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丕是否真的心狠手辣?

曹丕是否真的心狠手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626 更新时间:2024/1/23 6:34:35

很多人都认为,在三国时期,曹操更喜爱文采斐然的曹植曹子建,最终却还是选择了另一个儿子曹丕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曹丕继位之后,对自己的这个亲弟弟也曾想过下毒手,所以总是觉得曹丕心狠手辣,而曹植却是十分无辜。那么,这样的想法是否有些偏激呢?真实情况下,曹丕对曹植是什么样的,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如何呢?

在权力的争夺斗争中,尤其是当双方的砝码相差悬殊时,看舞台剧的观众们,总习惯用眼泪和移情于己的感叹,掩饰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致命缺陷。曹丕曹植是在争夺储位,不是一般家庭的兄友弟恭,用心机、计谋再正常不过了,说到底是曹植手下人不像吴质给力罢了,看史书曹植并没有主动参与争夺储位,都是他手下人杨修丁仪兄弟在热衷、闹腾罢了。想要扶曹植上位来谋取利益罢了,曹操一开始就是对曹丕区别对待的,对很多儿子封了侯,唯独曹丕是五官中郎将、丞相副,在一门躲多侯的情况下,不封侯的那个是要继承老爹的爵位的。

所以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的诏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觉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这样;你们闹腾什么,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继承人,否认自己曾经欲立曹植引起的政治风波,曹操不做声,下面人以为有机会,就会闹。曹老板的心思确定了,就不让人闹腾了。还说自己一开始就是让曹丕做接班人的,等于说那些和曹植搅和在一起的人,很蠢来着。

曹丕狠毒无非是《七步诗》罢了,好多人是不信的,研究正史的话,还是不要相信了。曹丕有很多正当的理由杀曹植,比如醉酒辱骂监国使者,监国使者代表的是皇权,这是藐视皇权,私自祭奠先王。但是七步不成诗这个理由最差劲,曹丕不是傻子,他知道弟弟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否则也不用用哭来表示自己的孝心了。用曹植最擅长的东西来考校他,真是无语死了。曹丕曹植的关系没有那么差劲。

总的来说,争储事件历时短暂,曹植只是作为他人谋取私利的依托被动参与。因此,整个事件没有造成兄弟关系的隔阂:建安二十年(215),曹丕尚托曹植索玉玦,二十二年(217)兄弟又一同宴饮。据曹植《黄初六年令》黄初三年(222),东郡太守王机、防辅吏仓辑诬告曹植。曹植赴京陈诬告之罪。曹丕不听众议,免植罪使归国。黄初四年(223),曹植徙封雍丘,又为监官所举,亦未治罪。

黄初五年(224) 春正月,曹丕下令曰: “初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余皆勿听治; 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政令下达的原因未载,但联系曹植为监官所举的时间及黄初五年后未曾受诬的情况来看,曹植无疑是此令的最大受益者。数次受诬,屡次赦免,曹丕待曹植真可谓宽容优厚。前人多谓曹丕遣使者罗织曹植罪名,其实不然。否则,曹丕为何既使人捏造罪名,却又不治其罪?究其实际,当时政策对诸侯王监察甚严,而监国谒者也不轻松,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三国志·魏书·楚王彪传》记,嘉平元年令狐愚与王凌谋立曹彪,事发,曹彪自杀。彪之官属以下及监国谒者,坐知情无辅导之义,皆伏诛。”监国谒者、防辅吏担负检举诸侯之过、防非辅正之责,楚之监国谒者因未能及时上报曹彪之过,便受株连被杀。因此,监国谒者势必严密伺察诸侯之过,及时上报、纠过,以免祸及自身。而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面对严密监察,必然会频繁与监国谒者发生冲突,难免为其所奏。故曹植屡次为监国谒者所奏,实由己之行事所致,曹丕对其比较宽容,屡次赦免其罪责并未严肃处理。曹操曾训诫曹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此语正可为曹丕与曹植关系之注脚。黄初以后,曹丕、 曹植情为兄弟,义为君臣,从君臣角度出发来看,曹丕待曹植不薄。

我再增加一个例子,“初植未到关,自念有过,宜当谢帝。乃留其从官著关东,单将两三人微行,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关吏以闻,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对帝泣。会植科头负鈇锧,徒跣诣阙下,帝及太后乃喜。及见之,帝犹严颜色,不与语,又不使冠履。植伏地泣涕,太后为不乐。诏乃听复王服。《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封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曹丕知道曹植的消息还是比较高兴的,等到见了面,又装着一副严肃的表情,不和曹植说话。

还有《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封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增加曹植的封邑,算是不错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有叫沈炼的锦衣卫么?沈炼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前几年大热的电影《绣春刀》让我们了解到了明朝的锦衣卫,主角沈炼也是迷倒了很多少女少男,其实沈炼在历史当中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是明朝的锦衣卫。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沈炼竟然会是一个真人,这就非常有意思了,那真正的沈炼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次就给大家讲讲关羽沈炼的故事,还有他最后怎么样了,一起来看看吧。明

  • 刘邦为什么能吸引众多人才为他卖命?刘邦靠什么收买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一个平民出身,而且没有任何背景的人为什么能招揽这么多人才为他卖命打天下呢?可能和刘邦处境比较相似的人就是刘备,但是刘备好歹还能找到自己是皇室血脉的理由,刘邦有什么理由呢?其实有些人就是天生的领袖,靠自己的口才和精神就能带动起人群,刘邦可能就属于这样的人,能把自己的理想变成大家的理想也是独一无二的

  • 刘禅活了多少岁?他为何能活这么久安度晚年?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的刘禅,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嘲笑是一个很傻的人,蜀国灭亡,刘禅投降魏国,被俘虏到了魏国之后,还传下来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在魏国生活得太好,以至于完全不思念自己的故国,刘备如果能知道这件事情,不知道心里会怎么想?可就是这样一个傻里傻气的人,却能够在魏国安然无恙地度过自己

  • 曹植为什没有成为储君?他是否原本就没有争斗的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的曹植与曹丕是曹操的两个儿子,也都是很优秀的儿子,相比之下,其实曹操心里应该更喜欢的是曹植,曹植文采斐然,而且恣意潇洒的样子很得曹操的欣赏。但是我们知道,最终曹植还是败给了哥哥曹丕,曹操将王位传给了作品而不是曹植。为什么曹植会失败?究竟是他争不过曹丕,还是本身就没有相争的意思?曹植广为流传的

  • 司马懿能从曹家手中夺权只是巧合?司马家为什么能成三国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可能谁也没想到三国的最终霸主竟然会是司马家。其实仔细看看司马懿的一生,从刚开始装病都不愿意入仕,到最后发动事变从曹家手中成功夺权,感觉司马懿的一生也是非常传奇而且幸运。不能说司马懿这个人没有野心,但是司马懿的野心是从当官那天开始逐渐膨胀起来的,中间有主动也有被动,但最后都是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不过

  • 蜀汉灭亡以后,刘禅是怎样度过自己的余生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后期魏国攻打蜀国,刘禅选择投降,并没有拼死抵抗。蜀汉灭亡以后,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被司马昭养在魏国,想必生活条件不会很差,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也由此而来。但是毕竟是在司马昭眼皮底下,司马昭的为人很多人都知道,刘禅是如何能够在司马昭眼下生活过来的?他的余生又是怎样度过的

  • 秦始皇有哪些知名作品么?秦始皇的文化水平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秦始皇的口碑并没有那么的好。因为秦始皇统一后推出了很多暴政,导致很多百姓和官员都不满,最著名的肯定就是焚书坑儒了,也是一种反文化的表现。那秦始皇的文化水平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古代人均识字率一直都不是很高,读书这条路选择的人根本就不多,因为就算你读

  • 刘备的儿子刘禅为何叫做阿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也就是刘备的儿子,他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无能、无才、无用的形象,常被人称作扶不起的阿斗。而这个“阿斗”,就是他的乳名,以至于到了现在,人们只要一说“阿斗”,就包含着嘲笑的意思。但是,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看阿斗这

  •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刘禅被说成一个白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一直以来,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都是一个“无能”的形象,很多人笑他像一个傻子一般,却偏偏当了皇帝,也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刘备要选择这么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帝位,一笑就是这么多年。但是,毕竟这样的形象是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这就已经让这个形象的真实性打上了一个问号,那么,为什么三

  • 刘禅为什么不敢反抗司马昭?刘禅投降只是为了自保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投降直接宣告蜀国正式灭亡,很多人会觉得刘禅为什么不抵抗司马昭而是选择轻易投降,这和之前蜀国大将们表现出的精神完全不一样。刘禅是亡国之君,一般亡国之君的名声都不怎么好,毕竟前人打下的江山是毁在了自己的手上。很多人觉得刘禅这样做只是为了自保,如果坚持抗敌可能只会曾加伤亡,不会改变结果,这样看的话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