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148 更新时间:2023/12/22 7:46:01

最近在看这个清平乐,发现这个晏殊也还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写的诗词什么的也真的是非常的好,他不仅仅是宰相的工作做得好,这个词也写得棒,也是印证了那一句老话,那就是做一行会一行,厉害厉害,最近很多人对他的身份非常的感兴趣的,那就是这个晏殊和晏几道到底什么关系呢?还有话说北宋有“宋二晏”的叫法,那么这个“二晏”又分别是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而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北宋“二宴”分别指的就是“晏殊”和“晏几道”,也叫“大晏”和“小晏”,晏殊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所以这个晏殊挺厉害的。

晏殊人生简介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

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晚年生活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芈月为何要杀掉义渠王?20年夫妻没有任何感情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如今很多宫廷剧中都会非常喜欢一个套路,那就是后宫小人物逆袭,并且这个套路十分受观众们的喜欢。这样的历程就像是历史上的芈月,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妾,一步步走到的先秦政治舞台的巅峰,成为了一代太后。历史记载这位第一太后情史颇多,特别是有名的义渠王,可是她又为何杀死了与自己相守20年,还为其生了两个孩子的情人

  • 历史上真实的孟尝君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一说起孟尝君田文,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战国四君子”之一,而既然有这样的称号,再加上也一直都流传着很多有关孟尝君的故事,而故事中的孟尝君基本上都是一个很典型的“君子”的形象,换句话说,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于孟尝君的印象其实一直都是很好

  • 历史上唯一被爷爷篡位,还成了太上皇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要说皇帝被人篡位夺了皇位,这样的皇帝其实可以说并不在少数,而篡位者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多种,有一些是亲属,有一些则是臣子,也有的根本就是一个陌生人,但是如果要说历史上还有一个被自己的爷爷篡位的皇帝,恐怕只有这一个人了。不仅如此,这位被爷爷篡了位的皇帝,后来还当上了太上皇,这简直就是历史上的

  • 黄帝是不是游牧民族?他的部落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知道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黄帝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崇拜,而对于黄帝的来历,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有一个是很多人都认同的,那就是黄帝应该属于农耕民族的代表。在各种有关黄帝的介绍中,都将黄帝看作是农耕文明的始祖之一,正是因为黄帝发展了农耕,才有了后来文化的发展。但是也有人提

  • 历史上的芈八子很污,有多污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芈月传》这部剧相信很多朋友们都有看过了,里面最值得关注的就如片名一样,那就是芈月芈八子了。那么大家了解历史上真正的芈八子吗?今天小编来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中真正的芈八子,既然是要介绍转型之后的芈月,那我们就直接从芈月在秦国掌权的时候开始。具体要了解早年期间的后宫女人之间的撕逼,重温下《芈月传》

  • 为何宋简宗是宋朝唯一不被承认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宋朝皇帝都有哪些人,很多人都能说出很多,但是如果说历史上还有一个宋简宗,恐怕很多人都对他一点也不熟悉,不仅是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都没听过。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他是宋朝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历史抹去的皇帝。我们知道,皇帝的存在对于古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如果是他想要

  • 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成功后,结局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这个张柬之如果不熟悉历史的人估计也不太能知道的这个人,小编就不太知道的,但是其实这个人是真的厉害,就是这个张柬之发动了神龙政变,而且成功了推翻了这个武则天,那么小编就想知道这个张柬之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呢?这个也还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了,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张柬之能够成为历史名相,

  • 真实的萧太后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萧太后这个人物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吧。萧太后是辽朝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改革家。在萧太后执政的带领下,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很多人眼中,萧太后在辽朝的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厉害著名的人物。但同时她对于当时的汉族来说也是一个很强大的敌人。萧太后时期辽朝的军队多次击败宋朝军队,并且在

  • 清朝道光皇帝有多愚昧?他的一句话道破了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到了清朝的道光皇帝接手国家的时候,此时的清朝已经是进入到了粉饰太平的局面了。西方欧洲那边的革新运动已经是在轰轰烈烈的展开。西班牙与荷兰人的侵略并没有让当时的人有所反应,整个朝廷更是处在自高自大的自以为"天朝上国",唯我独尊,闭关锁国。殊不知他们从未见过的"番夷"之人,早就强过他们不知道多少倍了。"天

  • 朱泚最后怎么死的,唐朝将领朱泚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朱泚是唐朝中期将领,他曾自立为帝,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成为了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据说朱泚从军时武艺并不出众,但为人大方,经常把自己得到的奖赏分给其他士兵,因此得到拥护。后来泾原兵变爆发,长安被朱泚大军攻陷,唐德宗无奈逃到奉天。此役对于唐朝皇帝的威严来说,无疑是会心一击,导致后面的皇帝不在轻易相信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