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将领曹变蛟有多厉害?曹变蛟生平简介

明朝将领曹变蛟有多厉害?曹变蛟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66 更新时间:2024/1/19 2:13:22

曹变蛟是名将曹文诏的侄子,而他自己也是一位猛将。曹变蛟年轻时便跟随曹文诏四处征战,并且立下不少军功,因此受到当时皇帝的重用。后来曹变蛟从参将慢慢提升为左都督、总兵官,和曹文诏共称明朝的大小曹将军。曹变蛟增在松锦大战中力创清军,但最后还是战死沙场,此后明军也跟着分崩离析,只有曹变蛟的部下还义无反顾的冲向皇太极阵营。下面就来介绍下曹变蛟,看看他究竟是位怎样的将领。

谈及明末战争,人们往往错误的认为,明末朝廷无猛将多怂货,真正的最强猛将在满清和起义军手下,比如清军的鳌拜、起义军的刘宗敏等人,但实际上明末最强猛将是官兵,因为他差点把当时两股最强反明势力首领都给杀了:打得李自成只剩7个兵,让皇太极闻风丧胆,差一点就杀了皇太极!这就是明末悍将曹变蛟。

曹变蛟(1609~1642),山西大同人,曹文诏之侄,少年就随叔父出兵作战,且勇冠三军每战必胜。

《明史》称曹文诏为“明季良将第一”,又称“万人敌”,足见其人骁勇威猛,可惜1635年在湫头镇之战中因寡不敌众兵败自尽。洪承畴听说曹文诏阵亡后捶胸痛哭,朱由检也为此痛心不已。

曹变蛟到底有多厉害呢?

1633年,曹文诏被改派镇守山西大同时,山西巡抚许鼎臣急了,连忙上书朝廷说:“山西的贼将紫金梁虽死,但老回回、过天星、大天王、蝎子块、闯塌天等首领还没有消灭。变蛟勇武过人,部下健将千百人,才能仅次于文诏,请把他留在山西中部吧!”

这时,曹变蛟才25岁,就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帅才了。

此后,曹变蛟不负许鼎臣的厚望,对阵李自成等起义军屡战屡胜,但真正辉煌的时刻是1638年。

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创立了“四正六隅”的战略计划,限期三个月剿尽起义军。1638年4月,因为没能如期完成任务,于是朝廷就把曹变蛟等人贬官三级,让他们戴罪立功。

所谓化耻辱为力量,曹变蛟以此为耻,随即开始第一轮小宇宙爆发。

李自成之所以难以剿灭,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战斗力强大,而在于不停的流动,即所谓“流寇”,一般不与能打的官兵作战,往往敌进我退、敌追我跑,专门往守卫薄弱的地方跑。对付这样的敌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亡命追击、不停打击。所以,爆发的曹变蛟转战千里,身上穿的铠甲有二十七个昼夜没有解下过,一直穷追不舍,这是一场精神意志的较量。最终,曹变蛟追上李自成,将之杀的七零八落,李自成的妻子、女儿都丢失了,只带着七个骑兵逃离。

《明史》记载,“是时,曹兵最强,各镇依之以为固,录关中平贼功,进变蛟左都督”。

关内战争上,打得李自成只剩7个兵,这是曹变蛟最辉煌的一战,而在关外对阵满清的战场上,曹变蛟更是猛得一塌糊涂。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锦州告急,变蛟跟随洪承畴出山海关,驻守宁远,随即就爆发了“松锦大战”,明朝指挥官是洪承畴,清军指挥官是皇太极。当然,洪承畴上面还有一堆大爷,他们认为这么多部队凑来粮饷也不容易,应速战速决,违背了洪承畴的一贯谨慎稳重用兵态度。

所以,匆忙救援加上粮道又被切断,明军内部不和谐了,先是王朴趁夜逃走,随后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辅明相继逃跑,不仅削弱了明军力量,而且将很多战略要地送给了清军,于是洪承畴、曹变蛟等人被彻底围困,真正处于绝境之中了。

1642年9月,已抱必死之心的曹变蛟发动了绝地反击,一天夜晚率领精兵直扑清军正黄旗大营,杀死率先阻挡的清军佐领彰古力,试图阻击的正黄旗清军无不横尸于明军刀下,曹变蛟如入无人之境,杀的清军溃不成军,最后直冲皇太极大帐而去,将侍卫几乎全部杀死,皇太极闻风丧胆躲了起来。

以勇毅闻名的固山额真图尔格和弟弟伊尔登、内大臣锡翰、遏必隆等清将见无法以格斗取胜,情急之下占据御营营门拼命放箭,将曹变蛟射伤,失血过多几近昏厥的曹变蛟这才无力进攻。随后,由于清军慢慢反应了过来,逐渐向御营附近靠拢,曹变蛟于是撤兵,率军退回松山。

假如曹变蛟没有受伤,皇太极能否活命还真难说。一旦皇太极身死,那么松锦大战就会败,因为清军内部的多尔衮、豪格等必然会爆发多位之争,而放弃啃眼前的硬骨头。

对于这一场让皇太极耻辱的夜袭战,《明史》讳言不谈,只记载“九月,承畴、变蛟等尽出城中马步兵,欲突围出,败还”,且只是曹变蛟一支精锐突袭而已,根本没有“尽出城中马步兵”。其实,即便曹变蛟本人,清修明史也只是一笔带过,对他没有过多记载。

险些干掉了皇太极的曹变蛟,要不是史料对他一笔带过,他的名声应该比赵云还大。

1643年2月,副将夏成德暗中勾结清军,以子夏舒做人质约降,率部生擒洪承畴、曹变蛟、巡抚丘民仰(自杀)、总兵王廷相、祖大乐等,因为副将夏成德做内应,松山城就此失陷。

清军拿下松山城之后,将除了洪承畴、夏成德、祖大乐(祖大寿之弟,清军正在招降锦州祖大寿,故没有杀他)三人之外的一百多文武官员,和明兵八千余人,全部惨无人道的就地处死,其中就包括当时重伤在床、皇太极恨之入骨的曹变蛟。曹变蛟壮烈殉国,时年34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穆修是一个怎样的文人?穆修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穆修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著有《河南穆公集》、《四部丛刊》等作品。当时穆修提倡韩柳古文,最先推崇“古道”之说。不过穆修性格刚直,诋斥权贵,这为他此后的仕途之路带来不少麻烦。但穆修依旧是我行我素,从不贪恋名利。有人称穆修就是一个“书呆子”,不懂得人情世故,但

  • 杜月笙早年出道的时候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起民国时期上海滩上的风云人物,这杜月笙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作为青帮的老大,在政界、军界、商界、外交、娱乐等多个界面都混的是如鱼得水,风生水起,人脉发达,权势滔天。但这是他成名后的事情,发家前的杜月笙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咱们就来看看杜月笙的生平,他出生在1888年,当时还属于晚清时期,皇帝还没有退

  • 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霍去病,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绝对不会陌生了,一个能被称得上是“战神”的人物。之所以去这么评价他是因为他率领着汉朝大军深入大漠痛击匈奴的时候年级还不到20岁。现看当下的我们,20岁在干嘛?躲在寝室里睡懒觉打游戏,甚至有的还需要父母养活等等。而霍去病20岁的时候就已经统领千军万

  • 郭沫若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考古是人类的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可以通过考古来对古人的生活状态进行更直观的了解,但是现如今我国的考古并不会是刻意去发掘古墓,而是在不小心挖到古墓之后进行抢救发掘,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也比之前好了很多。但是很多人应该都知道郭沫若吧,如果了解过一些他的事情,就会知道他曾经给考古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究竟这样的损

  • 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谁?真是由蔡文姬创作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不会对蔡文姬感到陌生。蔡文姬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女性文学家,而且还精通音律书法,据说曹操曾花费重金将蔡文姬赎回,然后嫁给董祀。但蔡文姬流传下来的作品只剩下两首《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主要讲述了“文

  • 晋惠帝何不食肉糜是真的傻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以一句“何不食肉糜”,而把晋惠帝判定为一个傻子,就像用“乐不思蜀”来判定刘禅一样,其实都是太过于片面了,毕竟别人都不是晋惠帝,也没有生活在他的那个时代,只通过这样一件事情就决定一个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其实是很不合理的。那么,晋惠帝尽管说过这样的

  • 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刘备,为何要投靠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糜芳可以说是很多人都知道了,然而关于他最出名的事情,却是他身为刘备的小舅子,结果却投降孙权,并且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而且自此之后,糜芳在吴国担任将军,并且后来为吴国征伐。只是很多人都很不明白,糜芳既然是刘备的小舅子,但是为什么后来却投降了孙权还导致了关羽的死?而且尽管糜芳这样做,很多人却还是对他持

  • 印度艳后是谁?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自我国古代,有着倾国倾城美貌的皇后数不胜数。就比如说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李世民的孙皇后。不过大家知道吗,在印度的历史当中,曾经也有着以为美艳绝伦的王后。这位印度的王后,不但在18年内为国王生下了14位子女,在她死后更是给国王留下一件物品。面对这位印度艳后所留下的物品,国王更是在朝思暮想故去。这位印度艳

  • 元末官员王思诚是如何脱离官场险境的?王思诚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王思诚是元朝末年官员,他被认为是元末官场上的一股清流,但每个朝代到了末期基本都是最危险的一段时期,对于当官的来说更是如此,不被自己人杀也有可能被敌人杀,但王思诚却能得以善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可能了解王思诚的朋友并不多,那这次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看看王思诚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为官时又立下哪些功

  • 陈宫为什么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而不选择跟随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良禽择木而栖,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优秀的谋士,在选择自己的主公的时候,一定是要选择一个有能力的人,这个人不仅要自身优秀,而且还要懂得识人,知人善用,这样自己在他手下办事才会有干劲,会有未来。可是汉末三国时期,谋士陈宫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了,但是他为什么却选择了跟随吕布,却不选择刘备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