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和杨广都是弑兄夺位,为什么评价却不一样?

李世民和杨广都是弑兄夺位,为什么评价却不一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015 更新时间:2023/12/14 23:57:28

要说李世民和杨广这两个人,很多人绝对不会把他们划归到同一阵营里面去,因为李世民给人们的印象,他应该算作是一位明君,是唐朝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皇帝,然而杨广,人称隋炀帝,从这个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来了,人们对于杨广的评价一直都是非常差的,认为他是暴君,昏君,荒淫无度,有什么不好的形容,都是可以用在他身上的。但是,他们两个人却都做过同样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弑兄夺位,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杨广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但却也是用计谋让杨勇失去了太子之位,后来又下诏杀了杨勇。既然两人都是弑兄夺位,为什么后世给他们两人的评价却那么不一样呢?

纵观中国古代史,每当王朝更替或政权动荡时期,都会有着无数的凶险。帝王家庭里哪有什么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在皇权面前一切都是空谈,最是无情帝王家可不是一句笑谈。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明明杀害兄弟篡夺皇位,却因为丰功伟绩而被淡忘夺权的事实,传唱成了千古明君;而有的人明明政绩斐然,却因为杀害兄弟而遗臭万年呢?这两人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两位皇帝的出身说起。

1.杨广出身

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北周小皇帝宇文阐的禅位,登基称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隋军南下攻陈,俘获陈后主,南陈灭亡。这标明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华夏自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乱世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后隋文帝依旧躬行俭朴,提倡生活节俭,在经济方面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隋文帝还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并且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在军事方面隋文帝派军北击匈奴,并离间分化匈奴内部,让东西匈奴彼此交战,隋朝消除北顾之忧。以上种种举措,让隋文帝统治的二十几年间的政治十分清明,人口增加,社会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这也是隋朝最强盛的时期。

隋文帝一生只有一个女人,那就是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分别是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皆为嫡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杨勇跟杨广了。太子杨勇容貌俊俏,生性好学,个性温厚,性格率真。但是他十分好色,有多个妃子,其中以元氏及云昭训最为有名。可独孤皇后不喜欢他这个爱好,从杨坚一生只敢娶独孤皇后一人就可以看出独孤皇后不喜欢滥情薄情的人,恰恰杨勇是这么一个人。要说杨勇只招母后不喜欢也就算了,可他偏偏还做了些僭越之事,惹得杨坚也不高兴。有一年冬至,百官朝见杨勇,杨勇也高兴地接受了他们的祝贺。但是作为太子,只能用“贺”,不能用“朝见”,杨勇这是违反礼制。慢慢的隋文帝对杨勇的宠爱日益消减,反而开始怀疑起他这个儿子。杨勇同时惹得皇帝和皇后都不高兴,那他的太子之位当然坐不稳当。

反观杨广,他就懂得收起自己的野心,表现的十分圆滑。他的隐忍和克制是杨勇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杨广最后能代替杨勇成为太子的原因。杨广当务之急的事就是得到父皇和母后的赏识,并且让他们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杨勇强,这样才能取杨勇而代之。杨广最大的劣势就是他不是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杨勇本就该当太子继承皇位,朝中大臣更是支持杨勇,所以要想取代杨勇,光靠皇帝和皇后的喜爱是不够的,还得与朝中各位大臣结交。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么与杨勇关系不好的大臣就是杨广结交的对象,杨素就是这个人。杨素多次栽赃嫁祸杨勇后,隋文帝终于下定决心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杨广如愿以偿地登上太子的宝座。

2.杨广为什么能当上太子

当然杨广并非无能之辈,他能当上太子也是有真才实能的。在南下灭陈的战争中杨广就是统帅,平定江南后杨广坐镇江南,政绩十分突出,获得满朝文武一致赞叹。不过有能力归有能力,这也不能掩盖杨广好色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公元604年,隋文帝患病居住在仁寿宫。杨广考虑到杨坚去世的话必须做好预备方案,就写了一份信派人送去询问杨素,杨素也写了一封回信给杨广,可这封回信被误送到杨坚那里,杨坚看了大怒,心想自己还没死呢你杨广就惦记着皇位了。而杨广也不合时宜的在这样的时间点上调戏宣华夫人,被杨坚得知,怒道“独孤误我”,随后便叫来柳述元岩,让他们把杨勇找来,但此事被杨素先一步知道了,杨广立刻采取措施控制了柳述、元岩,并调兵包围了仁寿宫,不久后杨坚就驾崩了,至于杨广有没有弑父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杨广矫诏赐死杨勇是史书记载的。

除了杨勇,杨广对他其他的兄弟也不手软,蜀王杨秀被他诬陷使用巫蛊诅咒隋文帝和汉王杨谅,结果被贬为庶民,后被软禁;汉王杨谅以讨伐杨素为名于并州起兵造反,后被镇压投降,幽禁至死。为了彻底解除威胁,杨广还杀了杨勇的所有儿子,并且处死了功臣宇文弼、贺若弼等人,从此杨广独掌朝政大权。虽然杨广的登基之路充满腥风血雨,但是他的抱负也得以施展。继位之初杨广还算是比较贤明的,改革官制、修订律法、完善科举、迁都洛阳、缓和南北矛盾促进民族统一等等,当然一个伟大的帝王文治武功都得好,杨广自然也不会只注重政治,军事上他也十分强力,派兵先后征讨了吐谷浑、占城、琉球、契丹,大宴突厥,使得四方臣服,大隋国威名扬海外。

可能是一连串的胜利让隋炀帝有点飘飘然了,他变得越发恣意妄为、好大喜功,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选拔美女、任用奸佞,过量的征用民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修建大运河和三征高句丽,更是让民怨沸腾,枯骨遍野。一时间强大的隋朝变得摇摇欲坠,各方起义不断,隋炀帝的皇帝生涯快结束了。

3.为何李世民和杨广的评价不一样

此时同为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趁机从太原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入长安,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唐朝,随后成功夺取了隋朝的天下,再次统一全国。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离不开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早年李建成跟随李渊一路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最后攻入长安,功劳颇大,唐朝建立后身为嫡长子的他自然被李渊立为了太子,并开始转为幕后,协助李渊处理国家政事。而李世民更是军功卓著,他不像李建成一样早早转为幕后,而是在唐朝建立后依旧四处征战,为国家统一奋斗。正是由于李世民在外征战多年,握有军权,于是他对这个只会在躲在幕后的太子很不服气,李建成也十分担心李世民会取自己而代之。

秦王府和东宫的摩擦不断,但李建成毕竟是太子,李渊和众多大臣都支持他,李世民这边的支持势力则小得多。李建成还想办法让李渊将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二人逐出,如此一来秦王府就失去了智囊团,同时秦王府的众多文武官员都被外放,府上仅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秦琼等几人,秦王李世民已经到了危难关头,实在是不出手不行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勾结玄武门守将,事先与众人埋伏在此,等到太子和齐王一到就动手。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十分成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全部被杀,一时间李世民成为大唐唯一的继承人了(虽然此时李渊还有别的儿子,但除了李世民,最大的李元景也才八岁,根本威胁不到李世民的地位)。李世民也不是个善茬,为了斩草除根,他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此时的李渊已经是瓮中之鳖,如果不主动退位,杀了兄弟及侄子的李世民也不怕再背上一个弑父的骂名。

玄武门之变后仅仅三个月李渊就退位让贤,李世民登基称帝。李世民虽贵为皇帝,但他的登基之路与杨广十分相似,相信在最初除了李世民的心腹,其余诸大臣也不认为李世民能有什么好政绩,怕是又一个暴君。李世民虽然早年不顾这段血腥的历史,但到了晚年也是常常害怕自己在史书上留下骂名,因此犯了帝王的大忌——修改史书,但是要想真正洗白还能做出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政绩才行。要知道李世民发动政变时李建成还是堂堂正正的太子,李世民这属于犯上作乱。杨广好歹是凭借计谋以及自己精湛的演技让隋文帝心甘情愿地废杨勇立自己,李世民就简单粗暴的多,你李渊不立我为太子我就直接把太子杀了。而且李建成也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否则朝中大臣怎么会都支持李建成而不支持功劳更大的李世民的。那时候的李世民除了军功卓越,从政经验根本没有李建成丰富。现在李世民把李建成杀了自己当皇帝,要想消除弑兄夺位的负面影响,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皇帝,否则就得跟杨广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了。

李世民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执政初期他选贤纳士,唯才是用,不计前嫌重用东宫旧臣魏征,从谏如流,同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庸制,让百姓安生,国家富足。军事上李世民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让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他自己也被称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在漠北设置都护府管辖周边后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达到鼎盛。李世民自然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隋炀帝曾经三征高句丽,如今他李世民也要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要铲除高句丽这个大患,也要表示他李世民比你杨广强。可惜天不随人愿,此次亲征最终由于当地变冷、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不得不班师还朝。李世民不像杨广那样一根筋,这次失败了以后他就放弃了再次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这也让他的皇帝生涯得以善始善终。

李世民爱民如子,颇有圣君之风,这与杨广大为不同,同时他还采取怀柔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并不一味的动用武力,更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他开创的“开元之治”奠定了盛唐江山,历来被文人称赞。杨广与李世民都是弑兄夺位,而且都十分的有才能,文治武功都差不多,但不同的就是杨广穷兵黩武,不爱惜民力,以至于隋末饥荒遍野,白骨累累。他所开凿的大运河虽说是“罪在当代,利在春秋”,可这也确确实实耗费了太多的民力物力,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他非要一代人完成,最后民怨沸腾,百姓自然只记住了他的暴政,忘记了他的功劳。而李世民则是十分爱惜民力,时刻吸取隋亡的教训,努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老百姓自然只记住了他的好,谁还管他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只要是能让百姓吃饱饭的皇帝那就是好皇帝。所以李世民之所以被称为千古圣君,史书上洗白只是一部分原因,他取得的丰功伟绩让人们牢记才是最大的原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朝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韩愈事迹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著名文人韩愈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不过要说名气,苏轼似乎比他更出名,那今天我们就准备跟大家简单介绍下韩愈,看看他的一生是有哪些成就。韩愈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他有很多作品都对后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韩愈

  • 张郃和张辽谁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张郃与张辽两个人,都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两人在历史上也可以说是战绩卓著,作为将领,他们的能力与战斗力,都是不容小觑的。而且在现如今的各种影视剧或者动漫游戏里面,他们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很多人也很好奇,这两个人之间到底是谁要更胜一筹呢?张辽和张郃如果打起来谁能赢?很多人都认为张辽更厉害,可

  • 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为什么能当德国元首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阿道夫希特勒,这绝对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稍微了解他的朋友们都知道,奥地利的布瑙镇是希特勒的出生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奥地利原住民。但是有趣的事,这个奥地利人最终成为了德国的领袖,甚至指挥德国人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德国人怎么能允许一个外国人成为自己的领袖,并向世界发动战争

  • 霍光是好人还是坏人,真的是奸臣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霍光不能算是奸臣,但绝对是史上数一数二的权臣。一个人奸不奸,有时候是比较主观,难以判断的事,但是否独揽大权,把持朝政还是显而易见的。霍光对于权力的贪婪,从他刚当上辅政大臣没多久就开始显露了。有一夜宫中突然失火,他以怕有动乱为由,要求保管皇帝玉玺的官员把玉玺交给自己,被拒绝了。当然事后,霍光表扬了这位

  • 颜徵在为什么不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孔子如何找到父亲叔梁纥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他是被自己的母亲颜徵在一手带大。不过颜徵在并没有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所以孔子童年时期根本不清楚生父究竟是何人。直到颜徵在去世后,孔子才从他人那里得知自己父亲的身份,然后按照当时的礼仪,将父母同葬在一起。想必小伙伴们都有个疑问,颜徵在为什么不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呢?颜

  • 韩琦和宋仁宗什么关系,韩琦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少年时期的韩琦和赵祯相见,没想到韩琦年纪轻轻却忧国忧民,担心起了大宋的未来。可能赵祯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能感到韩琦是一位宝贵的人才。此后韩琦获得殿试资格,仁宗看到他的名字也是会心一笑。其实了解宋朝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不认识韩琦,他是北宋一代名臣,在内政和军事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在剧中,特别凸显了韩琦和

  • 宋仁宗为什么废郭皇后,郭皇后历史结局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想必大家在看了《清平乐》后,对郭皇后也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就连刘娥都说她无才无智,不贤不顺,这已经是很重的话语了。赵祯根本就不喜欢郭皇后,但废皇后又是一件大事,当朝谏官肯定会阻止赵祯废后,所以这对于宋仁宗来说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那历史上,仁宗究竟是如何将郭皇后废掉的呢?实际上这个过程也是仁宗立威的好

  • 兰陵王为何历史评价很高?他有什么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兰陵王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兰陵王作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四大美男之一,他的出名却不仅仅只是靠颜值。兰陵王本名高长恭,是北齐宗室的一位名将,而说到北齐,很多人都会想到它的另一个称呼,禽兽王朝,北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出了很多暴君的王朝,几乎所有的皇帝是非常残暴的,因此才有了这样的一个称呼。但是兰陵王

  • 韩信有哪些过人之处?诸葛亮如何评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韩信,一个汉朝初年的功臣,一个东汉末年刘备手下的托孤大臣。两人同为人臣,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去评价韩信的呢?据了解,司马迁件数了韩信从幼年出名,一直到晚年的遭遇全部都归纳进去了,并且还表达了自己对韩信的评价。诸葛亮“隆中对”本是效法韩信“汉中对”,

  • 历史上刘娥真的杀了宋仁宗生母吗,刘娥被冤枉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宋仁宗得知自己的生母并不是刘娥后感到十分震惊,他还怀疑自己的母亲是被刘娥害死,因此要开棺验尸,这也是仁宗和刘娥首次面临信任危机。可能大家都有听说过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故事中刘娥心狠手辣,为了皇后之位将李宸妃的儿子换走,导致李宸妃被打入冷宫。不过狸猫换太子出自清朝小说《三侠五义》,这是由石玉昆著作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