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为什么会有禅让皇位的想法?

秦始皇为什么会有禅让皇位的想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98 更新时间:2024/1/20 22:21:10

出于对秦始皇的印象,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对皇位非常执着,想要获得永生而且残暴的帝王。那么,如果说秦始皇曾经有过禅让的念头,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事实正是如此,《说苑》就记载过这件事情。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会想到禅让?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他有这样的想法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称为始皇帝,并规定继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据《说苑·至公》的记载,起初秦始皇在考虑采用什么方式传王位这个问题时,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的想法:。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泰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簴。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蝎民力。偏驳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訚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久之,曰:“令之之言,乃令众丑我。”遂罢谋,无禅意也。

对于以上这段记载,过去人们一般都不大相信它。究其原因大概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此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而《史记》所不记的内容,学者往往会不加相信。第二,说那个赫赫有名的专制君主秦始皇有禅让思想,乍然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所以《说苑·至公》的这段材料,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重视。但我们若将这段材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作—番比较和分析的话,那就可以发现,《说苑·至公》中所记载的这件事,表面采着是不见载于(史记》,而实际上这件事与当时的客观事实是相吻合的,亦与《史记》中的有关记载相吻合;故可以判定:《说苑·至公》的这段记载属于可信。

我们知道,秦始皇时曾设置很多博士官以充当顾问。凡朝廷要制定或要实施某些重要政策之前,往往先叫博士们或臣僚们议论一下该政策的优劣得失,供秦始皇斟酌考虑,然后加以批准执行。郡县制的施行就是经过这样的方式和程序而落实的。

用什么方式传王位这件事与是否要实行郡县制那件事,其政治意义十分相同,都是属于秦朝当局要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统治利益的重要措施,所以秦始皇要召博士们来议论—番。这一点《说苑》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是相一致的。显然秦始皇原先是有采用禅让制的打算,只因博士们对此事都沉默不发言,又加上被的白令之斥责了一番,秦始皇才因此取消了原来的想法而“无禅意”。由于受当时的客观情况的限制,秦始皇想用禅让方式传王位的想法不可能成为事实,但却不能就此便轻易否定秦始皇初时有过这种想法。

实际上,秦始皇有禅让思想并不是—件奇怪的事。战国时“让贤”说曾一度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很多人不但深信古代真有过舜禅让的事,而且有的人还仿而行之,希望自己也能像尧、舜那样扬名青史,流芳百世。先秦文献就记载了那时曾经相继发生过魏惠王打算让位给惠施、秦孝公想要让位给商鞅燕王哙让位给子之等事件。其中燕王哙让位给予之的事乃是真真实实地发生的,非常有震动性,所产生的影响也甚为深广。尧舜行禅让之说虽然是儒家吹捧的,然而在崇尚法家学说的秦国,其统治者亦受到“让贤”说的影响;所以从秦孝公时代到秦始皇时代,统治者中不断有人做出向往禅让的行为。

有的人例如相国吕不韦,还在理论方面对尧舜行禅让的事加以认可和用力宣扬。那么秦始皇想要行禅让,其实是属于仿效先例,步前人之后尘罢了。秦始皇认为自己成功地统一了天下,功德足以压倒一功帝王,宜与尧、舜等古圣贤王同光于史册,故而要搞一番行禅让的举动,以显扬美名。看来,秦始皇想要行禅让这件事,既符合秦始皇贪慕虚荣的骄奢心理,又符合当时行禅让之说曾经甚为风行的客观情况。《说苑》记载的决不会是无中生有的荒诞之说,实在可以补充《史记》记载的不足。可是为什么长期以采,《说苑·至公》篇中所记载的关于秦始皇欲行禅让这段如此有参考价值、甚为重要的材料,竟然会被人们所忽视呢?笔者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因为人们对秦始皇十分憎恨而不想让他沾尧舜之光。—般来说,尧舜是人们普加歌颂的贤君,而秦始皇则是人们普遍唾骂的暴君。特别是在西汉初期,人们对秦始皇的苛暴政治耳闻目见,因此对秦始皇欲仿尧舜行禅让这件事,是不乐于讲述的,以免尧舜的美名被秦始皇玷污了。司马迁是汉初人,他的思想行为与当时人的思想行为必然相一致;所以司马迁的史书中对那件事不加记载,是不足为怪的。

第二,因为人们对《史记》材料的可靠性过分迷信。司马迁《史记》从其问世起就获得高度评价,汉代一流的学者诸如刘向、扬雄、班固等人都一致公认该书是部“实录”。班固曾强调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这基本上成了学术界评价《史记》的主流。所以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其内容往往是史家们、学者们考证史事和研究历史问题的权威性材料。再加上有关秦始皇的事迹,—般只是多见载于《史记》一书,其他的书籍对此记载甚少;因此很自然地,《史记》中这方面的材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会特别高。

第三,人们对《说苑》中某些史料的价值认识得不够。《说苑》—般地被人看作是杂史,所以从整体而言,此书的史料价值及学术地位是大大低于《史记》的。其实,《史记》的材料固然可靠可用,但不能说都绝对可靠可用;也不能说有了《史记》的材料就可以完全摒弃任何其他材料了。从实际讲,秦始皇一生事迹有那么多,司马迁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完全不漏删口以记述。其对某些事情有所忽略不加记,甚至是有意识地不记,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不能把被司马迁忽略未记的某些事都—概认为是不可信。《说苑》主要是刘向取用朝廷秘藏档案、书籍写成,原该值得重视。

正如研究《说苑》一书富有成就的某学者所认为:“悦劾的取材,十分广博……其中十之//九,还可在现存典籍中探讨源流,互相参证。但有一部分却是早巳散佚,文献无徵,只靠《说苑》保留它一点遗文琐语了。与他书互见的,可以参验比校:供我们考证勘定之用;所仅存的放失旧闻,就更值得珍视了。”此话讲得颇合理允当。应该承认,《说苑》书中不免夹有—些可列为是有问题的内容,它们往往多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史事,由于辗转相传,才令史事走样以至失实。而西汉与秦始皇时代距离不远,西汉人所记述的秦始皇事迹,一般而言,该不会有较大的走样与讹误。再说西汉后期的人对秦始皇的憎恨感不会像汉初人那样强烈,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下提及并且认可秦始皇的某些具有善行性质的行事,是正常的。所以刘向在编撰《说苑》时就用上了这则材料。总之,《说苑·至公》中那则关于秦始皇事迹的内容,应该是司马迁写史时所遗漏或有意不用的内容,甚至可能是司马迁所未曾见的内容,实在值得珍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奸臣,竟然也有这么多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评价一个人,绝不能只是片面地去看,即便是史书,那也是后世所写,对于本朝推翻的前朝当然不会笔下留情,时间一长,很多真相也就被掩埋了。比如商周时期一直被人认为暴虐不堪的纣王,如果可以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其实他并不能算作暴君,而他手下的两位大臣,堪称史上最早的奸臣,对于后世也有过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商纣王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会提出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胆识与才能想来也一定会是非常厉害的,他也一定不会是那种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人,他提出来的一件事情,一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而,当他向大臣提出要迁都洛阳的时候,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那么,赵匡胤为什么想要迁都?洛阳与开封相比,难道有什么更好的优势吗?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

  • 长孙无忌位列凌烟阁第一,为何下场却如此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说李世民虽然在夺皇位的时候心狠手辣,没有放过自己的亲兄弟,但是对于跟随自己的功臣却是照顾有加,还专门为他们画了画像,建了一座凌烟阁用来悬挂画像。在这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可是下场却也是最惨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这位开国功臣落得如此地步呢?阎立本是当时以及后世极其有名的画家,而凌烟阁二十

  • 岳飞被害时,为什么岳家军没有起兵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千古忠臣良将的名号,岳飞是一定担得起的。他对于当时朝廷的忠心无人可以动摇,但是最终却被冤死,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悲剧。但是,我们也会不理解,岳飞被害的时候,为什么十万岳家军没有一个人想要为主帅报仇?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岳飞的为人,坐视他被杀害吗?今天就来看一看,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隐情。都说秦桧是害死岳飞

  • 司马昭知道邓艾是被冤枉的么?司马昭是故意要杀邓艾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邓艾是灭掉蜀国的大功臣,而且邓艾非常有才华不仅能带兵打仗,更能济世安民。但是最后邓艾的结局却非常惨烈,被钟会冤枉叛变然后司马昭下令满门抄斩。不过这里有个疑问,司马昭非常了解邓艾和钟会的为人,为什么司马昭这么轻易就相信邓艾会叛变呢?难道是司马懿故意顺着这个理由借机除掉邓艾么?倘若说到三国后期的名将,便

  • 在成为皇帝之前,赵匡胤也是战神级别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多数时候,我们提起宋朝,联想到的就是一个文人遍地走的很“弱”的时代,能打的几乎挑不出几个来。而说起赵匡胤,我们知道他是宋太祖,这也是加在他名字前面次数最多的词语。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成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前,他其实是战神赵匡胤,他的名号说出来那都是能震慑敌人的。那我们就一起来

  • 赵构为什么不愿当皇帝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皇帝们,似乎很少听说有哪一个在位的时候就将皇位让出来自己不干了的,大多数要么是病逝,要么是意外死亡,要么是被逼下位。然而,宋朝时期,却有这样一个皇帝,五十六岁的时候,说什么也不当皇帝了,非要闹着禅让,他当时也没病没灾,最后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那么,这位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竹书纪年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在贬低廖化么?廖化能力不输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等到蜀国一个个元老人物都倒下后,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就都暴露无遗了。所以后来有一句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难道廖化就这么不济么?其实廖化还是非常有才华的,智谋可能不输诸葛亮。而且廖化最后还愿意回到蜀国,也是非常的忠心,当时关羽已经死了刘备也打了败仗,廖化还能这么选择实属

  • 西游记中高翠兰的最后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西游记》其实也还是有非常的多的故事可将的,当然了我们今天不讲故事了,我们讲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了,大家应该都知道高翠兰吧,就是猪八戒在高老庄喜欢的那位,那么他的结局到最后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看了一些人的回答,有些实在不靠谱,还是看我杨角风给大家好好分析分析吧!一、首先,作为

  • 杜甫也曾做官,晚年为何穷困潦倒?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杜甫除了被人称作“诗圣”,还有另一个外号,叫做“杜工部”,取自他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意思。但是我们也知道,杜甫的晚年才是真的穷困潦倒,连住茅屋都会被小孩子们嘲笑,风一吹茅草就飞走了,漏风漏雨,贫苦不堪。那么,曾经做过官的杜甫,晚年为何如此凄惨呢?要说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