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节俭的道光皇帝为何节俭不出大清盛世?

节俭的道光皇帝为何节俭不出大清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577 更新时间:2023/12/17 19:11:59

道光帝的节俭举动,大臣们极力逢迎。朝中最刁滑的便是穆彰阿。他在节俭方面极力逢迎道光,却在外面做出许多贪赃枉法、穷奢极欲的事情。

一次,皇太后过生日,道光帝怕多花钱,便下旨说:“天子以天下养,只须国泰民安,便足以尽颐养之道。皇太后节俭垂教,若于万寿大典过事铺张,反非所以顺慈圣之意。万寿之期,只须大小臣子,入宫行礼,便足以表孝敬之心,勿得过事奢靡,有违祖宗黜奢崇俭之遗训。钦此。”

网络配图

圣旨一下,大臣们对皇上省钱的意思个个心领神会,便由穆相国领头,和皇上说明,不须花内帑(tǎng)一,所有万寿节一切花销,都由臣民孝敬。皇帝自然高兴,下谕立一个皇太后万寿大典筹备处,委穆相国操办。穆相国背地里借着承办万寿的名义,到各省大小衙门勒索孝敬。小官员拼拼凑凑,从100两报效起,总督部臣直报效到三五十万为止。这场万寿,穆相国足足得了1000万两银子的好处。

道光皇帝哪里知道这些,此时北京城里的旧货铺子把库存的破衣烂衫都卖了个好价钱,旧衣服卖得比新的还贵。有些穷京官儿买不起,就只好自己做旧,把新袍子弄脏弄破加上补丁。道光帝眼见满朝文武都穿旧衣破袍,认为自己勤俭节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于是节俭得更加起劲。

在道光皇帝的影响下,表面看起来官场风气有所转变,其实,这只不过是作秀罢了。

网络配图

道光皇帝在节俭过日子外,还倡导节俭治国,节俭治军。他不但平时俭以律己,俭以律臣,就是赏赐有功之臣吃顿饭,也“节俭”到家。

大学士长龄平定了新疆张格尔叛乱,把逆首张格尔槛送京师。道光帝亲御午门受俘后,开庆功筵宴,当时请的客人除长龄外,还有15个老臣。这些人挤了两桌,桌上摆着几样菜,大臣们却不敢举箸,只怕一动筷,便要吃光。道光帝坐在上面,也不吃菜,也不喝酒,只和大臣们谈些前朝的武功。后来又谈到作诗,君臣即席联起句来,做成一首80句的七言古诗,记当时君臣之乐。在席上谈论了足足两个时辰,菜还不曾吃便散席了。

后来,在探讨新疆设防方案时,将军们提出的方案始终无法通过。本来,将军们已经考虑到了道光皇帝的吝啬,准备上奏仅要18000名士兵镇守新疆,但道光皇帝一下子就给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军留守6000人。将军们愤然回击,提出专守新疆东部,西部自治,不予设防的方案。道光皇帝又大骂他们放弃新疆防守,指责其居心叵测。

经过几年的争执,根据《清史稿》记载,最后决定于“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兵饷”,方案才得以通过。

1839年,林则徐受命禁烟,逼迫英商义律交出鸦片的时候,承诺一箱鸦片可以给英商五斤茶叶补偿,结果最终总共收缴鸦片20200箱,价值800万两白银,道光皇帝顿时觉得心疼,磨磨蹭蹭地不答复。林则徐只好和邓廷桢等上奏说:所需茶叶十余万斤,应由臣等捐办,不敢开销。意思就是不会占用皇帝从海关揩油得来的收益,道光这才放了心,马上批复:照所议办理!

拖延近20年的难题解决得如此轻松顺利(实际上此时英国议会已决定发兵),道光顿时对所谓大英帝国满心地瞧不起。除了前线的林则徐、邓廷桢等人,整个朝廷没有人去想、去准备因禁烟而可能导致的战争,道光只是兴冲冲地夸奖说:卿等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所办可嘉之至!但是归根结底,道光不是真的反毒英雄,他在乎的只是林则徐吓唬他的事实——白银外流。

网络配图

此后,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急于妥协,与其节俭的意识不无关系。在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只要一有大臣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

尽管道光皇帝为大清朝节省了一些经费,却无助于经济危机的解决,财政状况也未见彻底好转,反而每况愈下。以致有的大臣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而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

作为一国之君,不去大刀阔斧地开源兴利,而在一餐一衣上锱铢必较,甚至节俭治国,裁撤军费,减少兵员,这样怎么可能节俭出一个大清盛世呢?正如近人蔡东藩评价道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春秋外交家晏子:用聪明才智捍卫国家尊严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用自己聪明才智做过哪些事,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问题

    晏子生活的时期是在春秋末年,正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作为朝廷的相大夫,他一直认真辅佐齐景公,一丝不苟。图片来源于网络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晏子对外反对侵伐战争,对内主张和实施尚贤和爱民的仁政德治。他的政治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反对齐国

  • 大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权臣鳌拜是如何覆灭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鳌拜怎么被拿下的,清朝鳌拜的简历,清朝鳌拜是什么官

    权臣,是皇权时代的特有品种。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几乎不可能出现权臣这种人物,因为个人的政治权力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有限的,随时可以被收回,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持续膨胀地长期掌握政治权力。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常常是多面的,充满张力,二者既有对立,又有合作,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断转换。权臣之兴起,

  • 揭秘将中国版图大幅度扩大的英雄们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英雄,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英雄人物,统一中国的人物有哪些

    公元前214年-前213年,英明神武的秦始皇派遣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进攻纵深达到今天的阴山河套以北,戈壁以南,秦大胜匈奴后,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天的包头。从此,黄河河套地区,永归中国。随后蒙恬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成为了此后2000年中国农业文明地域的基本边界。 不要拿暴政说话,

  • 趣闻:康熙是个学霸皇帝因为太爱学习耽误了清朝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到康熙在位时,中国已经有意大利、比利时等多国传教士。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教!外国人也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于是先从康熙下手。为了讨好康熙,传教士一边将从欧洲带来的各种新鲜玩具—科学仪器送给康熙,一边给康熙不断“戴高帽”,说他是“千古一帝”“万古明君”。康熙一边

  • 中国古代史上最牛反腐皇帝:朱元璋铁面无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朱元璋万古一帝,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元璋,濠州钟离人(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他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本文主要说说他严惩贪官的反腐败故事。朱元璋出身贫苦,十分痛恨贪官污吏,掀起的反贪官运动,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朱元璋先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官吏。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勾结,预先空白报

  • 揭秘:项羽为何将自己的头颅送给出卖他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乌江自刎谁拿了项羽的头颅,项羽看了之后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农夫为什么要欺骗项羽

    项羽的家族很有来头,可追溯至黄帝后代的封国首领,在春秋时被鲁国所灭。后来楚国灭鲁,项氏家族精英世代做楚将,直至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项氏成了流亡的贵族。项羽这个流亡的贵族身份成就了他的功名霸业,成就了他一直高仰不肯低下的霸气,却也毁掉了他所就的王业,自刎了那颗高贵的头颅。网络配图秦末楚汉争霸至最后关头

  • 三朝元老张廷玉:清朝唯一破例入庙的汉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凶星入庙,地空入庙,地劫入庙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文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图片来源于网络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书画造诣也颇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个官员家做

  • 真小人徐阶:一心想做名臣却最终晚节难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心机王爷想和本将军至死不渝,自请下堂后我富可敌国,徐阶小人

    徐阶是明朝官员,嘉靖年间官至内阁首辅大臣,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官员。徐阶是以科举正途为官的,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他高中第二名,也就是探花及第,当时意气风发,一心想做名臣。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是在他为官不久就因为得罪了在朝大臣而被陷害,被贬职到地方做不知名的小官,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这将断送他的前

  • 雍正皇帝有时很肉麻 君臣竟然像是搞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帝王除了像李煜这样,动不动赋词一首的。朱批是了解古代帝王真性情很好的途径。网络配图说到朱批,还要提一下清代特有的奏折制度。作为君臣之间的一种机密文书形式,奏折制起源于康熙前期,主要用来臣下向皇帝汇报工作情况和社会见闻等事。皇帝阅览后,往往会根据所奏内容予以批示,然后返回官员手中,照其意旨来执行和

  • 具有铁手腕的文臣曾巩是如何治理辖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夏朝主掌审判的官吏称,宋太祖统治后以宽恕死罪为借口,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

    唐宋八大家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八位在文学等多个领域有非常杰出造诣的学者,因为他们所处的年代都在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所以被合称为是唐宋八大家,曾巩就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非常杰出的散文家、史学家。但是因其几人都是合称,所以有的时候就不知道他们每个人别的情况,更不清楚曾巩是哪个朝代的人。图片来源于网络曾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