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括难道是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赵括难道是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872 更新时间:2024/2/1 1:24:23

纸上谈兵一直是人们对于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括的第一印象,仿佛这个词语就是这个名字这个人物的代名词,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谈到这个事情,那就是一个十足十的笑话。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去探究一下真实的历史情况,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出的?在这个词诞生之前,那一段久远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赵括因长平之战而让他变成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但是翻看史料发现,在南宋之前的史书很少有骂赵括的,南宋后特别是明一代对赵括持贬低态度的特多,可能是宋以后统治者为了压制武将而特意制造这个状况。但是分析长平之战的经过过程,不难发现,赵括的性格虽然有缺陷,但他仍然不失为战国的名将之一。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赵孝成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有一次与他的父亲赵奢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

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孝成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当初换将,虽然说有秦国的离间计。但是赵王是问过乐毅的,乐毅推荐的也是赵括。说赵括少年就在军中,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而且他治军严整。在阏与和父亲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军中都敬畏他,愿意听从他的调遣。而且长平之战拖到后面赵国撑不下去(缺粮),赵王举行御前会议,商议更换前线主帅廉颇,到场的赵国全体精英,一致同意,唯一表示反对是蔺相只是认为赵括也不能担此重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点:

第一、赵括,至少他的治军素养是得到赵国上下一致认可的。

第二、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赵括是赵国前线主帅的不二人选。

因此说,把长平之战失败的罪责扣在他的头上,确实有失公道,至少这些在后面一手谋划的赵国君臣也要承担责任。

而赵括的出击也是没有问题的——当时的赵国军队善攻,秦国善守。但是廉颇,却是擅长守城之将,从后面邯郸之战可以看出,廉颇确实很会守城,硬是用十万老弱残兵抵挡秦军四十万精锐而且足足撑了三个月,直到合纵联军赶来增援。如果一开始赵国就用赵括为将,长平之战的结局绝不会这样的。

而且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经济实力比赵强大太多了。廉颇的坚守让秦吃不消,而让赵差点崩溃。如果秦军占有赵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而且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赵的上党地区也是守不住的,不出击不行。

赵括到达前线后,史记中很多记载说他更换前线将领,更换战地守则,但是却没有记载他除了做以上的工作以外还做另外一件事就是他曾多次亲自勘查地形。战国时期的一本魏国史书名叫《广成子》,它侥幸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史真相告诉后人,可见一个会亲自去勘查地形的将军他怎么可能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呢?

而且赵括出长平迎战战神白起,两个人使用的战法是一样的——都是迂回敌后,切断后路。只不过他运气不好,白起成功了,他失败了。

赵括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下雨丹河河道变宽而打道回营。这就是长平一战最关键的地方了,而在长平被围的46天里(记住他出营时只带了3天的口粮),粮断援绝下却每每带头冲锋最前,杀伤秦军一半以上的人数而自家军队不乱,这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所能做到的。如果赵括不死,而赵军绝对不会投降。一个在粮断援绝46天而让军队不乱的将领,绝对不会是一个庸才。

如果赵括突围出去,那么失败的那个绝对是白起,当然,运气没在他那边,我一直不清楚,为什么40万大军竟然冲不动2万5千秦军防守的后防线,由于缺少史料,这个问题可能要有待后人去解决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西周时期的召公为何能被尊为典范法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法官在人们心中,一向是一种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处理案件的人物,是非常公正的形象。那么在古代社会,这样的人物大家也能说出几个,比如最出名的公正人物包拯。如果时间再往前数,到西周时期,也有一个这样被尊为典范的法官,那就是召公姬奭。今天就来看一看,姬奭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典范人物吧。周武王姬发率领军队讨

  • 关羽为什么脸是红的衣服都是绿的?关羽形象是从哪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三国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特定的影视形象,唯独关羽不管在哪出现都是红脸加一身绿衣服,为什么关羽的形象都被固定了呢?要说关羽红脸是因为在戏剧里关羽的脸是红的,所以就把这个特征保存了下来,绿衣服的来历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个影响的来历,估计关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精神象征,一起来

  • 关羽真正的武器是什么样的?他真的有赤兔马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厉害的人物登场一定需要有一些能够配得上他的身份的陪衬,武将就有兵器和战马,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宝马。然而毕竟是后人写的小说,真正的关羽究竟有没有这些武器和坐骑?如果没有,那么他真实的武器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秉烛达旦真君子,夜观春秋第一人”,提到关羽关云长,

  • 母亲节特辑:伟大的母亲女娲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是母亲节,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能够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也是非常美好的。那么,除了每个人自己的母亲,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始祖母亲,那就是女娲。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一位也许并不存在,但是寄托着无数人心中美好敬意的母亲。先来说一说母亲节吧。这个节日最早源起于古希腊,而现代通行的母亲节

  • 为什么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差距会这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小时候尽管可能上过学,但是学得并没有很精,所以,他最开始对待前来投奔他的知识分子,都是礼遇有加,因为他们懂得的要更多。可是后来,却将很多官员斩首,甚至家人也不放过,最后越来越看不起。这前后的态度差异真的是太大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最初的朱元璋,因为起义领兵,不少知识

  • 张居正为什么一直都不肯重用海瑞?两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身为嘉靖皇帝时期的明朝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为明朝进行了改革,带来了更好的风气。而海瑞与张居正是同时期的人,同样通过各种方法为自己任职的地方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这样一个正直的人,张居正却一直没有重用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两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使得他们会这样做呢?张居正和海瑞几乎是同时代的人,

  • 拥有三个皇后女儿的独孤信,最终为什么如此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神奇式人物的国丈,他有三个嫁出去的女儿都成为了皇后,这在当时来说地位应当是相当尊贵荣耀了,即便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儿都是非常尊荣的,更何况一共有三个。但是,这位传奇的人物最终下场却十分凄凉悲惨,那么,他是谁?这中间又有着什么样的事情呢?这个有点牛的老丈人叫独孤信。独孤信是鲜卑族人

  • 秦始皇为什么会有禅让皇位的想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出于对秦始皇的印象,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对皇位非常执着,想要获得永生而且残暴的帝王。那么,如果说秦始皇曾经有过禅让的念头,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但事实正是如此,《说苑》就记载过这件事情。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会想到禅让?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他有这样的想法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称为始皇帝,

  • 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奸臣,竟然也有这么多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评价一个人,绝不能只是片面地去看,即便是史书,那也是后世所写,对于本朝推翻的前朝当然不会笔下留情,时间一长,很多真相也就被掩埋了。比如商周时期一直被人认为暴虐不堪的纣王,如果可以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其实他并不能算作暴君,而他手下的两位大臣,堪称史上最早的奸臣,对于后世也有过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商纣王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会提出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胆识与才能想来也一定会是非常厉害的,他也一定不会是那种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人,他提出来的一件事情,一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而,当他向大臣提出要迁都洛阳的时候,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那么,赵匡胤为什么想要迁都?洛阳与开封相比,难道有什么更好的优势吗?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