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如果脱离刘邦,他真的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吗?

韩信如果脱离刘邦,他真的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943 更新时间:2024/1/8 3:48:29

你们知道如果韩信采纳蒯彻计策脱离刘邦称王,真能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楚汉争霸时期,当韩信攻占齐地之后,谋士蒯通曾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项羽也曾派人劝说韩信自立,但韩信最终却没有采纳,而是只向刘邦求取了“齐王”之位。六年后,韩信被诱杀于长乐宫,被杀之前,韩信叹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那么,韩信如果当时听从蒯通之计,真的能够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吗?

首先来说,韩信自立的难度极大,彼时的他并不具备自立条件,主要面临有以下三大难题:

难题之一:没有亲信将领,兵权难以掌控

毫无疑问,被誉为“兵仙”的韩信带兵打仗的确是把好手,但在笼络人心方面却并不成功,其虽然长期带兵,但却并没有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亲信将领,导致兵权难以掌控。关于这一点,从两个方面均可体现出来。

1、刘邦两次夺取韩信兵权。韩信在归属刘邦之后,一直以来都在刘邦麾下统兵作战,直到汉二年(前205年)之后,由于正面战场压力太大,韩信这才得以独自领兵开辟其他战场。不过,韩信手下士兵虽然大多为自行招募而来,但却先后两次被刘邦轻易夺取兵权。

第一次发生在汉三年(前204年)六月,刘邦在“成皋之战”中战败,在得知韩信、张耳驻扎于修武却按兵不动后,大怒之下“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史记·高祖本纪》)。第二次则发生在汉五年(前202年),由于此前韩信请封“假齐王”和拒不奉命围攻项羽,“垓下之战”后,刘邦“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作为主将,却先后两次被刘邦如此轻易的夺取兵权,此举固然有韩信忠心耿耿的因素在内,但同时也不难看出,韩信其实很难掌控手下的兵权。

2、韩信麾下多为刘邦嫡系。从汉二年(前205年)独自掌兵,到汉五年(前202年)楚汉争霸结束,韩信虽然独自掌兵长达三年,但却始终没能培养出真正忠心于自己的亲信将领,的确令人 极度费解。

作为韩信麾下主要将领,曹参、灌婴、孔聚、陈贺都是刘邦的嫡系将领,靳歙则是吕泽嫡系,尤其是灌婴,乃是韩信麾下的主要将领,多有独自领军出征的记载。然而,自韩信向刘邦请封“假齐王”之后,灌婴便已经基本上脱离了韩信,此后独自向南攻掠楚地。而在垓下决战之前,韩信虽然拒不奉令出兵,但灌婴却还是率军驰援刘邦,项羽最终无法向东退往彭城,只得向东南撤退,便是灌婴的功劳。

灌婴率军断了项羽退路

如上,韩信是帅才不假,奈何手下将领却多为刘邦嫡系,如此一来即使军队为其独自招募训练,但想要完全掌控兵权,却是十分的困难。追随刘邦时,这些武将纵然忠心耿耿,可一旦要脱离刘邦,又有多少人会追随韩信,实在难以预料。

难题之二:缺乏理政人才,没有根基之地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可不仅仅有兵就行,还必须拥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这就要求必须拥有一块稳定的根基,刘邦虽然多次在正面战场击败,但正是凭借着关中地区源源不断的兵员补给和后勤保障,这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韩信在此方面同样面临两个问题。

1、齐地尚未完全平定。在攻占齐地之前,韩信虽然攻城略地不少,但魏地被刘邦纳入直辖,赵地又被封给了张耳,韩信始终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基之地。此后,韩信虽然成功攻占齐地,且被封为齐王,但直到汉四年(前203年),齐地才被初步平定,结果次年便爆发了”垓下之战“,韩信在率兵参战之际,还将曹参“留平齐未服者”,可见即使到了“垓下之战”时,齐地仍未彻底平定。

2、缺乏治理地方人才。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然而真正最终夺取,并坐稳天下的却仅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原因何在?主要便在于破坏容易、重建困难,打仗自然是武将的天下,但治理天下却需要更多的理政人才,刘邦、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与他们所拥有的庞大人才队伍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点韩信却不具备。刘邦有萧何帮其治理后方,他哪怕在前方败的再多,也有东山再起之时,而项羽在正面战场虽然屡战屡胜,但最终还是因后勤补给困难而被迫撤军,并最终被击败于垓下,这与其人才匮乏不无关系。

如上,没有稳定的根基,缺乏理政的人才,使得韩信根本没有实力发展自己的力量,同样也无法保证战争后勤,跟随刘邦时自有人打理这些,比如曹参,可一旦脱离刘邦,韩信手下又有谁能够担当此任。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点,又如何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

难题之三:大势难以逆转,三方难以共存

即使韩信成功解决了以上两点难题,但实际上刘邦、项羽、韩信三方仍然难以共存,更何况,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天下一统已经的大势已经难以逆转,而刘邦在夺取天下方面,已经占据了太大优势。

1、三方难以共存。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不假,但那是源于齐地鞭长莫及;项羽虽然也派武涉劝韩信自立,但那是源于项羽陷入腹背受敌。也就是说,刘邦和项羽均是被迫做出的退让。实际上,无论对于志在夺取天下的刘邦,还是对对于志在称霸天下的项羽来说,都无法容忍韩信与自己平起平坐,而韩信无疑又是三方之中最弱的一个,这种情形下,三方又如何能够共存,韩信恐怕还是最早被消灭的那一个。

2、此计只可称霸。从蒯通的计策来看,他显然是以分封制的思想在考虑天下局势,例如“据强齐,从燕、赵”,燕王臧荼投靠刘邦乃是畏惧韩信的东进,因此还是有可能投靠韩信的,但赵王张耳的情况却不同,赵王张耳虽然与刘邦同为诸侯王,但和刘邦却属于从属关系,想要说动他转投韩信,其实并不容易。此外,刘邦本人其实并非想要回到分封制,他所要的是夺取天下,因此想要劝说刘邦和项羽罢兵,恐怕并不容易;而项羽素有称霸之意,即使与刘邦罢兵,也不会容许韩信占据齐地而霸天下。

3、统一难以逆转。虽然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秦朝已经灭亡,但由于礼乐崩坏、世卿世禄制的崩溃等原因影响,天下已经很难再恢复到分封制那种局势,虽然此时天下诸侯仍然较多,但实际上已经很难维持稳定,大一统的趋势难以逆转,这也是项羽分封天下后,又迅速天下大乱的重要原因。而在决定天下归属方面,刘邦比项羽、韩信都具有优势。事实上,就在韩信夺取齐地一年后,项羽便因背后遭遇袭击,前线后勤补给困难而支撑不住了。可以说,夺取天下虽以战争手段为主,但却不仅仅依靠无力便能成功,否则历史上名将并不少见,但为何却少有名将能够成功夺取天下呢?

如上,韩信即使自立,也仅仅只能将刘邦统一天下的步伐拖后而已,根本无法改变天下大势,项羽和韩信的败亡只是迟早问题。

综上所述,韩信如果真的想要按照蒯通的计划自立为王,就必须解决以上三点难题,而以当时的韩信来讲,这些难题短期内根本无法解决,此时的韩信根本毫无自立的实力和可能。事实上,韩信没有听从蒯通之计,或许有对刘邦忠心的因素在,但未必便没有考虑到当时自己的处境,以及天下大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嘉靖时期出现许多顶级人才 明朝为什么偏偏走下坡路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嘉靖和明朝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嘉靖皇帝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11位帝王,在这之前,明朝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使得各方领域都发展的趋于稳定,特别是在明朝嘉靖年间,一下子冒出了许多顶级人才,这些才子多数是经过寒窗苦读十余载,才考得功名。所以嘉靖时期的状元、进士、榜眼、探花、秀

  • 如果项羽继续留在咸阳,刘邦还有统一天下的机会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西楚霸王项羽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项羽定都咸阳,虽然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但刘邦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项羽进入咸阳后,韩生来见项羽,建议项羽定都咸阳,韩生说的理由很充分,1: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守关中,有利则发动进攻,无利可以据守,是稳固的根据地。2:关中土地肥

  • 高纬在位时有多荒唐?他做了什么导致北齐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北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王朝之一,这个王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三十多年,就被灭了。虽然很短命,但是历代皇帝都是以昏庸暴戾荒淫z著称。作为北齐的末代皇帝,高纬更是被人诟病不已。从北齐的历史而言,他们的历任皇帝,已经算是绝无仅有的奇葩了,可是这高纬仿佛是青出于蓝一般,在北齐也是遥遥领先的昏君。作为修史之

  • 推荐刘备加入官军的刘子平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末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朝廷已无力管辖地方诸侯。贩卖草鞋草席出身的刘备,弘毅宽厚,喜欢结交豪杰年少,得到众多少年的爱戴,在得到中山大商人的资助后,刘备也成立了一支队伍。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根据典略记载,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张纯反叛朝廷,青州破虏校尉邹靖率领

  • 宋真宗对北宋的反腐工作是什么态度?为何能被朱元璋称赞?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作为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但在其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就遭受了多次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按理说宋朝都这样了,朱元璋是看不起宋朝所有皇帝的,但唯有一人竟能获得朱元璋的称赞,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宋真宗对北宋的反腐工作是什么态度?宋朝是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建立起来的政权,为了保证自己政权的长久统治,所以

  • 乱世才女蔡文姬的三段婚姻,如何评价她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蔡文姬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其他三大才女分别是:李清照、卓文君和上官婉儿。蔡文姬博学多才又精通音律,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她的传世之作。《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记录了她颠沛流离的苦难人生,他的三段婚姻,虽自己不能左右,但也相对恩爱。但在她的灵魂深处,最懂她的那个人确是一代枭雄:曹孟德。01 蔡家有

  • 卫青身份寒微,他是怎么一步步封侯富贵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卫青大概大家都知道,他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在与匈奴的战争当中取得巨大功勋,和外甥霍去病被后人评价为“大汉帝国的双子星”。其实卫青的地位并不是生来显赫,他可以说是否极泰来的典范。卫青的早期的生活非常困苦,却有一个精通相面的囚徒预言卫青将来贵重能够封侯。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卫青的来历卫青是河

  • 曹真三次击败诸葛亮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当中,有很多被艺术加工的历史人物。有些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拔擢,有些也遭遇了贬低。比如说曹魏的雍州、凉州都督曹真,在《三国演义》当中就受到了相当程度的贬低。现在在网络上对曹真的形象有所扭转,但是有些就有些矫枉过正。甚至有曹真三次击败诸葛亮,与诸葛亮不相伯仲的说法。那么真实的曹真与诸葛亮的战

  • 历史上东吴后主孙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东吴后主孙皓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在传统的观点中,孙皓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而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孙皓是受到了《三国志》的抹黑。作为一个晋臣,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肯定是要站在西晋的立场上,对孙皓的记载会有一些主观色彩。但是如果因此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否定《三国志》的记载,那么所有的历史也都

  •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卫恭王朱瞻埏是什么结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朱瞻埏,生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炽第十子,生母郭贵妃。仁宗一共10个儿子、7个女儿,从出生时间来看,朱瞻埏是货真价实的幺儿。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瞻埏的祖父朱棣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