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正史上真实的袁绍是怎样一个人?

正史上真实的袁绍是怎样一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19 更新时间:2024/2/15 11:38:25

说到袁绍其实很多网友都觉得这个人有点草包啊,其实小编不这么觉得,因为这个人其实不仅仅不草包,而且也算得上是一位枭雄了,只所以被人误解了就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那么在真正的历史上,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跟随小编一起揭秘看看吧!

袁绍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出身于世族大家,在汉朝衰微董卓作乱之际,首倡义兵,成为诸侯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其后经过多年的经营占有四州之地,身边的良臣谋士、猛将精兵如云,可谓盛极一时,大有左右当时政治局面之势。

然而由于其自身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的致命弱点,袁绍终于被力量比他小的多的曹操消灭,没能成就大事。归根结底还是袁绍自己的能力不够,格局太低造成的。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善闻而不能纳”,“社稷倾覆,非不幸也”,道出了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令人信服。

四世三公,剿灭阉党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他的高祖父袁安曾任汉司徒。自袁安以下,袁氏四代都有人居三公之位,因此势力威震天下。

袁绍相貌英俊威严,能够降低自己身份下交贤士,所以很多士人都来依附于他。曹操少年时代就与他交往,二人关系密切。袁绍从大将军掾属升任侍御史,又逐渐升任中军校尉,官至司隶校尉。

汉灵帝去世,何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灭众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征召董卓进京,想以此胁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中常侍、黄门这些宦官听说后,他都跑到何进那里去谢罪,说任凭他处置。当时袁绍劝何进就趁这个机会处置掉这些宦官,相劝再三,何进始终没能听从。同时何进命令袁绍派遣洛阳富有计谋的武吏监察监督众宦官,又命令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挑选温和忠厚的虎贲卫士两百人,准备进入宫中,代替手执兵器的宦官把守各殿殿门。

于是中常侍段珪等人假托太后诏令,召何进入宫议事,趁机杀掉何进,宫中大乱。

袁绍袁术兄弟便杀死了所有作乱的太监,无论年纪大小,没有胡须的人也被当做宦官杀掉,被杀死的有两千余人。袁绍又率兵追击段珪等人,段珪等人全部跳进黄河自杀,于是汉少帝又返回皇宫。

避祸而逃,渤海起兵

董卓叫来袁绍,在朝会上与他商议想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这时袁绍的叔父袁隗任太傅,袁绍假装答应说:“这是大事,应当出去和太傅商议一下。”董卓说:“刘氏种不值得再留下来了。”袁绍没有回答,持佩刀侧身施礼而去,袁绍出去后便逃离洛阳奔向冀州。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都是一时名士,董卓很信任他们,但他们却暗中为袁绍出力,于是劝董卓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做的,袁绍不识大体心中恐惧,所以才出逃,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现在急着悬赏捉拿他,一定会发生变故,袁氏四代人施人恩德,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如果他们收揽豪杰聚集徒众,各地英雄再趁势而起,那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就不是您所拥有的了。不如赦免他,并任命他做一个郡守,那袁绍就会因免于罪责而高兴,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董卓认为他们说的很对,于是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封它为邟乡侯。袁绍于是凭借渤海郡起兵,准备用这支军队诛灭董卓。

沮授之谋,天下之主

从事沮授劝袁绍说:“将军您二十岁入朝为官,很快就名声传遍海内;值君主废立之际,便迸发出忠义之心;从洛阳单寄出奔,则是董卓心怀恐惧;渡过黄河北上,则使渤海一郡全部服从。发动一郡的将士,掌握冀州的百姓,威震河朔地区,名声显扬天下。虽然黄巾军奸诈作乱,黑山军嚣张跋扈,但您如果举兵东向,则青州可以平定;回师讨伐黑山,则张燕可以消灭;挥师转头北征,则公孙瓒一定败亡;兵锋威慑戎狄,则匈奴一定俯首称臣。纵横大河以北,全据四州之地,收揽天下英才,手握百万之众,到西京长安迎回天子大驾,恢复洛阳的皇家宗庙,号令天下,讨伐尚未收复的地区,凭借这样的资本与对手一决高下,哪一个能与您匹敌?如此经营几年,成就这样的功业不算困难。”

袁绍听后高兴的说:“这正是我的心愿。”袁绍立即上表朝廷,奏请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号令天下,威慑天下

董卓派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带着献帝的诏书劝说袁绍归顺,袁绍让河内太守王匡将他们杀掉。董卓听说袁绍占据了关东地区,便把袁绍宗族太傅袁隗等人全部杀掉。

在这个时候,天下豪杰之士大多归附袁绍,都想要为他报仇,各州郡蜂拥而起,没有一个不是借着袁绍的名义起兵。这时韩馥心生畏惧,去见袁绍请求让他离开冀州,然后便去依附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到张邈那里,由于商议一些重要事情时,使者与张邈贴近耳语。当时韩馥在座,认为他们在算计自己,不久,就起身到厕所自杀了。

先机已失,祸患早藏

当初天子的废立,不是袁绍的意思,等到献帝在河东的时候,袁绍派颖川人郭图为使者去朝见献帝,郭图回来后劝袁绍将献帝迎到邺县,袁绍没有同意。正好赶上曹操奉迎献帝,建都许县,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关中众将全都归附。

袁绍后悔没把献帝控制在手中,想让曹操把献帝迁到鄄城建都,以靠近自己,曹操拒绝了袁绍的要求。于是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又转为大将军,袁绍辞让掉侯爵没有接受。

不久袁绍在易京灭掉公孙瓒,吞并了他的部众。又让长子袁谭出去担任青州刺史,沮授劝谏袁绍说:“这样做一定会引发祸乱。”袁绍不听说:“我想让几个儿子各自占据一个州。”于是又任命排行居中的儿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

有谋无断,错失良机

这时袁绍拥有将士几十万,以审配、逢纪掌管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主要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帅,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准备进攻许县。

在此之前,曹操派遣刘备到徐州抵御袁术。袁术死后,刘备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率军驻扎在沛县,袁绍派遣骑兵去帮助他。太祖派遣刘岱、王忠率军进攻刘备,没能取胜。建安五年,曹操亲自东征刘备。

这时田丰劝袁绍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推辞说儿子正在生病,没有答应。田丰举手杖敲着地面说:“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病而失掉,可惜呀!”曹操到沛县大败刘备,刘备逃走投奔袁绍。

官渡交兵,不纳良谋

袁绍进军黎阳,派遣颜良到白马攻打刘延,沮授又劝谏袁绍说:“颜良心胸狭窄,性情急躁,虽然骁勇,但不能让他独当一面。”袁绍不听。曹操率军救援刘延,与颜良交战,打败其军,斩杀颜良。

袁绍率大军渡过黄河,在延津以南修筑壁垒,派遣刘备、文丑前来挑战。曹操击败他们,斩杀文丑,曹操两次战斗都杀掉袁绍大将,袁军上下大为震动。

曹操回军官渡,沮授又建议袁绍说:“我军人数众多而果敢强劲不如敌军,敌军粮食缺少而物资储备不如我军,敌军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稳重持久。我们应当慢慢的与他相持拖延时间。”袁绍不肯听从,于是袁军连接营寨渐渐向前推进,逼近官渡,双方交战,曹操军失利,又退回壁垒坚守。袁绍命将士修建楼橹,推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敌营中发射弓箭,曹操营的将士全要用盾牌遮掩,心中非常恐惧。曹操于是命令将士制造发石车,用石头攻击袁军的楼橹,将它们全部摧毁。袁军将它称之为霹雳车。袁绍命令将士挖掘地道,想从地下袭击曹操的军营。曹操便命将士在营内挖掘长沟抵御,又派出奇兵袭击袁绍的运粮车队,大败押运部队,把粮食全部烧掉。

乌巢之败,单骑而逃

曹操与袁绍长时间相持,百姓疲惫困乏,很多人背叛响应袁绍,军粮缺乏。正好这时袁绍派遣将军淳于琼等人率领兵众一万余人向北去接应运粮车队,沮授劝袁绍说:“可以再派遣将军蒋奇率一支军队在运粮车队的外围护卫,以阻断曹操的抄掠。”袁绍仍然不听从。淳于琼与运粮车队汇合后驻扎在乌巢,距离袁绍大军四十里。

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偷袭淳于琼。袁绍派遣骑兵救援,被曹操的军队击败逃走。曹操击溃淳于琼等人的军队,将他们全部斩杀,曹操率军返回,还没到大营,袁绍将领高览、张郃等人率部众投降。

袁绍的军队全线溃败,袁绍与袁谭单骑乘马逃走,渡过黄河。袁绍残留下来的部队假装投降,曹操将他们全部活埋。沮授没有来得及随袁绍渡过黄河,被曹操军抓住送到曹操面前,曹操给予他优厚的待遇,沮授后来谋划逃回袁绍那里,因此被曹操杀死。

田丰之死,袁绍之妒

当初袁绍率大军南下,田丰劝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没有规律可循,他的兵众虽少,但不能轻视。不如用打持久战的策略对付他,将军您占据着山河之固,又有四个州的人众。对外交结天下英雄,对内发展农耕、训练军队,然后挑选精锐将士,分头组成骑兵,针对敌人的薄弱之处轮番出击,以骚扰他的黄河以南地区。如果他救援右边就袭击他的左边,救援左边就袭击他的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能安居,这样做我们没费什么力气,而敌人已经困乏,用不了两年就可以坐收胜利。现在你放弃稳妥的庙胜之策不用,想通过一次战斗来定胜败,假如不能成功,后悔就来不及了。”

袁绍不肯听从,田丰又恳切直谏,袁绍大怒认为他是动摇军心,便将田丰用刑具索上关押起来。袁绍军队战败以后,有人对田丰说:“这下您一定会被重用。”田丰苦笑道:“我军如果取得胜利,我一定能保全性命,现在我军失败,我恐怕要被杀了。”

袁绍回来后对左右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果然被他耻笑。”于是将田丰杀掉。袁绍表面宽容优雅,有才干气度,喜怒不形于色,而内心很爱猜忌,都像这件事情一样。

盛世难复,有始无终

冀州许多城邑都背叛袁绍,袁绍又进军攻击平定了他们。自从兵败官渡之后,袁绍便患病不愈,建安七年,忧郁而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袁术为什么敢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袁术很多网友都知道其实也算得上是比较有实力的一个人,但是有的网友也说了,还不是被曹操打败了,所以在有的人看来袁术其实就是真的水很美有本事的那种,那么有的人问了袁术这是凭什么敢称帝啊,袁术又有哪些势力在身边,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袁术:四代司空倚世劳,可磋不肖事奸豪,忘云名字与意合,直欲起应

  • 关羽的脸真是红色的么?关羽曾被追封四次头衔才得来“武圣”称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可能已经渐渐成了一位神秘人物,为什么关羽的脸会一直是红色的呢?关羽为什么被称为武圣呢?其实在三国时期关羽虽然勇猛,但远达不到“武圣”这个称号,因为比他厉害的人也大有人在。但当时蜀国一直被大家推崇,所以关羽也被加封了四次头衔,最后就成了武圣。至于说关羽的脸难道真的就是红的么

  • 关羽和无敌将徐晃交战是谁赢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徐晃号称“无敌将”,在曹操帐下立下战功无数,曹丕登基后更是拜将封侯,击败刘备的军队,而且对曹氏集团可谓忠心不二,认为自己有幸遇到了明君,如果不为他效力,自己的人生就没了意义。这样的忠臣真的是难寻,而他虽然和蜀汉的关羽是同乡,可毕竟阵营不同,两个人见面免不了要打起来。历史上他们

  • 刘禅真的是个扶不起的帝王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时常会认为,蜀后主在刘备过世后继位,然而在位期间却是庸碌无为,而且还需要诸葛亮替他操办国家大事,既主外又主内,必须事事亲为,以至于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大小事都要操心的时候断言,他必定活不长久,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但是,在诸葛亮也死了之后,蜀国却并没有立刻灭亡,这就说明,刘禅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那么,

  • 为什么诸葛亮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读三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刘备在世和去世后的诸葛亮,似乎是两种人生,前一种是作为刘备手下料事如神的军师,指挥打仗这些事情似乎不在话下。然而刘备过世后辅佐刘禅,诸葛亮好像就没有之前那么厉害了,似乎一下子从顶级军师跌落了下来。一个人的能力是不会被轻易改变的,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诸葛亮

  • 韩信为什么看不起白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韩信,虽然结局不好,因为自己对权势地位的欲望,让刘邦对他放不下心,最终被吕后所杀,但是他用兵的才能却是没有人可以反驳的。而秦国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又被人称为“杀神”,他的军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被称为兵仙的韩信却瞧不起战神白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楚汉

  • 刘备能建立蜀国,但是他真的懂得用兵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鼎立的形式是在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的,是刘备联合孙权一方战胜了曹操,刘备成了这一战中最大的赢家,兵力损失最少,又得到了荆襄九郡中最富的三个,加上东吴又给了一个。但是,虽然他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国,却有不少人在怀疑,他到底懂不懂得用兵?不然他为什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屡战屡败?在三国里面,刘备可以说是出

  • 刘禅是真扶不起还是权利都被诸葛亮抢走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一直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可能也是三国里存在感最低的皇帝,刘备死后就因为一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估计刘禅听完后也是一脸懵逼。这话都说出来了就算诸葛亮不自取权利也都是他的啊,一个说不上话的皇帝那能怪他扶不起么?而且不光是诸葛亮,朝中很多老臣都不听刘禅的

  • 张郃追击蜀军被杀是司马懿故意的么?张郃死的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张郃一生战功累累没想到最后死的有点冤。要说张郃的命也是不好,跟的几位上司死的死降的降,最后曹真死后还落入了死对头司马懿的手里,那你不死谁死呢?当时蜀军撤退,司马懿执意要张郃追击,估计张郃心里也是明白自己要死于非命了,因为诸葛亮这招佯装撤退在包夹你的追兵已经用了无数次了。看得出来司马懿是一心要除掉张郃

  • 刘秀为何想要成为"执金吾"?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知道刘秀乃是汉朝光武帝,他原本虽然是汉室宗亲,可也算是一介布衣,在王莽建立的新朝末年趁着天下大乱起兵,恢复汉室,史称东汉。刘秀也是一位开明的君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大力发展,恢复和发展了汉室的辉煌。但是,这样一位君主,早年的梦想居然只是成为一个“执金吾”。这个&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