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延为什么会死马岱手里 诸葛亮为什么安排马岱下手

魏延为什么会死马岱手里 诸葛亮为什么安排马岱下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26 更新时间:2023/12/29 2:45:52

魏延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秘密把马岱叫到身边传授对策。果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立马和杨仪翻脸了,蜀军一下子分为两派,一派跟魏延,一派跟杨仪。但是大部分人都跟随杨仪,但是马岱站在了魏延身边。魏延以为得到了马岱的支持,话不多说立马去讨伐杨仪,可是事情恰和他认为的相反。结果魏延命丧马岱之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杨仪明白了诸葛亮锦囊内的意思,面对魏延的挑衅,他喊了三声“谁敢杀我”,之后拱手而降。魏延则一脸嘲笑之意也大连喊三声:“谁敢杀我”,结果魏延还没喊完,站在他身边的马岱立马回答:“我敢杀你”,一眨眼,魏延就被马岱斩下马。这显然是马岱听从了诸葛亮的计谋而行,可是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什么偏偏安排马岱呢?

首先,诸葛亮了解马岱,马岱是跟着马超来的蜀国,虽然资历很浅,但是绝对是忠臣,马岱一定听他的话。其次,马岱的地位十分有分量,和姜维、魏延有得一比,而且和魏延没有纠纷,所以魏延不会提防马岱。最后,马岱的能力十分可靠,作为马超带来的人,手起刀落的功夫肯定到家,当时能够杀魏延的只有马岱。不过这都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和真正的历史差别很大。

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述,诸葛亮在身患重病之时,蜀国内部的政局就变得混乱,有明显的党派之争,甚至各自为政。在第五次北伐战争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的寿命不长了,所以提前安排后事。原文说,秋天,诸葛亮因病困扰,就秘密叫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要他们在自己病逝之后当退军节度,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从,主力军先走。从这看,那时候诸葛亮就看出魏延有可能生变,也做好了魏延不服从命令的打算。当时诸葛亮和一群人商议撇下魏延,魏延心里不舒服很正常,但是事实是魏延并没有很明显的反叛举动,这是闹情绪而已。但是诸葛亮病逝是大事,事态在节骨眼上变得紧急,想要获得更大势力的人都蠢蠢欲动,所以杨仪和魏延的摩擦在所难免。可是魏延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弃卒”。

诸葛亮生命走到了终点,杨仪就派费祎去试探魏延,魏延想要拉拢费祎,想要费祎也留下一起对付魏军,命人把诸葛亮的灵柩带回去就好了。可是魏延并不知道费祎和他并不同心,在费祎的假装同意之后,离开了魏延。摆脱了魏延的费祎和杨仪一起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带军撤退了,只留下了魏延一个人。魏延知道自己被愚弄了之后十分恼怒,于是立马带领部队先撤退,走在了杨仪等人的前面。他一边走还一遍烧桥烧路,还带兵要拦截杨仪和杨仪对峙。杨仪于他碰面后更斥责魏延,魏延的部下觉得理亏就散伙了。

魏延没有了部队只能带着儿子和少数人逃跑,杨仪派马岱去追杀,魏延就这样成了马岱的刀下亡魂。魏延死了,他的三族都被灭干净了。给魏延的罪名很简单,谋反两个字足以。但是魏延并没有谋反,他只是想要杨仪的兵权而已,然后继续北伐。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十分重用魏延,为了防止魏延不听话才出此下策,更何况当时还安排了姜维第二批队伍断后。所以并不是诸葛亮要害魏延。

魏延根本不是造反,在他心里一心只有北伐这件事。他曾多次向诸葛亮表达单独北伐的意向,只是诸葛亮一直都没给魏延一个明确的态度。所以诸葛亮才猜测魏延不肯撤退。魏延不肯撤退,也不愿意断后,只想单独北伐,这是事实。而诸葛亮交代其他人先撤退的意思是让魏延一个人去北伐,这是诸葛亮在给魏延机会。魏延和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矛盾,魏延是忠臣,为蜀国横刀立马尽职尽责,小说中的魏延是虚构的。但是也能看出魏延这个人的脾气就是倔强,杨仪等人不待见他,其实这是个人的小恩怨。从烧栈道来看,魏延都有点“孩子气”,仅此而已,只不过他和杨仪不和是真的,只不过被杨仪利用了而已。

小编觉得,历史上的魏延其实是一个脾气不好的大忠臣,他和杨仪不过是私下的个人纠纷,不牵扯政治因素,也怪诸葛亮不答应魏延独自北伐的事,魏延一直以来想要的都是北伐的军队,这是他的愿望而已。相比党派斗争,魏延的心思其实都在北伐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有几十年降军是真的吗 李自成为何打不过清兵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攻进北京城,李自成和清军打过吗,李自成为什么放清兵入关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自成和清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自成的狗血人生:失业欠债坐牢杀妻,最终带领2万乌合之众攻灭300年大明,却挡不住满清八旗兵李自成如今是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各类教科书将其封为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对其吹捧得上了天。可谁知道他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其实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

  • 崇祯如果顺利南迁的话 南明有南宋一样百年时间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南迁,崇祯为什么时候南迁,崇祯南迁吴三桂

    很多人都不了解崇祯不南迁,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南明和南宋,很多人经常做对比。的确,两个王朝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前任的延续。可惜的是,南宋存活下来了,而南明却以失败告终。在找双方不同点时候,有人提出来了,这是因为赵构是宋朝皇室的漏网之鱼,他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唯一人选。可是,南明就不一样了

  • 孙权有七子:前两子早逝,后五子死得一个比一个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有人反对吗,孙权杀孙策的子孙

    三国时期,曹操率军与东吴的孙权对战时,当他看到东吴的军队阵容整齐,训练有素,不禁脱口而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宋代词人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末句还引用了曹操的这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建立者,孙权能获得曹操如此夸赞,这在当时可是

  • 少年从军便屡立军功,揭秘吕蒙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吕蒙 (178年—220年),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字子明,有关他的故事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两个,一个是成语故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另一个就是他设计夺荆州,擒拿住关羽,并最终让“武圣人”亡于东吴。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那么,有关吕蒙的成长故事你知道些什么呢?本文来简单叙述一下吕

  • 诸葛亮喜欢拿手摇鹅毛扇,背后跟一个女子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的羽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为什么喜欢拿扇子

    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我们常常看到诸葛亮是身穿八卦衣,手持鹅毛扇摇个不停。不仅仅是电视剧中,我们在各种戏剧、图画中,看到的诸葛亮一般也是这种装扮,这是为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原来,诸葛亮的这套装扮和两个女人有关,一个是和他的师母有关,另一个则和他的妻子黄月英有关。据

  • 陈子昂两次科举落榜,他又是怎么声名鹊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声名鹊起是什么意思,陈子昂是初唐四杰之一吗,声名鹊起是贬义词吗

    陈之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初唐著名的诗人,古文运动的先驱。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陈子昂开初唐一代诗风,在唐代诗歌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并迎得了后世名人的交口称赞,比如,韩愈夸奖他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白居易还把

  • 孙权把孙策之女许配给陆逊,背后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陆逊和孙权有什么仇,陆逊与孙权什么关系,陆逊和周瑜谁更厉害

    陆逊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家,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有些人认为陆逊无论能力还是影响力都远远小于东吴其他三位都督:周瑜、鲁肃、吕蒙。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并非如此。在《三国志》中,陈寿把那三位都督放在一起做了个合传,却浓墨重彩地位陆逊单独作传。这也并非是陈寿偏心,而是因

  • 历史上的明英宗有多恨景泰帝?背后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景泰帝后妃,明代宗为什么不杀明英宗,明景泰帝之后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漠北草原上的北元余部瓦剌部的太师也先挥师南下,直逼北方重镇大同,边关告急,京师危急!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也想做一回武功皇帝,像其皇曾祖朱棣一样横扫漠北,于是,他在大宦官王振的鼓动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军被瓦

  • 明朝最有权势的女人是谁?竟然不是马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女性地位为什么高,明朝选妃只选平民出身女子,最有势力的女人

    在明朝的历史上,有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女性,论她对明朝的历史功绩来说,丝毫不逊色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也不逊色于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马皇后和徐皇后二位,虽然在历史上很出名,她们也备受他们的皇帝丈夫宠爱,但她们都不幸的是,寿命较短,当皇后的时间也短,都还没有皇帝丈夫寿命长呢,皇帝还在,她们作为皇后自然

  • 夷陵之战时,刘备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等得力主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夷陵之战刘备如果赢了,如果诸葛亮参加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杀诸葛亮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着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称帝半年,举倾国之力,发动了伐吴大战。这一战被称之为“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大战之一。在相持了一年后,刘备被东吴孙权打败,损失惨重,国力大大减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