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和他的两位谋士荀彧与郭嘉,分别是如何评价袁绍的?

曹操和他的两位谋士荀彧与郭嘉,分别是如何评价袁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706 更新时间:2024/2/12 17:31:25

官渡大战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袁绍虽然拥有数倍于曹操的兵力,结果却还是惨败给了曹操。然而在官渡之前,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曹操与他的两位优秀的谋士郭嘉、荀彧都是怎么看待袁绍的呢?他们对于袁绍的评价如何,对于即将开始的重要战役又是什么样的预测和看法呢?

孔融一本正经地在曹操集团宣扬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时,大部分曹操集团的人都选择了沉默。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中就包括下面几位:

郭嘉曾经在一次与曹操的私聊中对袁绍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袁绍有十个缺点而曹操有十个优点,所以曹操一定能在最后的决战中战胜对方。但是我们并不清楚郭嘉是否有公开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唯一一个站出来公开反驳孔融的人是荀彧,面对大文豪的投降言论,他毫不客气地对其予以了逐条批判。

荀彧说道:“袁绍的军队虽然众多但却没有良好的纪律,田丰这个人很喜欢顶撞上司,许攸又十分的贪婪,审配有很强的权力欲望却没什么智谋,逢纪处事很果断却非常的自负。一旦我们双方开战,这些人组合到一起后的结果只可能是:审配和逢纪负责料理袁绍的后方就一定会逮捕贪婪的许攸的家属,这时许攸就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拿只是两个有勇无谋的武将,一旦开战就肯定会被我们俘虏的!”

荀彧本人曾经在袁绍手下工作过,而他的亲兄弟此时还在在袁绍的身边,所以他对袁绍的幕僚集团有很深的了解。正如他所说的,袁绍集团的内部有着极其复杂的情况,沮授和田丰似乎是两位有着极高战略眼光的人物,但他们因为自己是冀州的本土势力代表而经常在袁绍面前表现出偏执的性格,所以一直受到袁绍的猜忌。而身为田丰同乡的审配确实没有什么头脑,为人比较死板,但这样人往往更受领导青睐,但即便如此,他的忠诚后来仍然有遭到袁绍的怀疑,幸亏有逢纪说情才得以被开脱嫌疑。

逢纪和许攸是同乡,他们是最早追随袁绍的两个人。逢纪以前曾在何进手下工作,许攸年轻时曾参与前冀州州长王芬试图废黜刘宏的阴谋,两人都是出道比较早的职业政客,在政坛小有名气,但我们却不能从历史中看出他们有任何真才实干,倒是逢纪也在袁绍不道德夺取冀州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似乎两人都更懂得耍阴谋诡计而不是正常政治。

至于辛评和郭图,两人是同乡,然后同在前冀州刺史韩馥手下工作,后来又共同劝说韩馥向袁绍投降,这似乎就是他们为袁绍作出的唯一贡献。后来郭图曾作为袁绍特使前往洛阳探望刚从李傕手上逃出的刘协,但因为历史记载的矛盾,我们并不能知道他对袁绍的决定有起到何种作用。至于颜良、文丑二人,他们都是刚出现在史书上便立刻死去的人物,所以我不会比别人更多了解他们在历史上的事迹。

流传下来的文字多次记载了袁绍幕僚集团在各种问题上出现的分歧,其中包括是否迎接皇帝、如何攻略南方、如何分配军权等等,而这些分歧随着袁绍在继承人问题的摇摆而彻底爆发。

袁绍有三个成年的儿子,原本长子袁谭应该是日后继承他地位的人物,但袁绍本人却给与了三子袁尚以更多的爱,于是他的集团内部也分作了两大派别,一派以审配、逢纪为首,他们支持袁尚取代袁谭成为继承人;另一派则以辛评(一个相对不算起眼的幕僚人物)、郭图为首,他们主张维护袁谭的家族继承人地位。很显然,这两派人已经从之前单纯的政见分歧而变成了完全的利益冲突了。

面对属下的矛盾,袁绍不但没有公开表示以袁尚或者袁谭作为继承人,反而让长子袁谭镇守青州,次子袁熙镇守幽州,外甥高干镇守并州,最后自己和袁尚一起呆在冀州。这种暧昧的态度大大加深了大家对袁谭继承人地位的怀疑,以至于之前并不太关注此事的沮授都做出了表态,认为这样做会导致整个集团的分裂,而袁绍自己却并不以为然,于是沮授便发表了一句很不讨人喜欢的牢骚:"祸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啊!"

这些情况当然瞒不过南方的曹操。所以面对众人对自己集团未来的质疑,曹操本人表现得非常自信,他说道:"我知道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很大的志向却没有足够的智商,样子很吓人胆子却很小,经常嫉妒有才能的人,没有什么威仪,军队虽然多但却管理得很乱,部将都很骄傲以至于命令经常不能通行,所以他的地盘虽然广大、粮食虽然丰富,却也只是为我而准备的礼物而已!"

从已交待的历史和事后的情况来看,曹操对袁绍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但问题在于,一个集团的领导人物虽然对集团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古往今来我们都有看到许多小组织的首领非常有才能,但因为缺乏一个好的平台,所以他们对历史的影响也十分的有限。袁绍可能真的像曹操所说的那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的平台比曹操的要更好,掌握的资源也比曹操更丰富,所以两人决战的胜负还为未可知。更何况曹操本人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缺点也和优点一样鲜明,至少袁绍至今还没有因为什么桃色问题而险些死于非命,而这种事情已经在曹操身上发生了一次,谁能保证他不会再犯?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荀彧一心想匡扶汉室,为什么没有选择刘备而追随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一般认为,做事之前要有一个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自己要学习、要努力的方向,这样才会更有效率。可是,三国时期的谋士荀彧,他的终极目标是想要匡扶汉室,他的身份也一直都是汉室的臣子,可是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跟随曹操,而不是和他有着同样目的的刘备呢?荀彧作为曹操的得力助手,在曹操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

  • 三国时的徐庶离开曹营后又到什么地方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刻画了一个忠孝难全,最终选择孝道的徐庶,虽然书中所写与正史上差异颇多,但是今天就只从小说的角度来谈一谈。在小说里,徐庶没有给曹操献过计策,可是他在赤壁大战前与臧霸一同逃往长安,此后就再也没有出场过。那么,逃走的徐庶最有可能去了哪里?真是长安吗?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

  • 华佗是怎么成为神医的?华佗医术在哪学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华佗是东汉的一位神医,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几次,不过关羽华佗的争议有很多,其中最大的就是华佗到底算不算是位神医。其实按照古代医术的标准,我们很难去判断一位医生到底能不能叫神医,而且华佗似乎也没记载有治好过哪些疑难杂症。唯一一次感觉突破次元的提出了要为曹操开颅治病,结果遭到了曹操的斩杀。这样看的话感觉华

  •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与真实的徐庶究竟有哪些差别?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总是会出现非常多为了剧情需要,或者出于作者个人喜恶而对正史进行的改编或者虚构,以至于总会误导很多人以为这就是正确的历史,而将很多原本不是这个人做的事记错。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书中那个心怀汉室,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徐庶,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徐庶在《三国演义》中不能算是一个

  • 徐庶投降曹操之后,曹操是怎么对待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为了表现三国时期徐庶对于汉室、对于刘备的忠诚,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安排了他虽然进入曹操阵营,但是一个计谋也没有给曹操出过,这样看来,徐庶在曹操手下就完全相当于是一个闲人,没有用。可事实上,曹操不仅给他很高的官职,也有很好的结局。曹操爱才不假,但是他为什么会对一个没有用的人才这么好?徐庶真的就没有献过

  • 孙权到底有没有想过要一统天下?孙权真实想法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曹操是最有野心的一位,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刘备则是为了匡扶汉室,唯独孙权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都感觉孙权是一位没有野心的皇帝,可能就是想自己能偏安一方,没想过要一统天下。孙权是自立为王最晚的,因为他没有称帝的理由,但是当了皇帝那就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之后便可以实行一统天下的计

  • 荀彧的王佐之才表现在什么地方?他又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如果要说一个人的治国才能相当之高,足以用来辅佐帝王,常会说“王佐之才”,而历史上担得起这个赞赏的,都是些名流千古的厉害人物,好比姜尚、管仲、张良等。而三国时期,曹操身边的荀彧也被称为拥有王佐之才,那么,他的才能体现在一些什么方面呢?他的结局又是什么呢?曹操的曹魏政权的建立

  • 曹操的谋士荀彧和郭嘉相比较,谁会更厉害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时期的曹操手下,有非常著名的谋士智囊团,其中有两个很厉害的人物,郭嘉和荀彧,表现得也是十分出色。在后人眼里,同一领域水平相当的人总是会被拿出来比一比的,这两位也不例外。那么,如果荀彧和郭嘉相比,哪一位谋士要更厉害,更胜一筹呢?在曹操的帐下由于多的能人善世,谋人更是不计其数。而在众多的谋士中有两

  • 为何司马懿的人生经历与曹操如此相似?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仔细看司马懿与曹操两个人的经历,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其实颇为相似。他们都夺了前代的政权,可是在明明有能力称帝的情况下却始终没有这么做。说到这一点,声称自己要匡扶汉室的刘备可就不比曹操了。那么,为什么司马懿与曹操会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司马懿又经历了些什么呢?司马懿与曹操其实很像,司马懿开始并没有夺权的打

  • 诸葛亮的这些妙计都是真的么?其实都不是他亲自所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简直就是个妙计王,草船借箭加上空城计就足以让诸葛亮闻名于世了,不过诸葛亮的这些妙计都是真的么?有些是真的,但也不是他想出来的。罗贯中写的三国是走的小说夸张路线,而蜀国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当做主角来写,所以很多事例都有神话的迹象,如果想了解当时的真实人物还是需要大家看看正史了。在罗贯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