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王翦认为一定需要60万军队才能消灭楚国?

为什么王翦认为一定需要60万军队才能消灭楚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702 更新时间:2024/1/15 13:19:17

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攻灭楚国可以说是很精彩的。楚国实力非常强大,更有项家领兵坐镇,那项羽可是能有机会争夺与统一天下的人物,其他人也都是英勇善战的名将人物。为了消灭这样一个对手,秦国也是耗费了很大的精力,而在老将王翦看来,没有60万人马拿不下楚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秦朝灭楚的战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争,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很熟悉:悍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大败而归;而后秦王请出老将王翦,给了王翦60万大军,才终于踏平楚国。

那么,为什么王翦坚持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呢?想要了解其中缘由,还是需得比较一下李信与王翦二人攻楚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概情况。

战国末期,天下大势已经明显往西倾斜。起先称霸的山东齐国,已经在与燕国的争斗中元气大伤;而在马陵之战后,中原霸主魏国也从一流强国沦为了二流;即便是历经胡服骑射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中实力大减。秦国东扫六国的势头,看似已经无可阻挡。

然而,摆在秦军面前的敌人,还有一个南方的楚国。

楚国的领地从黄河直到长江,广阔无垠。即便历经秦楚数场大战,楚国的实力已经江河日下,但受惠于其广大的疆域,它的体量还是足以拖垮来犯之敌。就算秦军在兵锋上已能势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国打一场灭国之战,还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过,当秦王问及文武众臣如何灭楚时,年轻有为的秦将李信显然还是还是低估了看似颓靡的楚国,自称只需二十万人即可灭楚。只有老将王翦尚且看得清当时的形势,因而坚持要求动用六十万人马。

出于对当时秦国综合实力的考量,以及对王翦年龄的质疑,秦王认为老将王翦已经开始变得“迂腐”和“胆怯”,非常不满。因此,当秦国真正开灭楚之战时,年轻的李信和悍将蒙武自然成为了嬴政的不二首选。

其实,早在灭楚之战前,李信已经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显露出十足的军事才能。但纵观灭楚之战前的几场战争,李信均没有统筹整场战争的经验:灭赵之战时,秦军主力的统帅权还是集中在老将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过率领一部与王翦完成对赵国的合围;而在伐燕之时,李信也不过率先遣部队突入燕地,有先锋之功。

因而,当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地之时,其本身的骁勇加上秦军的战斗力自然是势如破竹。但是,当我们认清李信的进军方式时,却不难发现他犯了兵家大忌——后方不稳。

一开始,秦军自颍川郡出发,向南进攻平舆(今河南境内)和寝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获全胜,可见如在正面冲突,楚军并无多大胜算。可当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阳),准备和蒙武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时,昌平君却突然在郢地发动变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与此同时,楚将项燕的军队也尾随在了李信大军的身后,最终乘着李信不备,突然杀得秦军不知所措,大败而归。

究其缘由,正是因为李信的贸然轻进,疏忽了后方的防备,才输得如此之惨。

遭此大败,嬴政只好亲自来到王翦的故乡找他,请他率军攻楚。但当着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万军队,只能多不能少。

为了统一大计,嬴政只好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与蒙武率军60万南下攻打楚国,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当时,秦国所能动员的兵力不过百余万,除去各地的防卫部队和在提防燕、齐两国的军队外,这六十万人几乎是秦国剩下的所有家当了。秦第一次开启灭楚行动时,秦王嬴政首选李信的20万大军计划,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而王翦这一次坚持要用60万大军灭楚的原因,则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一.楚国军事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国力已经稳居诸国之首,但是占据了大片国土的楚国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秦军抗衡。楚地原属蛮荒之地,楚国人大多民风彪悍、勇于作战。如果秦军不能有足够的军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样的失败。但在统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担第二次挫折。

因此,为了确保胜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须以最强大的兵力压向楚国。以楚国的国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万楚人抵抗秦军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万人彻底击垮楚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李信伐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十万秦军确实已能轻松打开楚国国门,纵使李信和蒙武兵分两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见,秦军要攻进楚地、攻下城池,都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保住这些城池,同时要挡住楚军的反扑。

要知道,灭楚行动打的可不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场灭国之战,一场能把整个楚地彻底纳入秦国统治版图的全面战争。为了这些,秦军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正面杀敌、后方防御、保护粮道、探测敌情……如果仅凭二十万人,还要照顾楚国这么大的国土纵深,恐怕再强大的军队也分身乏术。

三.楚军方胜,士气正高

如果说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个人的想法,那么李信伐楚之后,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坚定了。正如春秋战国过去数百场征伐一样,军队的士气对于其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楚国人在项燕的带领下刚刚获得大胜,如果秦军不以盛大的军容出击,那么秦军中颓丧的士气将会导致又一次溃败。

而当王翦入楚之后,为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轻进,从而避开项燕主力的尾随突袭或分割围剿,即使是带领着60万大军,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与楚军展开生死决战。相反,王翦手下的秦军全然不像一个进攻者,他们在营寨中筑起高墙,日日只顾操练,即便楚军在城下叫阵好几天也没有人回应。当然,这也并非王翦懒惰,而是其看得出楚军旺盛的士气,明白贸然出击将带来的后果。

确实,王翦的担忧和考虑是对的。听说秦军再次来犯之后,楚国又一次动员大军前来抵抗。但秦军的坚守不出,就是让楚国人无可奈何。甚至于,秦军将士还在军营里玩起了投石游戏来进行锻炼,不管楚军如何叫阵,就是不管不顾。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秦军这一次凭借着强大后勤实力,与楚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消耗战。楚军面对秦军的高墙束手无策,而秦军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坚壁自守。最终,楚军的粮草难以为继,项燕只得无奈命令军队向东撤去。

就在此时,王翦抓住战机,果断进攻,跟在撤退的楚军身后穷追猛打。而此时的楚军士气和体力都已被消磨殆尽,根本无力应战,于是很快,秦军便踏平了楚军的主力,之后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了整个楚国。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赵括难道是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纸上谈兵一直是人们对于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括的第一印象,仿佛这个词语就是这个名字这个人物的代名词,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谈到这个事情,那就是一个十足十的笑话。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探究一下真实的历史情况,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的?在这个词诞生之前,那一段久远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赵括因长平之战而让

  • 西周时期的召公为何能被尊为典范法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法官在人们心中,一向是一种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处理案件的人物,是非常公正的形象。那么在古代社会,这样的人物大家也能说出几个,比如最出名的公正人物包拯。如果时间再往前数,到西周时期,也有一个这样被尊为典范的法官,那就是召公姬奭。今天就来看一看,姬奭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典范人物吧。周武王姬发率领军队讨

  • 关羽为什么脸是红的衣服都是绿的?关羽形象是从哪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三国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特定的影视形象,唯独关羽不管在哪出现都是红脸加一身绿衣服,为什么关羽的形象都被固定了呢?要说关羽红脸是因为在戏剧里关羽的脸是红的,所以就把这个特征保存了下来,绿衣服的来历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个影响的来历,估计关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精神象征,一起来

  • 关羽真正的武器是什么样的?他真的有赤兔马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厉害的人物登场一定需要有一些能够配得上他的身份的陪衬,武将就有兵器和战马,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宝马。然而毕竟是后人写的小说,真正的关羽究竟有没有这些武器和坐骑?如果没有,那么他真实的武器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秉烛达旦真君子,夜观春秋第一人”,提到关羽关云长,

  • 母亲节特辑:伟大的母亲女娲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是母亲节,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能够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也是非常美好的。那么,除了每个人自己的母亲,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始祖母亲,那就是女娲。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一位也许并不存在,但是寄托着无数人心中美好敬意的母亲。先来说一说母亲节吧。这个节日最早源起于古希腊,而现代通行的母亲节

  • 为什么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差距会这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小时候尽管可能上过学,但是学得并没有很精,所以,他最开始对待前来投奔他的知识分子,都是礼遇有加,因为他们懂得的要更多。可是后来,却将很多官员斩首,甚至家人也不放过,最后越来越看不起。这前后的态度差异真的是太大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最初的朱元璋,因为起义领兵,不少知识

  • 张居正为什么一直都不肯重用海瑞?两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身为嘉靖皇帝时期的明朝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为明朝进行了改革,带来了更好的风气。而海瑞与张居正是同时期的人,同样通过各种方法为自己任职的地方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这样一个正直的人,张居正却一直没有重用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两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会这样做呢?张居正和海瑞几乎是同时代的人,

  • 拥有三个皇后女儿的独孤信,最终为什么如此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神奇式人物的国丈,他有三个嫁出去的女儿都成为了皇后,这在当时来说地位应当是相当尊贵荣耀了,即便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儿都是非常尊荣的,更何况一共有三个。但是,这位传奇的人物最终下场却十分凄凉悲惨,那么,他是谁?这中间又有着什么样的事情呢?这个有点牛的老丈人叫独孤信。独孤信是鲜卑族人

  • 秦始皇为什么会有禅让皇位的想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出于对秦始皇的印象,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对皇位非常执着,想要获得永生而且残暴的帝王。那么,如果说秦始皇曾经有过禅让的念头,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事实正是如此,《说苑》就记载过这件事情。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会想到禅让?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他有这样的想法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称为始皇帝,

  • 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奸臣,竟然也有这么多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评价一个人,绝不能只是片面地去看,即便是史书,那也是后世所写,对于本朝推翻的前朝当然不会笔下留情,时间一长,很多真相也就被掩埋了。比如商周时期一直被人认为暴虐不堪的纣王,如果可以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其实他并不能算作暴君,而他手下的两位大臣,堪称史上最早的奸臣,对于后世也有过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商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