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良与萧何相比,谁更聪明一些?

张良与萧何相比,谁更聪明一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42 更新时间:2024/1/19 7:10:15

刘邦手下的能人众多,但是重要的谋臣就有四五个,还不算上只出过几次策略的人。那么重要的谋臣里,张良陈平萧何算是最为出名的几个。那么,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想要比一比到底谁更厉害了。那么今天就来说一说,在“汉初三杰”里面的两位谋士张良和萧何。

了解秦末汉初历史的人知道,刘邦之所以最后能够成就自己的霸业,张良、萧何、韩信可是功不可没。刘邦这样评价他们三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是他们在帮助刘邦坐上皇位之后,萧何和张良却没有被刘邦杀死,安然的度过了晚年,而韩信最后被吕后杀死了。从这个可以看出,韩信相对比张良和萧何来说比不上他们俩聪明。但是张良和萧何哪个更聪明呢?下面就由小编来给大家解说一下。

我们先来说下张良。张良的祖上本是战国末期韩国的丞相,是韩国的贵族,他精通外交、大战略,人事制度,继承人制度等传统贵族学问方面。在这几方面中在张良在帮助刘邦的事情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刘邦每次遇到大的事情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就会问下张良,张良都会给他很好的建议,帮助刘邦解决他的烦恼。在人事任命上也给了刘邦很大的帮助,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的能力。在继承人上刘邦后来宠幸戚夫人,想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张良选择了帮吕后,也是三番五次、死心塌地的帮。

张良所献的计谋多些,是个很厉害的谋士,降宛取蛲 佐策入关,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下邑奇谋画箸阻封,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最后功臣而退,明哲保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推荐韩信,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萧何早年是衙门里的小吏,在刘邦还是个经常连酒都喝不起的平头百姓时,萧何曾经常帮助刘邦,刘邦与萧何,这等关系,谁能比得?。萧何主管大后方,保证了前线的持续作战,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他是一心一意帮刘邦的。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下面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张良还是比较聪明的。张良在汉初建立之后选择功成身退,只和刘邦要了一个“留”的地方。并且手里没有兵权,在刘邦这些所有的人员里面,张良是最让刘邦放心的。反之萧何虽然是和刘邦在一个沛县地方的人,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在整个事件上,萧何不止一次的让刘邦产生了怀疑。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第一次对萧何的怀疑,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执行之后,摆脱了怀疑。

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萧何因为帮助刘邦杀死了韩信,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前来报忧。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摆脱了怀疑。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萧何让刘邦产生了三次怀疑,并且在每次摆脱刘邦怀疑的计谋上都是其他人帮助他出谋划策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张良还是比萧何聪明一些。知道功成身退,让刘邦一直比较尊敬的。所以我认为张良比萧何聪明一些。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项羽为什么要杀了宋义?是因为宋义怕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宋义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之时,投入项梁帐下的,但是最终却死在项羽手下。其实,这个宋义并不是无能之人,从他被任命为上将军,就连项羽都要听他指挥就能看得出来。但是项羽为什么要杀死他,真的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出兵,显得胆小怕事吗?项梁起兵之后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

  • 诸葛亮和李严有什么恩怨?李严为什么阻挠诸葛亮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严和诸葛亮都是刘备临终前委任的托孤大臣,但是两人相处却没有那么的和睦。刘备不在后,虽然李严也是重臣,但是存在感和诸葛亮相比简直太低,而且李严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延迟粮食的运输,导致诸葛亮只能退兵回守,就因为这件事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平民。不过这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呢?导致李严竟然敢为难诸葛亮?李严,字正

  • 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解析司马懿的成功之道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在很多人的心里一直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形象,而且为人非常的怂几乎不会和别人发生什么争执,但是活到最后的却也是司马懿而且还成功篡夺了曹家多年的积蓄。如果要总结司马懿的一生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早期司马懿并不想当官,还故意装病躲避曹操的邀请,那时候的司马懿几乎没什么野心可言,为什么后来却成了大家最恐

  • 项羽对后世主要有什么样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霸王项羽虽然自刎乌江,但是他三十多年的人生却没有白活。秦国数十万军队都被他击溃,一个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政权也在他手中被消灭,可以说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那么,除了这一条贡献之外,项羽在其他方面是否也有贡献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羽项羽的研究,从司马迁开始,已经两千多年了,还将会一直研究下去

  • 项羽真的可以举起千斤大鼎吗?他是怎么举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项羽的天生神力,很多人都能想到一个词,力能扛鼎,这个词最初出现的时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来形容项羽的。这个词虽说是一个能够证明项羽力大过人的证据,但是司马迁用词也很模糊,只说“大鼎”,却没有说是多重的鼎,于是后世就出现了举千斤大鼎的说法。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司马迁是这

  • 韩信被称为兵神,为什么项羽却总是对他视而不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站在一定高度的人,总是很容易对与自己同处一处的人产生好感,我们一般就叫做英雄相惜,即便处在敌对的阵营,对方对于自己来说,也会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然而,用兵如神的韩信,却一直得不到军事才能十分出众的项羽的重视,自己投到他的麾下,他却始终都对自己视而不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韩信是名将,这一点没有丝毫的疑

  • 项羽为什么要叫做西楚霸王?他的地盘不是在东边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西楚霸王”的名号我们叫了两千多年了,早已成为习惯,但是却不知道,项羽为什么要叫这样一个称号。展开地图来看,项羽当时作为诸侯的地盘在整个地图上分明处于东方,那又为什么不叫“东楚霸王”,偏要叫西楚呢?虽然两个词读一读,感觉“西楚”

  • 项羽竟然如此不得人心,自己的亲属都改姓刘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争年代,民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本,若是能够收获民心,人心所向,远比武力解决更加重要。楚汉时期,项羽和刘邦两方,很明显刘邦的人心要高于项羽,虽然后世很多人对于项羽的喜爱远高于刘邦,但在当时战乱情况下,生存才是最重要的。那么,项羽不得人心,究竟到了什么地步呢?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自刎

  • 如果鸿沟之约刘邦没有反悔,天下能太平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有关鸿沟之约,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因为处于劣势,进退两难,不得不以刘邦家人的性命相要挟,两方定下的划分势力范围约定。虽然《史记》中有关此处的记载是刘邦提出建立盟约,但是仔细分析来看,或许司马迁这样记载是有意为之,也就是说,事实并非如此。但后来刘邦反悔,决定不再遵守,于是追击项羽。如果刘邦没有反悔,天

  • 项羽手下的几名大将都有什么人?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霸王项羽虽然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人物,但是做到那些千古流出啊难道事迹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除却没有名字记载的那些士兵,还有带领他们的将领。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项羽手下有哪些有名的将领,他们是谁,最终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结局。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