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这是个什么官职?

为什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这是个什么官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535 更新时间:2024/1/17 5:58:17

在成为皇帝之前,李世民其实并不是李渊认定好的太子,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夺取皇位,开创了历史铭记的唐朝。然而,李世民敢这样做,也是因为他有底气,在此之前,他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官职?李世民究竟积攒了多少力量,才能一举夺得皇位建立唐朝?李世民,算不算得上是英雄?

毛主席读史有云: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他能够对李世民给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李世民不是浪得虚名。在军事作战层面上,天才之间是有着千古共鸣的。历史上对唐太宗的评价众说纷纭,有褒有贬,但绝对没有任何学者敢于质疑他的军事能力。玄武门之变前,27岁的李世民的官职是这个:”天策上将太尉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这一长串头衔,堪比《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妈。

这个“天策上将”是个什么意思呢?是个虚衔,李世民的爸爸李渊生造出来的,并没有这个官职,因为没办法,李世民虎牢关大战,以3500玄甲军,围点打援,以少胜多,击溃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生擒窦建德和王世充。这样的功绩,你说封他个什么好?这虎牢关之战,一举统一中国北方,收复河南河北,差不多是帮唐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功劳之大,大到“封无可封”,只能封了他一个“天策上将”,位在三公、诸王、大将之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他获得这个头衔的时候,多大呢?年仅22岁。

然而在此之前,李世民还有“浅水原之战”,他坚壁诱敌,以少胜多,击溃西秦薛仁杲数万优势骑兵,平定陇西。他还有“美良川”、“雀鼠谷“之战,强攻于美良川,追击于雀鼠谷,一日八战,大败宋金刚,俘斩数万人,最终收复并州。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天才,所做的选择和判断,几乎没有一次失误,临兵决战的时候,他甚至可以亲自率领玄甲军冲锋陷阵,亲冒矢石,不避艰险,多次因坐骑被射倒而落马,生死一线之间。所以说,他为了唐王朝的建立,是拼上了小命的。

所以,父亲李渊才给他那么多的头衔,那些乱七八糟一大串的头衔加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国防部长+教育部长+河北河东战区司令官+陕西、四川、宁夏、甘肃四省省委书记+首都警备司令+特级战斗英雄。最夸张的是,他可以建衙开府,招揽人才,号“天策府”,天策府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后来唐朝凌烟阁的那些名臣大将,大多来自于天策府。

所以,他如此光彩夺目,威名赫赫,大权在握,后面和哥哥弟弟翻脸,弄出玄武门之变,也就不难理解了。李渊把他的二儿子抬到如此高的地位,又不让他做太子,那岂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同时,太子李建成也是无法忍受的。

那么大家可能要问,李渊脑子坏了?为什么要给李世民这么大的权利,这么多的头衔和官职?不好意思,这一切,都是李家二爷自己拼命打出来的。我们且看他22岁之前做了什么?他在隋末统一战争中,经常披坚执锐,带着玄甲军冲阵杀敌,在对薛氏父子的战争中,统兵三万灭了号称拥兵二十万的西秦,以八千追击歼灭宋金刚数万之众,虎牢关之战以三千精锐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顺手灭了王世充,直接为唐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五陇阪之战百骑冲虏阵,惊破突厥数万大军,看李世民的军事生涯,简直就是神兵天降,所向披靡。

当代许多人都为太子李建成喊冤,认为太子李建成也是很有才能的,李世民不该杀兄逼父,发动玄武门之变。但如果玄武门之变中,是太子先动手,死的是李世民,难道他不冤吗?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难道还没有资格争一争吗?虎牢关之后的李世民早已是天下第一人,功高盖世,李建成可以和当时的“天下第一人”相提并论吗?在这个基础上,玄武门之变就是必然,不是因为他和李建成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是太子和天策上将根本不能共存,李世民不杀兄弟,兄弟就要杀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前,兄弟之间就发生了许多事情,比如李渊劝李世民离开长安,把陕西东面全部交给他;后来建成、元吉又上疏,不让李世民去洛阳;李元吉密请杀秦王李世民、李渊不同意;建成元吉收买尉迟恭失败;元吉使壮士刺杀尉迟敬德失败;建成元吉诬告房玄龄、杜如晦,导致房杜二人被驱逐;李世民问计于李靖、李勣,这两位不说话。你想想,这段时间长安城是何等波诡云谲,暗流汹涌,有人在下手,有人在观望,斗争是刀光剑影,紧锣密鼓,这时候李世民在长安城兵力上并不占优势,如果不是玄武门先发制人,那么人头落地的,可能是他自己。

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曾经想把李世民外封,他想要避免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劝李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其实让他回洛阳,建天子旌旗,自带天策府谋臣猛将,那他就变成了明朝的朱棣,独霸一方,日后岂不是更加难制?李世民自己是愿意去洛阳的。

但如此一来李建成更加不能挟制他,所以太子极力反对李渊把李世民外放,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然而就是这留在长安的“一匹夫”,依然神兵天降一般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禁军统领被他收买,内外联手,一击即中。在这场政变中,就连不是他阵营的李靖都保持中立,那么多文武百官在事变过程中都没有说话,默许了他的行为,投了李世民的票,可见他是何等的得人心!

许多地摊文学爱好者总是痴迷于“李世民改历史”这样的段子,说什么“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屁话,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在史书中隐瞒他弑兄杀弟的政变。甚至还鼓励史官如实记载。如果他真有修改史书,一手遮天的本事,难道不能把这件事掩盖过去吗?

他确实看过史书,但真相却不是你们说的那样:我给大家简单翻译一下,李世民确实想要看《起居注》,这个起居注是记录帝王一言一行的东西,说脏话骂人随地大小便都可能被记下来,按照道理帝王是不让看的——其实狗屁,唐太宗之前不知道多少人看过了。他非要看,大臣们不让看,房玄龄和许敬宗就重新删减了一下,给他看了个《实录》,帮他隐瞒了玄武门之变等情节,李世民看了很生气,说——周公也杀过管叔蔡叔,这不算个什么事儿,我杀个蔫儿坏的兄弟,也不用忌讳,请你们“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大家看完就知道了,如太宗真是个改史书的家伙,他何必要让这段记载流传下来呢?我不是给李世民洗地,而是说——大家读历史,要有合情合理的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看了点哗众取宠与众不同的东西,就以为是真理。再说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家骨肉相残的事情又不是他一家,从春秋时侯就开始了。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封建帝王又不是道德完人,杀兄逼父算多大点事儿?治国有方,养民爱民,富国强兵不就得了?老百姓只记得贞观之治、万国来朝的文皇帝天可汗,不记得杀兄逼父的不孝子。别拿儒家那套逻辑套所有人。

张大龄如此评价李世民:“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独称汉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义之年六八,光武兴复之岁三九,皆生长民间周历世故,未有出于纵垮裙展之中,发于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驾四海之气,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迹汤武,自登极以后庶几成康,腐儒辈犹以尺寸瑕瑜之何异虾度神龙乎?”

我简单翻译一下——像汉高祖、汉光武那样的英雄,好歹是出自民间,创业的时候年纪大了,见识广博,姿势水平搞,经验丰富,各种实践艰苦磨砺出来的。而李世民这样的阔少富二代,黄口小儿执掌大权,居然没有一点点纨绔子弟的样子,一出道就天纵神武,战无不胜,做秦王时武功盖世;当皇帝又文治辉煌,这样的奇人,我们除了膜拜还能说什么呢?只有鼠目寸光没文化没见识的酸书生臭文人才会贬低唐太宗。

有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但大家常常忘了另外一句:“英雄造时势”。有一种唯物主义,叫做机械唯物主义,他们往往忽略英雄人物的主观能动,把一切,都看作历史的必然,却不知道,历史的必然,是由各种偶然性推动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讲,如今叛逆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很喜欢搞翻案,比如非要把杨广说成是功亏一篑的圣君,非要把李世民说成是站在隋朝功劳簿上的摘桃子者。不去讲李世民伟大的军事能力,不去说他彪炳千古的贞观之治,却揪着他杀兄逼父娶嫂的私德不放,这就相当的不公道了。

许多人都说唐朝的基业是站在隋朝的功劳簿上,说李世民“贪天之功”,我们可要来好好分析一下了,隋朝究竟给李世民留下了什么样的基业?首先,杨广统治之下,直接让突厥坐大:“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突厥)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隋书》

隋朝堂堂大一统王朝,继承北周的丰厚基业,却玩成了这个样子,还好意思说什么“功绩和遗产”?当年杨广开运河,征辽东,征发了近七百万民夫,这些人死亡大半,这直接导致了中原人口剧减、隋末大乱,叛乱四起,突厥寇边,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杨广堪称历史上最坑爹的败家子,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强大的隋帝国搞得四分五裂。到了李氏父子收拾烂摊子的时候,中原人口早已十不存一,大量汉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甚至被卖到突厥做努力,后来为了恢复人口和生产力,李世民甚至许多年都一直在花钱赎回成为奴隶的汉人。

杨家交给李家的不是什么伟大基业,而是一穷二白、遍地烽火、白骨遗荒野的超级烂摊子,李世民没有占杨家什么便宜,所有的功业和土地,都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

称帝之后的李世民继续开创着他的伟大功业,贞观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贞观十九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贞观二十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他的决策和治理下,中华文明从四分五裂的险境中浴火重生,再度成为东亚最辉煌灿烂的世界中心,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可汗”,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大唐武功之盛,直追强汉,李世民自称:“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汉唐,还有谁有如此的底气?柳克述曾经如此评价李世民:“假如中国历史上没有李世民这样一位卓越的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华夏民族究竟会演变到怎样的境地?综数百年华夷乱离黑暗之局,成大一统的民族复兴与新局面的开创,其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而国计民生之康裕,学术艺事之发达,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汇与创导,至使倭人贩其余绪以立国,欧西各国向往而慕化。其气魄之大、业绩之伟,无可媲美。推崇功业,数典不忘,我们岂能忘掉李世民!”

对于自己打仗的本事,李世民自己都是很满意的。他自称:“然则行军用兵,皆亿兆所见,岂虚言哉!及端拱岩廊,定策帷扆,身处九重之内,谋决万里之外。北殄匈奴种落,有若摧枯;西灭吐谷浑、高昌,易於拾芥。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而为池。黄帝不服之人,唐不臣之域,并皆委质奉贡,归风顺轨,崇威化之道,此亦天下所共闻也。”

意思是:老子用兵打仗的本事,全天下眼睛不瞎的都看得见,什么突厥、匈奴,什么土谷浑、高昌,什么高句丽,都是狗屁,老子想打谁打谁,大漠是我的后花园,流沙是我家的小池塘,当年不服黄帝的人,当年不听唐尧的人,在我李世民的时代,都得乖乖向我服输投降,称臣纳贡,我李世民以德服人,天下人都是晓得的!

李世民还有点军事理论建设,他曾说过:“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自称他善于”以弱胜强“,也善于”以强击弱“。毛泽东对此有个解释:“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自己是这样演绎的——以弱势兵力佯攻骚扰对手,然后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这也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毛泽东一向推崇底层出身的英雄,更喜欢刘邦、朱元璋这样的人物,但对于李世民,他居然能够如此赞赏有加,可见真英雄是不分阶层,不问出身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王翦为什么能够与白起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了解秦国历史的人应该听说过王翦的名字,他是战国末期到秦朝时期的人,秦国的一名大将,是秦始皇非常器重的将领。战国时期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其中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就是被称为“人屠”的白起。而在四大名将中,也有秦将王翦。也就是说,王翦是可以和白起相提并论的。那么,王翦到底

  • 姜子牙封的齐地八神是谁?齐地八神为什么不在封神榜中?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民间关于姜子牙的传说非常多,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封神演义了。姜子牙掌握着封神榜,当时一共封了几百位神仙,自己还差点当了玉帝。不过这都算是神话故事了,而历史中姜子牙封的齐地八神是有记载的,但是其中只有蚩尤记载了名字,其余七神到底是谁呢?这次就为大家专门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赶快来看看吧。中国民间一直流传

  • 诸葛亮一生有几个老婆和儿子?诸葛亮儿子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看完三国后肯定对诸葛亮有很深的印象,但是诸葛亮的老婆和他的儿子女儿就感觉存在感比较低了。而且在演义当中,女性的戏份本来就不多,所以这次就着重帮大家介绍下诸葛亮的老婆还有他的孩子到底是谁,最后的下场到底是怎么样了。诸葛亮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国,为了完成刘备托付给他的遗愿一颗也没有怠慢。诸葛亮

  • 姜维得到诸葛亮的真传,为何还是无法挽救蜀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计将魏国将领姜维收到蜀国旗下,并把他作为自己的亲传弟子,亲自教导,虽然最终没有将他列为自己的继承人,但是也算是对他寄予厚望。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实行北伐大业,只不过尽管胜多败少,最终却还是没能挽救蜀汉灭亡的命运。那么,为什么得到诸葛亮亲传的姜维,却无法救蜀国于危难之中,最终还是让

  •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败类,害得中国倒退一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谈论历史,总是会说起那些传奇的人物,他们有的足智多谋,有的雄才伟略,总之都是人中龙凤,青史留名供后人传颂。但是也有那么一批人,祸乱朝纲,卖国求荣,他们做不到青史留名,却遗臭万年,让后人每提到此人便恨得咬牙切齿。今天小编就来说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个败类,误国误民,害得中国倒退一百年!一直以来,人们

  •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两人一共交手过几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对决,永远都是人们最喜欢讨论的话题之一,那他们两人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其实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比较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看他们两人的战绩,毕竟当时曹魏是要比蜀汉强很多的,司马懿能赢也是情理之中,如果把两人调换一下阵营估计结局也是如此。而且司马懿真正能体现他能力的地方并不是战场

  • 能忍善谋的司马懿,后代却结局悲惨,看看最惨的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三国中的军师,大家可能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诸葛亮,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是善于隐忍,有勇有谋的司马懿。司马懿当时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夺取了曹爽的军政大权,此后一国军政尽握于他手中,最终取曹魏而代之,三国归晋。或许是天道有轮回吧,司马懿窃取了曹魏的江山,他的后代也遭遇到如此情景,

  • 真实的周瑜到底什么样?与罗贯中笔下完全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周瑜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吴国大都督,但是更多人了解的却是后世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那个气量狭小还没什么脑子的周瑜。实际上,罗贯中为了突出显现诸葛亮的智慧,愣是把真实的周瑜给黑了一把,真正的周瑜才不像书里面那样上不了台面。那么,今天就来带大家认识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周瑜,真正的人生赢家。三国可以说是历史上

  • 为何说秃发树机能起义是五胡乱华的源头?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秃发树机能这个人其实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人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知道的人应该知道这个人是多么的厉害,前后10年竟然把晋朝打得满地找牙,不过还好最后是停下了脚步,但是却也让五胡乱华的到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也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分析看看秃发树机能他的传奇一生吧!胡乱第一响泰始六年,当晋

  • 慈禧临终前遗言说了写什么?慈禧有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慈禧在临终前到底说了些什么。慈禧为了自己的政权不肯进行改革,导致大清轮番受到西方列强的压榨,签署了很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慈禧在最后时刻有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么?其实慈禧死前也不希望大清的江山毁到自己的手里,还是希望大臣们能延续下去,也正是这种腐朽不堪的想法,才是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