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桓楚政权建立之后 为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灭亡了

桓楚政权建立之后 为何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灭亡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80 更新时间:2023/12/18 10:32:11

很多人都不了解桓楚政权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400年,此时南方的东晋朝廷,要说谁的实权最大,不是皇帝,也不是朝廷重臣,而是外面的桓玄。东晋朝廷的政权虽然由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相继掌控,但能够管辖的也只是江南八郡而已,江北由北府兵刘牢之、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分割,而南边还爆发了孙恩起义。总而言之,东晋现在是四处树敌。而桓玄却掌握着东晋超过一半的领土,这让本就有野心的他,更是大造舆论,多次在自己地盘伪造祥瑞。

神操作把桓玄送上了皇位

按照正常的历史发展,用不了多久,恒玄就得篡位。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公元402年正月,司马元显控制朝廷下诏讨伐桓玄。他自任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做前锋都督、征西将军。桓玄没有想到朝廷这么快就公开讨伐自己。他之所以敢这么高调,就是因为觉得扬州闹饥荒,南方还有孙恩闹着,司马元显不可能讨伐自己。听说司马元显讨伐自己,桓玄一开始想放弃东部郡县,退保大本营江陵。但在长史卞范的劝说之下,桓玄改变了想法,留自己的哥哥桓伟守江陵,自己则召集兵马顺江而下进驻浔阳。到了浔阳后,桓玄公布司马元显的罪状,反过来声称要讨伐司马元显。

这下司马元显又害怕了,实际上,他压根就没准备消灭桓玄的任何计划,只是看他不顺眼,一时意气用事,也没有想到桓玄会这么刚。司马元显的大军都准备开拔了,得知桓玄的态度却开始迟迟不敢动身。仗还没开打,司马元显就在气势上输了。

另一边,桓玄一边顺江而下,一边同样心里打鼓。他都怀疑自己的士兵敢不敢与朝廷大军作战,直到过了浔阳,还没有见到司马元显的人马,桓玄这才稳下心来,部队的士气也开始高涨起来。当桓玄抵达姑孰,击破了襄城太守司马休之和豫州刺史司马尚之后。司马元显更是没主意了,派使者向刘牢之询问战事。刘牢之也害怕,他一来担心桓玄手下有大批精兵强将,二来担心即便平定桓玄了,自己也会功高震主。所以刘牢之犹豫不决,消极怠工,磨磨蹭蹭地带着北府兵进驻建康西南的溧洲就止步不前了。

就在这时,桓玄派其刘牢之的族舅何穆来劝刘牢之说:“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文种、白起韩信,这些都是前车之鉴。现在你的情况是,战败了则家族不保,战胜了也难逃满门抄斩的命运,倒不如与桓公联手,保有富贵。”刘牢之听了,觉得何穆所言有理,就打算派使者去向桓玄请降。

外甥何无忌和部将刘裕苦苦劝谏不要投靠桓玄,然而,自古以来能听进部下话的人很少。实际上,还是那句“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打动了刘牢之,跟谁不重要,利益最大化才最重要。最终,刘牢之还是派刘敬宣至桓玄营中请降。

刘牢之率北府兵投降后,这场战争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桓玄大军沿江而下,司马元显退守建康。在建康,司马元显退无可退,只得硬着头皮在宣阳门外列阵迎战。可因为他的一退再退,军心早已混乱,晋军不战自溃。桓玄兵不血刃进入建康,抓住司马元显,将他和之前被俘的司马尚之一起杀死。

桓玄控制皇帝司马德宗,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又派家人、亲信占据要津,控制了东晋朝野。

篡位

恒玄掌权以后,首先要对付的就是最有威胁的北府兵。他任命刘牢之为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借此剥夺其军权。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就劝刘牢之趁着军权还没有交出去,袭击待在建康丞相府中的桓玄。在这种时刻,刘牢之低的可怜的政治数值展现了出来,他最终没有采纳儿子的建议,而是计划带着北府兵渡过长江,与在江北的女婿高雅之联合据守北岸和桓玄相持。

刘牢之召集了北府兵各将领商议去留,但刘牢之的主张并没有得到部下的支持。他之前经安排儿子刘敬宣到京口安置家眷,却迟迟没见到儿子归来,就以为他遭遇不测。众叛亲离之下,刘牢之感觉没有希望了,就自缢而死。不一会儿,刘敬宣赶了回来,见父亲已死不敢哭喊,急忙投奔高雅之而去。

除去刘牢之后,桓玄彻底掌控了国政。对群龙无首的北府兵,桓玄举起了屠刀,接连杀害了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孙无终等北府旧将。而刘敬宣、高雅之和冀州刺史刘轨起兵反桓失败后,就投降了南燕的慕容德。

元兴二年(403年)二月,桓玄矫诏自任大将军。同年九月,他又加授相国,封楚王,封地有十郡,并加九锡。403年12月,晋安帝司马德宗献出国玺,禅位于桓玄。桓玄经过一番辞谢表演后,粉墨登场称帝,国号“楚”。历史上将这个政权称为“桓楚”,篡位后,桓玄贬司马德宗为平固王,迁居浔阳。

刚建立就要面临灭亡

桓楚政权的建立,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桓玄接手的东晋是经过权臣、外藩和起义军轮番蹂躏过的国家,百姓困苦,朝政混乱。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动乱之后的人们都希望有人出来收拾乱局。这就为桓玄施展拳脚、建立功业提供了舆论基础。只要他做出成绩了,哪怕就是比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好那么一点点的政绩来,人们都会说他好的。

桓玄入主中枢的初期,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连《晋书》也承认他“初至也,黜凡佞,擢俊贤,君子之道粗备,京师欣然”。

但要说实话,桓玄之所以成功,不是他太强,而是对手实在太无能,并且他的家世基础又很强。如果说做个指点江山的文人谈客,桓玄绰绰有余,可要论治国平天下,恒玄就不行了。桓玄即位后,并没有做出什么好计划来,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恢复江南地区。只是做了一些无关紧要或者沽名钓誉的行为。比如,桓玄好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他亲自审讯囚犯时,不管罪刑轻重,多予释放;对于拦御驾喊冤的人,也都给予救济,对罪犯和申冤者反映的问题则不闻不问。另外,一旦有官员在诏书中写错一个字,桓玄就把经办人员全都降级或免职,以此来显示自己明察秋毫。

桓玄喜欢奇珍异宝,可以说是珠玉不离手。他当了皇帝后,民间有书法名画或佳园美宅,桓玄都要占为己有。百姓不给,桓玄就威逼强夺,与强盗无异。他还派遣官吏四处求宝,掘果移竹,不远数千里给他输送宝物。他还把搜集的奇珍异宝和名贵书画都放入轻舸中。别人劝他没必要把宝贝都藏在小船里,桓玄说:“这些书画服玩应该时刻放在身边,万一遇到兵凶战危损失了多可惜,所以我把它们事先放在船上,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方便运输。”堂堂九五之尊,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如何方便携带宝贝逃亡。桓玄兴筑宫殿,篡位后骄奢荒侈,游猎无度,夜以继日。亲哥哥桓伟死了,下葬的当天,桓玄白天哭灵晚上继续游乐,让人看不下去。

既然朝野都对桓玄失去了信心,那么谁来推翻他呢?按照常理来讲,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跨州连郡的世族大家们了。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安逸享受,世族大家不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腐朽堕落,变得庸碌无能了。所以,能够推翻桓玄的人只能在军队里。

这些人就是没有被桓玄斩草除根的以刘裕为首的北府军旧部,桓玄的妻子早就提醒过说刘裕有野心,但恒玄打算等到平定中原后在收拾刘裕。永始二年(404年)二月二十七日,刘裕以打猎为名,和何无忌纠合了100多人的小武装。次日早晨,京口城门刚开。何无忌身穿传诏书的服装,诈称朝廷使者,当先进城,100多人跟着一拥而入。守将桓修大概连真假还没有弄清楚,便被砍了脑袋。同日,京口对岸由桓弘驻防的广陵也发生了政变。刘毅、孟昶和刘裕的弟弟刘道规带几十名壮士冲入桓弘府中,将桓弘杀死。考虑到兵力薄弱难以坚守广陵,刘毅随即率众渡江,与刘裕在京口会合,队伍壮大到1700多人。

桓玄的灭亡

刘裕整顿完毕后,主动进攻建康。桓玄仓促部署应对。他主要做了两个措施,第一是赦免扬、豫、徐、兖、青、冀六州的百姓,收揽人心;第二是任命桓谦为征讨都督,派吴甫之、皇甫敷两人分别率军北上迎战刘裕。

三月,刘裕和吴甫之在江城遭遇。吴甫之是桓玄的骁将,带领的部队也是百战精兵。但刘裕带着不怕死的决心,大呼着亲身冲入敌阵。在他带领下,起义军奋勇前进,阵斩了吴甫之,击溃了桓玄的一支部队。刘裕进军到罗落桥的时候,皇甫敷率另一支部队数千人恭候迎战了。刘裕和一同起兵的檀凭之分别率领一支部队,冲向敌阵,将皇甫敷斩首。

前线的失败使桓玄大惊失色,他一面找术士诅咒刘裕,一面收拢两万军队,派遣桓谦、何澹之屯东陵,卞范之屯覆舟山西面,准备战斗。刘裕推进到覆舟山东面后,让将士们饱餐一顿后,抛弃余粮,以破釜沉舟之势对桓军发动攻势。他选派年老羸弱的人在蒋山上分张旗帜,然后指挥部队分道进攻。桓军的侦察兵看到后,以为刘裕军队人数众多,桓玄更担心了,加派庾颐之带领建康城内的精兵增援前线。

决战正式开始,刘裕、刘毅等将领身先士卒,直前冲击。将士人人死战,喊声惊天动地。刘裕见东北风急,就沿途放火焚烧。桓军士气低落,刘裕等人越战越勇,结果桓谦等诸军纷纷后逃。城内,桓玄集合亲信数千人,扬言要出城与刘裕决一死战,暗地里带着儿子桓升、侄子桓浚等出建康西掖门,到达石头城,坐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船,向长江上游逃去。建康落入刘裕手中,周边郡县也纷纷反正。起兵不满一个月,他就成了胜利者。

桓玄退出建康后,到浔阳挟持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继续向西逃回江陵。对外,桓玄担心兵败如山倒。他继续以大楚皇帝自居,要和刘裕争夺天下。

西撤后,桓玄唯恐政令不通、法令不肃,施行严刑峻法来整肃内部,部众反而愈加离心。逃亡途中,桓玄开始编辑起居注(记载帝王日常言行的档案),说到被刘裕打败的内容,他自称经略指授算无遗策,说是诸将不听指挥,以致失败。

四月,司马遵在建康就任大将军,发兵讨伐桓玄。桓玄以投降的前秦太子苻宏为前锋,东下与刘毅率领的晋军决战。桓玄发扬畏战的一贯传统,在御船旁边系着一条小船,装着宝物和给养,一看情况不妙随时准备开溜。下面的将士看到皇帝都是这样的心理,哪里还有斗志。加上刘毅又成功乘风纵火,一场火攻将桓玄的荆州兵杀得大败。桓玄不但不思收拢败兵再战,反而烧掉辎重,连夜逃回江陵。

部将冯该劝桓玄在江陵准备最后的决战。桓玄完全没有勇气,计划逃亡汉中投靠梁州刺史桓希。他不顾个别忠心将士的劝阻,连晋安帝也不要了,率部弃城北逃。江陵城中顿时大乱,指挥混乱,政令不通。桓玄带少数几个人乘马出城,出城门的时候遭遇怀恨在心的旁人行刺。刺客没有刺中桓玄,却导致桓玄身后最后的部队相互猜疑,起了内讧。最后,桓玄狼狈地和几个亲人逃到船上,逆江泛舟而去。

因为东晋的益州刺史毛璩的弟弟毛璠死了,就派了其孙毛佑之、参军费悦带着200人出三峡送葬回江陵。毛璩的侄子毛子修是桓玄的屯骑校尉,有心杀桓玄,就劝诱桓玄入蜀。桓玄同意了,在枚回洲遇到了毛佑之和费悦一帮人。毛佑之等人里应外合,对桓玄发动突袭。一时间箭如雨下,桓玄平时宠幸的近臣丁仙期、万盖等人用身体护着桓玄,各中数十箭而死。桓玄也中箭了,儿子桓升在旁帮他拔出箭来。益州督护冯迁抽刀,跳上桓玄的大船,刀起头落,将桓玄杀死。桓玄的脑袋被送到建康,悬挂在大街上示众。围观百姓莫不叫好,可见桓玄多么不得人心,桓玄政权的速亡也在情理之中。

桓玄虽死,这场战争并没有结束,桓家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桓玄死后,被其侄桓振谥为武悼皇帝。桓振、桓谦、苻宏等人在荆州一带顽抗。桓振还一度重新攻陷江陵,再次俘虏晋安帝。东晋花了几年时间才诛杀桓振等人,讨平叛军。直到406年晋安帝才回归建康,司马遵奉还政权,改拜太保。桓氏子孙部分投降后秦,部分逃入苗中成为南蛮,在东晋绝迹了。

标签: 桓楚政权

更多文章

  • 刘邦孙子喝毒药自杀?齐孝王刘将闾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

    在“七王之乱”一开始,齐王刘将闾就被三个兄弟围困起了,支撑得非常艰难,他越来越觉得不妙,怕城破身亡,就派大夫路中去中央报告,请求援兵来救助。这位路大夫冲破了路上的艰难险阻,跑到了长安。刘启告诉路中:“让齐王坚守都城,中央部队已经打败了吴、楚叛军,很快就会去给你们解围。”路中大夫又往回跑,这次他没能进

  • 项羽大将季布被刘邦重用之谜:意在拉拢项羽旧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季布,刘邦,项羽,

    季布,楚地人,是个游侠,爱打抱不平,在当地小有名气,很幸运地成了项羽的部下。在对汉战争中多次把刘邦打得狼狈不堪。所以,刘邦对他怀有深刻?仇恨记忆。帝国建立后,刘邦就出大价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胆敢窝藏者灭三族。老刘一发狠,便要动真格。不过季布也曾人在江湖漂,哥儿们还是有的。江湖讲的就是一个义气,到了危

  • 一诺千金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季布为何能免遭殃祸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邦,陆贾,汉朝,季布

    季布是楚地人,季布为人很好,爱打抱不平,是项羽的得力助手,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帮助项羽好几次击败刘邦的部队,项羽灭亡后,刘邦认为季布的存在是自己的危害,不知道那天季布由联合君王来反对我,刘邦下令重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知道自己无处藏生,就躲在一个姓周的人家里,这人知道季布是条好汉,就决定帮季布

  • 项羽手下的季布和英布是同一个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

    季布的故事楚地有个叫曹丘的人,他很会说话,能言善辩的,经常就去结交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通过阿谀奉承,获取钱财,这曹丘之前曾经侍奉过赵同这样的贵人,和窦长君关系也不错。一诺千金季布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写信提醒窦长君,说曹丘在我看来不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虽然能说会道,但是他的动机和目的都值得商榷,我劝你最

  • 季布这种一诺千金的义士,怎么会沦落到买生为奴的地步?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季布,西汉

    说到季布,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司马迁妙笔生花,一个“一诺千金”,把原本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愣是塑造成了名垂青史的典范。读完《史记季布列传》,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司马迁哪是在写季布,分明是在写他自己。季布是楚地人,他还有个弟弟叫季心,哥俩都是当地的豪强。

  • 季布有哪些经历?他是如何到项羽帐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季布

    季布,楚人也,任侠有名,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项籍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能听臣,臣敢进计;即否,愿先自刭。”布许之。乃髡钳布,衣褐,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乃之

  • 季布是什么人?刘邦为什么不敢动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季布,秦朝

    你们知道季布是什么人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刘邦这个递袭的亭长,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市井无赖。而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代表人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最终取胜的原因之一。刘邦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最大的争议无非是坐上王位诛杀功臣剪除异己。对功臣都能下手这么干脆利索,那就更别提对手了。项羽死后刘邦

  • 李信的实力怎么样?秦始皇手下的一员虎将,战斗力堪比白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信,秦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信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在那风起云涌的时代,歼灭六国,开创了一统天下盛世局面。当然,秦始皇能取得如此成就,不仅是因为他个人有谋有略、能征善战,更是因为他手下英雄辈出,有很多猛将虎将,比如蒙恬、蒙武、王翦、王贲、章邯。不过今天小编要讲的

  • 李信带兵打楚国只有二十万大军 王翦为什么非要六十万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翦,楚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王翦带兵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当年秦王在大殿之上问道有什么办法可以拿下但楚国啊?年轻的李信说到,大王,给我二十万大军即可。但是老将王翦则不统一,非要六十万人才行。秦王觉得这王翦还不仅是老了,而且还怂了,于是派李信和蒙武二人带着二十万的不贵讨伐楚国。李信固然还是有

  • 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攻楚失败,王翦为何不提意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翦,战国

    你了解王翦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之事。他问老将王翦需要多少人可灭楚国?王翦说少于六十万就不行。嬴政眉头一皱,觉得有点多,又问很欣赏的青年将领李信同样的问题,李信意气风发地回答,二十万足矣。嬴政大喜,认为王翦年纪大了,胆子小了,时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