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大明灭亡前夕的闹剧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大明灭亡前夕的闹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963 更新时间:2023/12/14 9:32:04

历史最令人感喟的是在于它的不可逆转性,孙中山先生说,世界大潮浩浩汤汤,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历史大潮也是如此。但每每有各种时刻,我们会生出许多遐想,如崇祯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甲申之变。相信没有一个历史学家会指责崇祯皇帝是一位庸碌之主,那么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南迁会如何?南明还会不会迅速灭亡?大清的定鼎中原之路还会不会那么顺畅?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又会如何?会不会出现农民军、南明、大清三家逐鹿中原的历史画卷?

可惜的是,这只能停留在遐想上,不过有一点倒是史有凭据,即崇祯皇帝是有机会南迁的,哪么他为什么放弃了这个选择呢?

崇祯十七年的元旦,这是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年,这就是在这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僭越称王,建国大顺,国号永昌,并且在坐上了宝座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着北京城就杀来了。一路之上摧枯拉朽,只有极少数的城市进行了艰苦的抵抗,大多数城市如大水崩沙,农民军还没来就开城等着封赏了。

网络配图

李自成的皇帝之路已经进入到后方紧吃的地步,闯军的脚板有多快,进攻的速度有多快,截止到三月一日,除了大同宣府这两座重镇之外,西北部国土已经全部陷落。

自从二月份开始,前线的败报不停地传入北京,崇祯皇帝就深刻的认识到,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于是从二月份开始,崇祯皇帝也比以往更加努力上班,他几乎每天都要召对,不光是朝会,私下也常常和大臣商量对策。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西北前线几乎是空的,前线没有任何一支能够抵挡李自成大军的军队,唯一有可能阻挡的军队还顶在宁远,那是大明东北方向的最后一道屏障,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不然,两面夹攻,灭亡的更快。似乎为今之计只有一条了:南迁。

大明疆土几百州,干嘛非要死守北京城。哪么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吗?有,还真不少,根据《明史·后妃传》则记载,崇祯的皇后周氏提过这样的建议:“周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这话的意思是说,周后看着皇帝因为流寇闹得太凶很着急就提醒道:我南方还有一个家。皇帝问这话啥意思?

皇后没说什么,但是夫妻两人应该都清楚,这话是提醒崇祯应当考虑南迁。但是周皇后这话毕竟说的隐晦,因为后宫不好插手朝廷的事。但是这事还是走漏了风声,天皇帝的皇后,崇祯帝的寡嫂张皇后听说了这事,她就找到周皇后问了一句话:“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

这话的意思清晰明了,你们两口子要是跑了,祖宗的宗庙社稷啥都不管了?这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年代里是个十分严重的大帽子,崇祯皇帝可担不起,若是直接承认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背弃祖宗,数典忘祖。于是这件事儿只好罢了。

而在崇祯十七年的正月初三,新近上任的左中允李明睿到德政殿觐见皇帝,为感谢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在客套之后就切入了正题,并且要求皇帝让内侍都下去。

李明睿张嘴就是爆炸的话:皇上,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贼寇马上逼近京城,南迁吧?随后崇祯帝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但是李明睿的诚恳最终让崇祯帝同意了他的看法。不过崇祯最后说了这话:“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洩,洩则罪坐汝。”

网络配图

这件事在崇祯看来实在重大,张皇后的大帽子扣得他实在没什么好办法。不过事情总得扳,君臣之间就迁都的各种大事开始讨论,甚至护送军队,资金、路线等问题都一一谋划好了。半个月之后,李明睿认为时机成熟,就在朝臣大集时上奏,希望皇帝能够撤离北京南迁。

这话刚一说完立刻引起了一片吵闹,大臣们尤其是言官们纷纷打了鸡血,内阁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带头反对,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全是冠冕堂皇的高调,还有言官激动的痛哭流涕,仿佛崇祯帝要是南迁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甚至出了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人心的言论。崇祯帝一看,这不行,反弹太大只好暂时作罢。

但是这事崇祯帝一直记在心里,到了二月下旬,眼看着李自成奔着大同就杀来,离北京成一巴掌就能扇到的距离了,崇祯帝再次坐不住了。在御前会议上,李明睿和李邦华再次提出南迁的提案。并且李邦华提出的建议更为折中:请皇帝守在北方,命太子前往南京监国。

群臣都默不作声,这时候又是光时亨蹦出来了,他指责二李居心叵测,国难当头之际怎能弃城而逃?说完开始砸大帽子,砸的群臣更没人之声。

崇祯帝虽然心里赞同李邦华的建议,但是背弃祖宗的大帽子砸下来却没法说话。怕是光时亨认为自己就是明朝的寇准了,但是崇祯可不是宋真宗,大明朝也没有大宋几十年在北线上锻造出来的铁血禁军,实在是搞错了码头。不过,骂完了人的光时亨感觉自己很气顺,他认为自己纠正了歪风邪气。

到了第二天,崇祯皇帝对南迁一事正式发表了讲话:

网络配图

祖宗辛苦百战,定鼎于此土,若贼至而去,朕平日何以责乡绅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谢先经失事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寝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逆贼虽披猖,腾以天地祖宗之灵,诸先生夹辅之力,或者不至此。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在发表讲话之前的夜里,恐怕崇祯帝想的比谁都明白,他知道,指着这群大臣说出来南迁的话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并且作为皇帝,他说了这话也一定会有一大票人站出来指责他,到那时他就是背弃祖宗贪生怕死的逃跑皇帝,就是丢弃大好河山的罪人。崇祯皇帝一生自视甚高,清高孤傲,是绝对不会愿意背负这个名声的,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悲哀。

而在朝臣来看,他们大多是北方的氏族,他们的身家性命田产土地,一切的一切全都在北方,若是有南渡之事,就得要寄人篱下了,而且就算是改朝换代了,他们也有办法保住手里的房子、条子、宅子和女子,他们只是换个主子罢了。

网络配图

晚明整个朝堂的风气,整个士大夫群体的风气已十分败坏,他们乐于善于说一切大话,漂亮话,空话,并且喜欢给别人扣大帽子,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都没有关系,因为只有他们才是道统,才是政治正确。然而在具体的事物上,他们虚伪,可耻,玩忽职守或者干脆是庸碌无为和坐以待毙,而碌碌无为的人更大的特点还喜欢给别人下绊子。这也是崇祯皇帝那句“文臣人人可杀”的来历。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崇祯帝没有南迁,并且以身殉国死在了北京城,而那些卫道士们则是大部分第一时间里就去拜贺新的主子李自成,比如恬不知耻的魏藻德,投降跑得比谁都快,不过他挨了李自成的鞭子,最后死得很惨;比如光时亨,他的腿脚也很麻利投降了李自成,不过最终他又跑到了南明弘光政权,弘光皇帝没放过他,把他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最具争议的七大名将,张飞是美男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熟读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名将辈出,他们驰骋沙场,青史留名。然而,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过度渲染,以及人们对正史的深度的认识,开始对曾经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名将开始有了质疑,不少名将却颇受争议。那么到底有哪些名将最具争议呢?top 7 廖化廖化,字元俭,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在我们大部

  • 盘点历史上那些被小药丸害死的大明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吃药很重要,吃错药能要人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上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明朝的光宗皇帝就因为一个小小的药丸被害死了,一时间事件扑朔迷离,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据说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万历皇帝像明朝的光宗皇帝叫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他的母亲是当时地位极低的宫女王氏,王氏出身于中下级军官家庭,父

  • 解密:王献之为什么与青梅竹马的前妻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王羲之与原配郗道茂的婚姻,王献之为什么离婚?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献之的前妻郗道茂是他的表姐。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因为琅玡王氏跟高平郗氏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再加上两人也有感情,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双方父母就顺水推舟,成就了他们的姻缘。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简单介绍下

  • “借势”:李鸿章化危机为机遇,实现淮军转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近代中日关系,多数人都将目光集中到了那场埋葬洋务运动的甲午战争。相较而言,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则被严重低估。其实,它同样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种影响,尤其落实在一个人身上。当旁人只知道破口大骂时,他却抓住时机,重新缔造了新的军事王国!他,就是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一场耗时

  • 揭秘:看武则天如何挑选“男宠”?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男宠,又叫面首,面,貌之美;首,发之美。面首,也就是供贵妇人玩弄的美男子。在历史上,女强人秘招男宠之事屡见不鲜,如,西晋贾南风除“与太医令程据等乱彰内外”,还派人四处搜罗“端丽美容止”的地方“小吏”(《晋书》);北魏冯太后先是“内宠李弈”,又见“王叡出入卧内”,后来“李冲……亦由见宠帷幄”(《魏书》

  • 揭古代皇帝不为人知的洞房习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春宵一刻值千金”,对于普天之下寻常的黎民百姓是如此,而对于那些“一朝选入君王侧”皇后嫔妃也概莫能外。尤其是那些入选为正宫的皇后,更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婚时刻的洞房花烛之夜。古代皇帝大都拥

  • 光绪皇帝真的是被慈禧毒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冷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离开了人间。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就震惊了海内外。人们普遍认为,光绪在慈禧前一天死去,这不是巧

  • 荒唐皇帝竟与母亲上演乱伦之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据《南史·宋书》记载,南朝孝武帝时,“太后居显阳殿。上于闺房之内,礼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内,故民间喧然,咸有丑声。宫掖事秘,莫能辨也。”这意思就是说,皇太后居住显阳殿时,皇上经常进入皇太后的房内留宿,因此惹得民间一片哗然。绝世美人路惠男说起来,这位南朝宋文帝时的皇太后,就是南朝有名的绝世美

  • 吕太后滥杀刘邦子孙:因守活寡心理变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当然不能完全排斥忌妒的因素。刘邦起兵以后,她长期处于守活寡的境遇,眼看着刘邦与戚夫人等诸姬厮守快活,心理上出现变态,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不过,眼前的实际利益,则可能是更现实的考虑因素。网络配图汉高祖死后,他的结发之妻吕雉,亦即吕皇后,成了吕太后,新皇帝汉惠帝是她儿子,汉家以孝治天下,加之汉惠帝性格

  • 野史趣闻:揭武则天处女之身究竟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既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封的才人,也是其子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后又入主正宫,被册封为皇后,作为父子共用的妻子,她究竟把第一次处女之身给了谁?是先夫李世民,还是后夫李治?下面就来阅读这篇文章,揭晓武则天处女之身究竟给了谁?第一次给了谁武则天第一次究竟给了谁?这虽然是千古之谜,但了解李世民的好色猎艳的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