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荆轲刺秦王最后一刻荆轲有没有放水?荆轲本有机会得手

荆轲刺秦王最后一刻荆轲有没有放水?荆轲本有机会得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38 更新时间:2024/1/23 1:56:40

荆轲刺秦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令人深刻的故事之一,荆轲重义轻生,为了燕国甘愿冒险刺杀秦王,他也明白这个任务肯定是有去无回。不过最后荆轲刺杀失败,他没能把握住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导致自己被侍卫所杀。不过当时荆轲究竟是真的刺杀失败,还是故意放水呢?荆轲从小练习剑术,为了刺杀一事想必已经演练过上百遍,最后竟然以失败告终,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荆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战国时期,秦国逐渐成为了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秦王嬴政一心想要统一中原,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吞并战争。秦国军队势如破竹,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消灭了其它六国,结束了两百多年诸侯称霸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公元前228年,秦国击溃了赵国都城邯郸,一路向北,直逼燕国。燕国命运危在旦夕,太子丹心急如焚,就找来勇士荆轲商议对策。太子丹感到事态危急,此时,联合其它国家一起来抵抗秦国已经不可能实现,唯一的办法就是威逼刺杀秦王。

侠肝义胆的荆轲接受了太子丹的建议,可是,接近秦王又谈何容易?

想让秦王接见,这得需要得到秦王多大的信任,于是,荆轲想到了逃亡燕国的秦将樊於期。当时,秦王正重金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要是能拿上樊於期的人头和秦国一心想得到的燕国肥沃土地督亢的地图,那么,面见秦王,很可能胜券在握。

于是,荆轲会见了樊於期,向他说明了来意,深明大义的樊於期立马献了其项上人头。之后,太子丹还给荆轲准备了一把浸过毒药的尖锐匕首,就这样,荆轲带着那珍贵的头颅和燕国难得的督亢细图,背负着他的使命,踏上了没有硝烟的战争旅途。

这场战争虽然没有血雨腥风,但是,它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意义非同寻常。

直到前227年,荆轲肩负燕国的重任,带着全国老百姓的重托,踏上了远去秦国的路途。望着易水河畔众人期盼的眼神,荆轲百感交集,他曾经深爱着的燕国土地,深爱着的燕国人民,此刻他就要远离他们了,这一去也许将是永别。

他真的不想离开,不想离开他深爱的国家,不想离开他深爱的人民。但是,如果他不离开,那么,他所深爱的国家和人民也许将会万劫不复。所以,纵使有千万种不成功的理由,纵使结局会不尽人意,他也要为之一搏,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因为,他太眷恋这里的一切,面对着相送的人们,他吟唱出了悲壮的歌曲: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西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荆轲走了,走的义无反顾,走的头也不回,尽管他伤心欲绝。

去往秦国的路途遥远而漫长,一路上虽颠簸劳累,但是,荆轲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的疆土更使他坚定了远去的决心。国家的希望,人民的寄托,他身负重任,牵挂太多,他告诉自己决不能回头,决不能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但凡有一丝希望,他都要拼个鱼死网破。

因为,他不能让易水河畔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变成无助、失望,甚至是绝望。几经辗转,荆轲终于来到了秦国,凭着樊於期的人头和千金难买的地图,荆轲很快得到了秦王的接见。尽管秦王还是颇感怀疑,但是,对于胸怀大志,雄韬伟略的秦王来说,即使风险再大,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主动送上门的绝好机会。

这巨大的诱惑,他实在是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所以,他很快接见了荆轲。荆轲终于看到了王位上居高一等的秦王,此刻,他对秦王只有满腔的怒恨:为什么你秦国疆土广大却还要来侵占别人的领土?为什么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偏偏是你秦王?满怀愤恨的荆轲向秦王走近,准备向秦王呈上了樊於期的头颅和藏有匕首的那份地图。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这短短的几步距离,荆轲突然领悟了:多少年以来,诸侯割据,争霸战争从未间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各个国家都是封闭的发展,没有了文化交流,阻止了华夏文明的进步。在这样的形势下,的确需要一个有能力统一天下的君王,华夏只有统一,才能稳步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要统一就要付出代价,就要流血牺牲。

此时,如果他杀死了面前这个卓越非凡的君王,他就会愧对华夏,如果,他放过这个君王,他就会愧对燕国。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最完美的方式,就是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完成他的这个心愿。所以,当燕国地图翻到最后露出匕首的那一刻,荆轲拿起匕首刺向了秦王,但是,他故意偏离了要害部位,没有杀死秦王。可愤怒的秦王却没有饶恕他,立即拔剑刺向了他。

昔日田光赞荆轲曰: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如此之人竟然刺秦失败,所以,我经常听人说,荆轲完全可以杀了秦王,但他却故意放过了杀秦王的时机。为什么?可能,每个英雄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义”,所以,他们懂秦始皇的用意,故而,放过了一个又一个可以杀死他的机会,这可能,就是电影《英雄》里所向表达的意思吧。

最终,荆轲死了,死的无怨无悔,燕国的人民没有怨他,只是觉得秦王太过于强大。在国家危急时刻,是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燕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他。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是,荆轲为历史谱写了华丽的英雄篇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吕后和戚夫人之争,两人注定不能和平共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曾十分宠爱戚夫人,还差点废长立幼,将戚夫人的孩子立为太子。吕后曾一度以为自己将会失去所有,但在张良的帮助下终于扳回一城,顺利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总有人说吕后对戚夫人太残忍,得势以后把戚夫人虐待的人不成人样。但她们二位注定不能和平共处,加上吕后强势的性格,一旦让她占据上风肯定不会给戚夫人好日子过

  • 杨贵妃死因成谜,杨玉环下落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据记载杨贵妃能歌善舞,而且通音律,是当时宫内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不过杨贵妃的下落却一直是个谜,关于她的死因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死于马嵬坡、有说死于佛堂等,这一点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如今想要弄清事情的真相或怕已经不现实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线索来推测出,杨贵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什么意思?范仲淹为何这样说?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曾说过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意为:如果不能做一位治理好国家的宰相,那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罢。《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便是&ldquo

  • 文天祥是如何成为民族英雄的?文天祥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以及抗元名臣,和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但文天祥还是最出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位。文天祥被称为民族英雄,不仅因为他为宋朝所作出的贡献,也因为他大义凌然、宁死不屈的精神折服了无数后人。文天祥在军事和文学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或许还有很多朋

  • 武则天有一点无法超越长孙皇后?致使她们可以平起平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皇后,李治的母亲,在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或许在这点上,武则天也没办法和长孙皇后相比。长孙皇后13岁就嫁给了李世民,此后被封为秦王妃,还曾帮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人似乎都十分佩服长孙皇后的能力,或者说是长孙皇后独有的魅力,她有一套专属的处事准则

  • 法正一生有哪些功绩?法正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或许是因为诸葛亮在三国的历史中实在太耀眼,导致刘备身边其他的谋士都显得有些黯淡无光。当然蜀汉的能臣肯定不止诸葛亮一位,法正也是深的刘备信任和尊敬的谋士。法正原先是刘璋部下,后来被刘备劝降,此后成为刘备身边的核心人物之一。刘备进攻汉中,法正献上妙计才助蜀军除掉曹操大将夏侯渊。恐怕还有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法

  • 吕不韦和吕公是什么关系?两人会是一个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猜测吕不韦和吕公会不会是一个人,史书对于吕不韦记载的篇幅算是比较多,从他经商到成为秦国的丞相,算是为秦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但吕公就没有那么详细的记载了,只是说他早年来到沛县避难。其实这两人的经历很难联系到一起,而且硬要说成是一个人,理由也十分牵强。不过他们身为吕氏后人,其实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 谢晋元是如何牺牲的?未战死沙场,却死于民族败类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马上七月份要上映的电影《八百》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很期待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我国抗战时期淞沪会战中国军队防守四号仓库的故事。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便是谢晋元团长,民族英雄。由于这部电影的推出,使得我们很多人又重新回顾了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的了解了这段历史以及谢晋元团长。虽然电影还未上映,但

  • 白起和王翦都是战国名将,为何一位被逼死另一位却能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白起和王翦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且两人同为秦国将领。白起辅佐秦昭襄王,期间曾带兵大破魏韩联军,又参与伐楚之战,而他一生最著名的功绩便是在长平之战上重创赵国,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王翦随侍秦始皇,功绩不输白起,更被称为是秦国能够一统六国的最大功臣之一。王翦灭燕、赵、楚,一时功高震主。白起和王翦都是秦国

  • 齐景公一生有哪些功绩?齐景公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齐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史上对于齐景公的评价其实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齐景公有远大的抱负,但平日又贪图享乐。齐景公在位一共58年,期间齐国国情算是有好转,国内相对比较稳定,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因为当时晋国和楚国等诸侯国都不敢攻打齐国,但齐景公晚年却在立嗣上选择废长立幼,为此后“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