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率军当农民,张辽奇袭天柱山

曹操率军当农民,张辽奇袭天柱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771 更新时间:2023/12/28 16:02:15

建安十四年七月,曹操不顾荆州江陵前线的粘胶战,指挥着自己在家乡训练的水军开向了扬州合肥,是不是为解江陵之围而开辟第二战线?不好说,反正江东军总得来应付一下吧?

孙权甚为紧张,当然要集结手边的部队于江淮前线,但等待许久却不见曹军从合肥出击南下,这曹操在干什么?

这曹操的心思谁也不好猜透,竟然是来慰问军烈属来了!

曹操在合肥发表了自己的辛未令:“曹某自起兵之始,大军则征伐未断,或遇病疫瘴气,士卒魂断他乡,以至兵丁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失所;而孤以仁治世,怎肯乐于如此?实是情非得已,被迫兴师。此令:出征将士亡于战事,家无田产难以自存者,县官不得断绝米粮,长吏勤予抚恤,以称吾意。”

第二件事长江对岸的孙权更摸不透其用意,及至大悟时,数年已过,孙权方才尝到苦头:曹操率大军到扬州种地来了。

曹操发动扬州郡县长吏,招民开荒屯田,在孙权的家门口种起了庄稼,这是要与孙权长期的耗下去?

实际上这都是表面现象:曹操大军屯于合肥是为了内部的隐患,庐江郡将发生的叛乱。

赤壁战败,周围的形势一下变得微妙起来,说恶化倒还没到那种程度,但已经不容屁股被戳装睡着了:刘备、孙权现在勾肩搭背好似正在度蜜月――这是摆明了的死敌;益州刘璋跟风转舵,已经公开与刘备眉来眼去;西凉马超韩遂阳奉阴违,小动作不断,公开反叛只是时间问题;就连那汉中尿壶大的一块地方也开始蠢蠢欲动,张鲁正在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对付哪个?难说是他口中喊的:兵向益州。

这还只是外部明患,内部的暗疾才最容易致命!赤壁刚败,庐江营帅雷绪便公开叛乱,曹操派夏侯渊督诸将平叛,然却虽胜无益,庐江雷绪竟带着数万精壮兵丁投奔了那可恶的刘备,致使刘备如虎添翼!

已经损失了的暂时不去想它,有损失苗头的却不能不注意:庐江人陈兰、梅成最近各自集结兵力于灊山、天柱等六县,据准确情报二人欲叛曹独立,莫非要再出雷绪第二、第三、第四……!

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陈兰、梅成公开宣布叛曹,曹操带来的大军派上了用场,杀鸡用上了牛刀,兵分两路,分别讨伐,决不能就这样轻易的丢弃庐江郡。

实际上现在的庐江郡也只有一半掌握在曹操手里,基本上是以庐江中部东西走向的灊山为界,山南被孙权控制着,灊山以北才真正在曹军手里,由于后勤供应受到灊山的阻隔,曹操大军无力越山作战,兵少却又难以在江北山南的狭小地域站住脚,所以双方也就形成了默契:分治庐江。

陈兰、梅成的叛变打破了庐江的平衡,曹操当然不能任其丢弃,派出了于禁臧霸等征讨梅成;张辽督帅张郃、牛盖对付陈兰,战斗首先由于禁、臧霸打响了。

于禁治军严整,作战稳重,采取了稳步推进的堡垒战术,大军近乎四面威逼,那梅成的庐江军就是想学雷绪也不可能做到。

但人家梅成却压根没想学雷绪率部投刘备或孙权,而是学的袁谭高干等人的暂降手法,一经祭出,极为灵验,于禁大喜望外,不战而屈人之兵,尽显将军将才也!

于禁解围撤军,回合肥去向曹操报功,大军还在中途,梅成复叛的消息却先传到了于禁的耳朵,于禁欲待回师,却是迟了,梅成伪降的目的就是争取脱身的机会,已经率部投奔了陈兰。于禁欲兵向陈兰,陈兰也不会等着挨打呀,二人合军后即退入了灊山,那已经是属于张辽的活路了,不好去上门争功吧?

其实,这功却不是易立的:灊山中有天柱山为主峰,山势险要,高峻二十余里,刚进山还有狭道婉转而上,步兵还能勉强攀爬,接近峰顶时,却连山路也不存在了,就连陈兰、梅成也是以绳索系身如同进行攀岩运动般才登上去的,这种军功怎么立?

张辽欲提军进山,诸将实在没有获胜的信心,纷纷劝谏张辽:“兵少道险,难用深入。”。张辽看法却与诸将不同:“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资治通鉴载)。遂驱兵入山,安下营寨,看来是要采用长期围困的战法?

谁知张辽当夜便亲自率部登山,径直冒死攀缘天柱山,要以常理看,这简直是拿自己与士兵的性命当儿戏,敌军只要不是一堆死人,那死人就一定会是张辽自己!

对于陈兰、梅成来说,躲在天柱山峰顶是绝对安全的,但事情往往就是一到极点必转向,安全感过头了反而成了大害,天险竟成了自己最有效的麻醉剂。

陈兰、梅成连个起码的岗哨都懒得设,全军舒服的在山顶睡起了大头觉,现在成了这种情况:睡着了的人跟死人其实没啥区别,那死的就不会是张辽及他的登山队员了。

死的是陈兰、梅成!这种地方还能来要命的?睡梦中发觉要命的真上来了,当然也就不知所措,连抵抗意识都没来得及反映到脑袋里,脑袋就被摘走了,其众尽数被俘,张辽一时成了曹军中的“战神”!

曹操亲自为荡寇将军张辽做战役总结报告:“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自然,重赏是免不了的,张辽之封邑倍增,并荣获假节待遇。

是不是曹操的首次兵出合肥专为平叛而来?最起码表面看是如此,庐江战事方定,十二月,曹操率大军原路回到了谯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威震逍遥津的名将传奇——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率大军直扑合肥。一、合肥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资治通鉴》胡注引《水经注》“淝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则至合肥。淝水又北过寿春县北,入于淮”,“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淮右襟喉

  • 《三国》——孙策身后的权力摇晃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孙策临死时,叫来年仅十七岁的弟弟孙权,要他继承自己独霸江东的未竟之业。当时少不更事的孙权毫无主见,只会啼哭。孙策极力鼓励道:“与他人两阵间冲锋陷阵,你不如我;举贤任能,知人善任,保有江东,我不如你。”孙策时任东汉讨逆将军,吴侯,这种权力的私相授受,已经具有军阀特征。孙策深知孙权担不起这副

  • 孤注一掷 邓艾侥幸的功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马昭兵伐蜀汉,他的军事部署是,分三个方面同时并进。第一,令邓艾率兵三万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绊住在沓中(今甘肃舟曲县西)的姜维主力,邓艾以王欣主攻姜维,第二,令诸葛绪率兵三万出雍州(治所今陕西西安西北),占据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堵住姜维的归路,第三,令钟会

  • 千秋功过 宋高宗的千秋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宋高宗赵构,因为杀害岳飞被唾骂,当然我此贴不讨论岳飞问题。仅仅讨论下高宗本人的功劳。本人认为,高宗是一位极有能力的政治家,甚至不比他的祖宗赵匡胤赵光义差多少。众所周知,北宋倾覆,兵败如山倒,金兵大举南下,两个皇帝都被活捉了,何等悲惨,正所谓大厦将倾,亡国丧钟敲响了。高宗那会儿,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

  • 马谡失街亭 马谡是“匡世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而真实的马谡,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

  • 比较曹丕和刘禅的才能、性格与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两大枭雄曹操与刘备的后代和继承者,曹丕与刘禅在《三国演义》中都是被作者基本贬抑、否定的角色:前者与兄弟争位,又逼汉献帝“禅让”;后者昏庸愚昧,最后降魏,葬送了父亲奋斗大半生创下的基业。与曹操、司马昭一样,他俩也各自为现代汉语贡献了成语或俗语、歇后语:曹丕贡献了“煮豆燃萁”,刘禅贡献了“乐不思

  • 初探陆逊执政时期的法律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陆逊,字伯言,吴郡(今苏州)吴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陆逊本名陆议,年少早孤,一直由其族人陆康抚养。21岁出仕于东吴,辅佐孙权。他一生屡建大功,赤乌七年,官至丞相。后因两宫之争,累受孙权责让,愤郁而卒,时年六十三。陈寿为陆逊拟传时,将其单列一篇,与诸葛亮等同,足以彰显他的重要地位。陆

  • 关于马氏五常的一些看法 马氏五常的联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马氏五常”是指谁?马老大字伯(孟)常,马老二字仲常,马老三字叔常,马老四字季常,马老五字幼常。兄弟五人,人称“马氏五常”。所要说的就是关于马氏五常的一些看法以及“马氏五常的联想”。三国中,我们常提到的“马家军”是指凉州的马氏军团——马腾和他的子侄马超、马休、马铁和马岱以及韩遂所领的

  •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孙策形象的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孙策形象,“戏份”不多,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读者在慨叹曹操的天下无敌手之余,假想一下如果孙策不早逝,那么天下的霸主姓曹还是姓孙,都是未知数。在《三国演义》中,孙策出场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第七回,其父孙坚出征,孙策主动请缨,并初露锋芒。此时的孙策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绰枪上阵

  • 三国时期的三大潇洒男士分别都有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潇洒的意思是指行为指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多用来形容神态和容貌,也指举止。潇洒是一种境界,潇洒不只是言行举止的超然神采风度翩翩,而是自然、独韵的境界;潇洒是坦诚是率真,更是是对待生命诚挚的态度。潇洒也用来表达一种坦然的心境,是一种信任、真诚。再读三国史时,发现三国里有三位魅力无穷的潇洒男士。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