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孤注一掷 邓艾侥幸的功名

孤注一掷 邓艾侥幸的功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967 更新时间:2024/2/14 3:44:21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马昭兵伐蜀汉,他的军事部署是,分三个方面同时并进。第一,令邓艾率兵三万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绊住在沓中(今甘肃舟曲县西)的姜维主力,邓艾以王欣主攻姜维,第二,令诸葛绪率兵三万出雍州(治所今陕西西安西北),占据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堵住姜维的归路,第三,令钟会率兵十余万,分别从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三路并进,夺取汉中(治所今陕西汉中东)。

九月,钟会率军到达汉中,令李辅以一万兵力围攻乐城(今陕西城固县),令荀恺以一万兵力围攻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二诚尚未夺下,钟会自率军至阳安关口(今陕西勉县西),令胡烈夺取关口,蜀将傅佥战死,蒋舒投降,阳安关口首先失陷。

还是在这年早些时候,司马昭伐蜀前夕,《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似有所觉察,在上表后主时曾建议,“闻钟会治兵关中,欲归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阳安关口、阴平桥头这两处关隘,是通往蜀中的咽喉,也是当时防守的薄弱环节,可是因为黄皓干政又迷信巫术,诱使刘禅沉迷其中,表章束之高阁,朝臣不知其里,失去了防御的大好时机。

此刻,姜维得知汉中危急,率领全师自强川口(今甘肃临潭县西)摆脱王欣的追兵后,驰援东进,发现诸葛绪在阴平桥头,姜维用调虎离山计从孔函谷(今甘肃宕昌县南)北进,诈言欲取曹魏的雍州(治所在今陕西西安),诸葛绪恐后方有失,急回兵时,姜维乘虚迂回,冲过阴平桥头,遇廖化援军。行至半途得知关口已失,大军进至白水关(今四川广元县北),遇见增援关口的张翼、董厥军。三军会合后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姜维等众以五万兵力,与钟会大军对峙在剑门关下。

日久相持,钟会军中粮尽正待撤军时,却传来邓艾自阴平(治所今甘肃文县西北)经江由关(今四川江油县北),直取成都的消息。邓艾在蜀汉混乱之际,以偷袭的方式轰动了当时,也是三国史上重大事件之一。邓艾偷渡阴平,自认有成功希望,当时,他在主要依赖于两个原因:

第一,邓艾乘姜维与钟会相持于剑阁的机会,他认为这是极好战机。《三国志·邓艾传》记载,邓艾此时上书说,“今贼催折,宜随乘之,从阴平由斜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邓艾是想东西呼应,使姜维首尾难顾,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从隐蔽的捷径,奇袭成都。

第二,相信自己部队的素质,邓艾经年奋战边陲,身先士卒。《三国志·邓艾传》对他的评价是,“艾修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黑衣),手执耒耜(翻土农具),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邓艾与部队同甘共苦,将士对他也信赖有加,就是因为这层关系,邓艾才敢以险求胜。十月,邓艾自阴平景谷道进军,七百里路途,一路上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沿途逢险凿路,遇水垒桥,且又在粮食十分馈乏的条件下,可见其艰苦处境。有的资料认为,邓艾将兵力分为若干营,以一营开辟一程的方式,交替向前推进。当前锋到达摩天岭悬崖,无法开凿道路时,邓艾身裹毡毯,带头滚下山崖,由于他以身作则,其他将士也奋勇攀缘而下,终于越过天险。一路上邓艾吃苦耐劳,无疑是最大的激励,可见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作到了极至的发挥。

翻越摩天岭,以后的道路对邓艾说来,似乎是异常的顺利,接憧而来的三次机遇,似乎在冥冥中有苍天的眷顾。

第一,马邈献关,邓艾首先兵至江由关,守关的马邈不战而降,邓艾初临敌国,有立足之地真是天赐良机。至于说马邈投降原因,不见于史载。《三国演义》描述他当时心理活动是,看到蜀汉末落牢骚满腹,才滋生降心。马邈投降,不外乎这几个原因:一,对蜀汉腐朽失去信心。二,守军少不是邓艾对手,求援来不及。三,为邓艾诡计所惑,有一个传说是,说邓艾在羊角绑上火把,夜间纵放羊群在山间乱跑,马邈远远望去,以为点点灯火,是邓艾的千军万马。四,马邈胆却贪生怕死,为个人利益卖国求荣。从马邈很快投降的迹象分析,恐怕第一、第四点因素较大。这是蜀汉用人不当,不能在邓艾预料之内。

本可以闭关据守的关隘,由于马邈的投降,对蜀汉的威胁极大,这就等于敞开了蜀汉的大门。邓艾补充了给养,恢复了士气,又有了向导,从此可以长驱直入,向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东南)挺进。

第二,诸葛瞻的战略错误,正待邓艾进军绵竹,诸葛瞻临危受命,率军约万余人抵御魏军,军至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因那里地形复杂,前锋受挫,守险防不胜防,所以诸葛瞻才“盘桓未进”,以至黄崇屡劝不果。《三国志·黄权传》记载,“崇屡劝瞻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于未纳,崇至于流涕。”诸葛瞻只好退至绵竹,准备与邓艾决战。

诸葛瞻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决战,魏军涉险而来,给养有限,困在山区不能发挥其长,邓艾久经沙场,恨不能有一场决战!诸葛瞻未经战阵,决战肯定不是所长。他或者分兵成掎角之援,构成防卫体系,或者诱敌设伏,总之既使失利,也不至全军覆没,当时主要目的,是应该拖住邓艾,使其进退不得,才能赢得回旋的时间。

可是诸葛瞻在平旷的绵竹,摆下了正面对决的战场,企图以硬拼方式与邓艾分高低。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也许这场小胜,使诸葛瞻坚定了信心,以为以逸待劳可制胜。可能他低估对手,魏军已深入腹地,面临的是,置死地而后生,那可等闲视之!因此诸葛瞻以拼命写就的忠诚,终于使他与蜀军将士饮恨沙场,全军覆没。诸葛瞻的失败,使蜀汉失去了最后屏障。邓艾随后进兵雒县(今四川广汉县北),成都已近在咫尺。

第三,后主刘禅昏庸与懦弱,邓艾兵临城下,成都疏于防守,百姓人心惶惶逃向山野之际,才使这位皇帝慌了手脚,连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会议上或说入南、或说奔吴莫衷一是,这时谯周以危言分析,认为投降是上策,而群臣中竟有人说,如果邓艾不纳降时怎么办,可见当时一些人的惊恐程度!其时成都至少有相当兵力,尚可依城自守,与邓艾周旋。可是没有主见的刘禅,采纳了谯周的投降说教,遣张绍与邓良,带着降书与玉玺,至雒城邓艾军中议降。邓艾见书大喜,他未曾料到,蜀汉如此不堪一击,十二月,刘禅投降于邓艾军前,蜀汉至此灭亡。邓艾志在灭国,刘禅的匆忙投降,对他是求之不得!如果继续鏖战,邓艾仅一万兵力(其余士兵仍徘徊山路中),且后援不济,未知因素,还不知将他引向何方?

《三国志·邓艾传》中,有西晋的袁准评论,“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返)矣。”看来在当时,胜负之机也是瞬息变幻的。

综上所述,还原那段历史,邓艾的成功,在已知五个因素中,属于他有把握的只有二个,占百分之四十,而且在景谷道的艰险,也是他未曾料到的。后三个条件十分重要,倘若有一个或更多原因,走向相反,都可能使他计划受阻,甚至功亏一篑。可见他事前并无多大胜算,成功的背后,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看来当时他所说“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应是大胆设想。所以,邓艾偷渡阴平,仍属于孤注一掷的冒险行动,他的成功,是在侥幸中的获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千秋功过 宋高宗的千秋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宋高宗赵构,因为杀害岳飞被唾骂,当然我此贴不讨论岳飞问题。仅仅讨论下高宗本人的功劳。本人认为,高宗是一位极有能力的政治家,甚至不比他的祖宗赵匡胤赵光义差多少。众所周知,北宋倾覆,兵败如山倒,金兵大举南下,两个皇帝都被活捉了,何等悲惨,正所谓大厦将倾,亡国丧钟敲响了。高宗那会儿,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

  • 马谡失街亭 马谡是“匡世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马谡是三国有争议的人物。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评价为“匡世奇才”。后马谡刚愎自用,街亭失守,使得一向倚重马谡的诸葛亮对其有所疑惑。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而真实的马谡,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诸

  • 比较曹丕和刘禅的才能、性格与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两大枭雄曹操与刘备的后代和继承者,曹丕与刘禅在《三国演义》中都是被作者基本贬抑、否定的角色:前者与兄弟争位,又逼汉献帝“禅让”;后者昏庸愚昧,最后降魏,葬送了父亲奋斗大半生创下的基业。与曹操、司马昭一样,他俩也各自为现代汉语贡献了成语或俗语、歇后语:曹丕贡献了“煮豆燃萁”,刘禅贡献了“乐不思

  • 初探陆逊执政时期的法律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陆逊,字伯言,吴郡(今苏州)吴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陆逊本名陆议,年少早孤,一直由其族人陆康抚养。21岁出仕于东吴,辅佐孙权。他一生屡建大功,赤乌七年,官至丞相。后因两宫之争,累受孙权责让,愤郁而卒,时年六十三。陈寿为陆逊拟传时,将其单列一篇,与诸葛亮等同,足以彰显他的重要地位。陆

  • 关于马氏五常的一些看法 马氏五常的联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马氏五常”是指谁?马老大字伯(孟)常,马老二字仲常,马老三字叔常,马老四字季常,马老五字幼常。兄弟五人,人称“马氏五常”。所要说的就是关于马氏五常的一些看法以及“马氏五常的联想”。三国中,我们常提到的“马家军”是指凉州的马氏军团——马腾和他的子侄马超、马休、马铁和马岱以及韩遂所领的

  •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孙策形象的比较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孙策形象,“戏份”不多,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读者在慨叹曹操的天下无敌手之余,假想一下如果孙策不早逝,那么天下的霸主姓曹还是姓孙,都是未知数。在《三国演义》中,孙策出场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第七回,其父孙坚出征,孙策主动请缨,并初露锋芒。此时的孙策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绰枪上阵

  • 三国时期的三大潇洒男士分别都有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潇洒的意思是指行为指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多用来形容神态和容貌,也指举止。潇洒是一种境界,潇洒不只是言行举止的超然神采风度翩翩,而是自然、独韵的境界;潇洒是坦诚是率真,更是是对待生命诚挚的态度。潇洒也用来表达一种坦然的心境,是一种信任、真诚。再读三国史时,发现三国里有三位魅力无穷的潇洒男士。魏、

  • 细数曹操的十大功绩与十大恶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

  • 北宋名臣寇准简介 寇准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961年,寇准出生于华州下邽。寇家是名门望族,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为屡建大功,所以准许他以官职为姓,苏家人从此以后便改姓寇。寇准的父亲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后来以国公爵位封之,去世之后还被追赠为太师尚书令。祖上基因优良,寇准从小开始就表现的比常人更加聪慧敏

  • 三国名将 风云之铁血之剑的 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将星璀璨,有用兵神速者诸如夏侯渊、有治军严整者诸如徐晃,有作战机敏者诸如张郃,当然如果要说到屡建奇勋、大智大勇的将军还数张辽。他就像是曹操的一把所向无敌的利剑,震慑敌胆。他戎马一生,统领铁骑驰骋血火战场,威名远播,堪称曹操帐下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是三国名将风云之铁血之剑张辽。张辽,字文远。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