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甫也曾做官,晚年为何穷困潦倒?

杜甫也曾做官,晚年为何穷困潦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490 更新时间:2024/1/15 20:00:05

杜甫除了被人称作“诗圣”,还有另一个外号,叫做“杜工部”,取自他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意思。但是我们也知道,杜甫的晚年才是真的穷困潦倒,连住茅屋都会被小孩子们嘲笑,风一吹茅草就飞走了,漏风漏雨,贫苦不堪。那么,曾经做过官的杜甫,晚年为何如此凄惨呢?

要说幕僚,又得从“官僚”一词讲起。中国古代官场上,向来有一种把各级衙门行政官员通称作官吏或官僚的习惯,其实严格地说,官与吏有区分,官与僚也有区别。商周时代,僚的含义略近奴仆,所谓“僚者,劳也”;入秦汉后,僚又转换成僚属的意思,比如《三国志·魏书·王观传》云,王观“治身清廉,帅以下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很明显,这个“僚”就是主官属员的概念,由这个概念对应一个“官”字,僚与官的主从关系再清楚不过了。

那么“僚”字前面又何以加个“幕”字呢?原来“幕”本是帷幄的通称,古代时,天子或将帅率领部队出征,治无常处,就以在野外搭起的帐篷作为指挥部,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缘此发生的。起先是幄幕被称为幕府,后来高级一点的军政大员官署,也都被叫作幕府了。从秦汉直到隋唐,凡一个方面的军政主官,都有按一定程序自行聘用秘书、参谋、副官性质佐员的权力,这种人就可叫作幕僚了。

比如大诗人杜甫就曾被节度使严武聘入幕府当参谋,叫“节度参谋”,但是又在京朝挂个虚衔,叫“检校工部员郎”,因此人们常叫他“杜工部”,其实他压根儿没去工部上过一天班。这里头有无讲究呢?当然有,如果你真是吏部除授的职官,就有一份编制内的俸钱,退休后还可以打个折扣地领下去;但你这个节度参谋是严武私聘的幕僚性质,不在正官系统,对不起,这一笔俸钱得由严武自己从节度使办公经费中开销了,退休后亦无折扣俸禄可享,那就怪不得杜老夫子晚年潦倒食物中毒而死了。

这一比,也就把幕僚性质的佐员和在正官编制里的佐员之区分凸现出来了,前者是吃主官私人的料,形成了一种幕主与幕宾的关系,他们的荣辱升降,全系在幕主的官运浮沉上,所以大都只知幕主而不知朝廷;而后者,是吃国家的俸,和主官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能否官运亨通,当然与领导对你的看法有一定关系,但最终还得落实在考核、升黜等一套制度上,从利害上着眼,自然是先有朝廷,后才是长官了。

这种现象普及开后,在中国官场里形成了一种双轨现象:幕与府分离,府是冠冕堂皇的议政场所,幕是主官私人的小班子,决策于私幕,施行于府署。《世说新语》上晋朝时大臣谢安王坦之常找权臣桓温讨论公事,桓温让亲信郗超躲在帷帐后偷听,风动帐开,谢安大笑说,“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这句话可算是把幕僚身份虽然低微但却可以参预机要的实质点透了。北宋建国后,太祖赵匡胤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门针对这种幕僚现象订了个制度,无论哪一级衙门,凡记室(秘书)、参谋一类幕职,概由朝廷委派,不许主官私聘。从此,幕僚又还原到正官系统内。

降及明清,尤其是清朝中叶以后,情况又起了变化:地方衙门中吏胥盘结,凭他们通晓办事律令、格式和成例的资本,蒙骗乃至挟制官员,而那些一榜两榜出身的官员,做八股文头头是道,做“亲民之官”则昏昏如也,要挣脱这个网局,非得找人帮忙不可;至于更多的靠世袭、保举甚至是花钱买官做的人呢,有的连字也识不得几个,那就更窘了。

比如独逸窝退士所辑《笑笑录》上,谓汴中有个由九品杂职慢慢保举到知县任上的老爷,全不懂坐堂规矩。第一回升厅审案时,刑房书吏事先准备好了一张传讯当事人和证人的名单,依公文格式,起首照例是“计开”两字。这位老爷不通,惊堂木一拍,先用朱笔在“计开”两字上点了一下,喝令“传计开”。那刑房书吏肚子里好笑,又不便说破,竟诡词答曰:“计开未到。”这一案审过,又审下一案了,名单上还是“计开”为首,老爷又用朱笔点传,书吏仍以“计开未到”为答。老爷大怒云:“今日两案俱是‘计开’为首,乃敢抗传不到,明系差役买放!”马上就要请快班公人吃板子,急得捕快大叫“计开不是个人!”还有比这好歹识“计开”两字更次一等的,如明人冯梦龙所著《笑府》,谓某县丞纯粹是个文盲,凡买东西,都画个形状在账簿上。有一天知县来丞厅有事商量,恰巧县丞走开了,知县看见摊在公桌上的账簿,左看右看不懂,就用朱笔一行一行抹去。

这时县丞回来了,只见账簿上多了那么多红杠杠,不由发急:“你衙内买红烛,如何也记在我簿上?”这种货色,可怎么做官办事呢?再进一步说吧,即便是一些很精干的州县官员,面对繁剧的征赋审案、发役科派等事务,也有不胜其劳的感受,稍有差池,轻则吃训,重则丢官,况且好多可以额外捞钱的事,也需要保密才行,哪能事事自己出头呢?好,正是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催发了幕僚现象的再度兴盛。——当老爷的自己花钱聘用私人,我做官,你做事;又因为你是我花钱雇来的,所以你做事,我放心,也成了衙门里的“自家人”。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隋文帝是用什么办法抓捕贪官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隋文帝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其眼界见识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还有他在政事上的所作所为,无不昭示着他是一代明君。我们知道朱元璋对待贪官可谓是凶残至极,那么,这位明君隋文帝又是用什么办法抓捕贪官呢?隋朝时期的贪腐之风有没有被杀下来呢?同样是头顶巨大荣誉光环的帝王,隋朝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位

  • 项羽死后,刘邦为他哭祭是出于感情还是另有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一代霸王项羽的逝世,让后世无数钦佩他的人都暗自垂泪,他们自然都是出于真情实感,觉得这样一个人没能获得最终的胜利,着实可惜。然而在当时,刘邦安葬了项羽之后,居然也哭过好几次,这就让人很不解了。难道是“英雄相惜”,尽管对方是自己的敌人,可是没了这个敌人,自己也索然无趣?就让我们一

  • 力可拔山的项羽的力气到底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自己吟唱自己力拔山,史书中也记载项羽力气过人,在各种影视剧、动漫中的项羽也是力大无比,令人称奇。那么,项羽的力气到底大到了什么程度?像诗歌里面唱的“力拔山”当然是不可能,这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但是能够有这样的比喻,就算不能拔山,他又能搬起什么东西呢?西楚霸王项羽,可以

  • 项羽杀人无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尊敬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一般都很不喜欢那种不把其他人的生命放在心上的人,在古代,这种杀人无数的人一般都会让人觉得厌恶,可凡事也总有例外,就比如项羽。史书中的他曾经屠城杀降,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戾气会很重,也很难招人喜欢,可偏偏有非常多的人崇拜项羽,这又是为什么呢?谈起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有不少人会想起“力拔山

  • 项羽为什么要将自己麾下唯一一个谋士赶走?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在战乱中的某一方首领来说,谋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很多人比之首领自己来说,更加专注于研究如何用策略战胜对手,并且能在很多时候用计策与对手抗衡。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一方的谋圣张良自然不必说,项羽这边的范增却没有张良那么好的命,原本应该与项羽情同父子,最终却被项羽赶了出去,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项

  • 诸葛亮有用过缩地术么?缩地术是否真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当中是一位传奇人物,不仅懂得天文地理还精通发明创造,不过今天要讲述一个比较奇幻的东西就是缩地术。据说诸葛亮就精通缩地术,在北伐时期还用过一次,戏耍了司马懿。当然缩地术一般只存在于奇幻小说或者影视剧里面,诸葛亮要是会估计打仗也就无敌了,其实古代能制造出神乎其技的东西基本都是人想象出来的

  • 项羽为什么不适合当皇帝?为什么能打天下却不能坐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似乎是一个天生的霸王,他不爱学习那些文字知识,却也因此保留了自己最纯真的思考,没有被其他人的学习经验所干扰,他又力能扛鼎,仿佛就可以举起天下的重担一样。但是综合起来看,他却又是一个适合征战的霸王,而不是能治理国家的帝王,这又是为什么呢?历史上很多人将项羽称为“英雄”,&l

  • 《垓下歌》与《大风歌》,两位帝王级人物的不同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霸王项羽的《垓下歌》,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也许是无心的吟唱,却成为后世或悲叹,或称颂的寄托。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单纯地读起来,或许韵律齐整朗朗上口,但是如果再加上故事背景,那其中的意味便会在吟诵的时候不由得涌上心头。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代表的不同人生。《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

  • 历史上最有智慧的TOP5谋士,诸葛亮上不了榜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谋士可能三国时期的人物大家最为熟悉,诸葛亮、荀彧、郭嘉和司马懿等人都算是非常厉害的战略家。不过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厉害的人很多,但是拥有独一无二的智慧的人并不多。下面就为大家做一个历史上最具智慧的TOP5谋士,这里指的就不仅仅是一般的谋士了,而是自身拥有很高智慧能被后人敬仰,并且有遗留作品的大师,

  • 三顾茅庐迎出卧龙之前,是谁在帮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才终于将这位被誉为卧龙的人才请出山辅佐自己,但是在这之前呢?先不说行军打仗出谋划策吧,刘备也需要一个能为他跑跑腿,游说其他人,代替他出使的人物。他当时也的确有一个处理事情十分妥当,为他鞍前马后的谋臣,这个人是谁呢?刘备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参加“革命&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