做吗?这显然是不应该的。但是在历史上却是有过这样的人,为了帮助自己的恩人反而被恩人所利用。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

项伯剧照

说起项伯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项伯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的父亲是当时楚国的大将项燕,而他的侄子这是在这个历史上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项羽。或许是生长环境的缘故,项伯自小便是一个正义感非常强的人,他十分同情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穷苦百姓,与之相反的是对于那些欺凌弱小的权贵则是非常愤恨和厌恶的,曾经记载他曾经犯了杀人罪,但是具体是因为什么事情而杀了人史记上并没有记载。但是根据他嫉恶如仇的个性可以猜测,或许是杀了某个为害一方的地痞流氓也说不定。在他犯下杀人罪的时候,有一个叫张良的人把他藏了起来,最终使他逃过了这次灾祸。这个帮助项伯逃过一劫的人,此后成为了刘邦手下最得力的大臣,而项伯虽然也跟着自己的哥哥项梁闯出了一番名堂,但是他的本性还是没有什么改变,依旧是仁德柔弱和重情重义。

结果这一点正好被后来的张良所利用,项伯因为顾念恩情把项羽将要攻打刘邦的消息透露给了张良,张良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并把项伯带到了刘邦身前,刘邦以礼待之,最终使项伯答应替刘邦向项羽求情。在之后的鸿门宴上,项伯为了保护刘邦还挺身而出与意欲刺杀刘邦的项庄联手舞剑。最终导致了项羽的谋士范增的刺杀计划失败,刘邦出逃。

其实项伯报答恩人的举动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放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和他自己的身份下,他相当于是给敌人通风报信,这里就可以看出项伯的柔弱和不识大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司马懿是怎样统一三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是怎样统一三国的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等都是鼎鼎有名的将才谋士。在三国未统一之前,曹魏政权、蜀汉政权、东吴政权各自三分天下。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后来统一三国的并不是曹魏政权,也不是东吴政权,而是司马家族。司马懿剧照那么司马懿怎么统一三国的呢。在记载

  •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频繁更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频繁换汉武帝时期是中国最鼎盛的一段时期,他在位的时候积极的开疆拓土,消除边防的祸患,采用外儒内法的方式治理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他的统治下,汉朝走向了巅峰。纵观汉武帝一朝,竟然有十三位丞相,那么汉武帝这么频繁的换丞相有什么原因呢?汉武帝丞相田蚡在汉初的时候丞相的权势极大,可以说

  • 历代皇帝故事:要么去拼,要么等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小时候是个混饭的和尚,每天肚子饿了就得念着歪经去讨饭。但他的大明王朝绝对不是讨来的。那时候他身无分文,只有要饭的一双手。后来兵荒马乱,谁都吃不上饭,谁还管他?他只好报名从军,压上自己的命,说是吃军饷是骗人的鬼话,谁都知道元朝国库的钱不会拔给叛军的财政局。所谓起义军,无非是仗着人多去抢掠老百姓,

  • 神童曹冲和周不疑谁更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神童曹冲和周不疑谁更聪明曹冲和周不疑都是当时有名的神童,曹冲比周不疑小四岁。周不疑像曹冲是曹操的儿子,而周不疑的身世不明,历史上没有记载,只说早年的时候,刘备帮她找老师,刘备算是他的半个师父,跟随刘琮,刘琮投降后就一起到曹操那里,和曹操的儿子曹冲交情很好,曹操因此也很喜欢周不疑。公元208年,曹冲生

  • 冒顿单于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匈奴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冒顿单于出现在历史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始皇离世中原大乱的秦二世元年间。虽然历史对他的政治评价很高,认为他的能力丝毫不亚于成吉思汗,而他在军事政治上有惊人的雄才伟略,也让匈奴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但是个人对他那段杀父夺位、侵扰汉朝并以书信侮辱吕后的做法却不是十分认同,因为从他的这些做法上

  • 纪晓岚一生未得重用 只因乾隆皇帝嫌其“貌丑”?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进

  • 百里奚是怎么死的 百里奚的个人评价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百里奚作为一个秦国的大臣,对秦国起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和关键的作用。不管是在贫寒还是在富贵的时候,他总能保持自己的品性,清廉、刚正,出淤泥而不染,品质高尚,说的就是百里奚这样的人,他一直是君子心目中的榜样,也是完美人格的化身。作为春秋时期,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百里奚,他为秦国的富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蒙恬究竟有多强 关于蒙恬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秦国的历史,大家都记得秦始皇,记得李斯,记得那气势恢宏的兵马俑,记得那金碧辉煌的阿房宫,却很少有人记起蒙恬来。其实人们不该忘掉蒙恬的,如果说扶苏让人觉得可怜可悲,秦始皇让人觉得畏惧的话,那么蒙恬就让人觉得可畏可敬。忠信大臣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忠信“是他的做人的准则,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被始皇

  • 一代名将李如松简介 李如松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李如松是明朝著名将领,字子茂,号仰城,生于公元1549年,去世于公元1598年,父亲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祖上是来自朝鲜的内附民,辽东铁岭卫人。李如松的祖先在洪武年间,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李如松父亲一带,因为世袭官职,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

  • 雍正名声为何不如乾隆:为他人做嫁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200多年以来,雍正皇帝就一直不如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招人喜欢。除了近年来的少数翻案作品之外,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雍正是一个严酷、苛刻、吝啬的暴君,而乾隆则是一个慷慨、宽厚、仁慈的明主。明明是在时间上一直延续下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人们却只承认康乾盛世,独独要把雍正从里面挖出来,以示在这个“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