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国大夫伍子胥,他的身上有哪些品质?

吴国大夫伍子胥,他的身上有哪些品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062 更新时间:2024/2/15 22:07:52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伍子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司马迁的评价伍子胥时说,伍子胥“隐忍就功名”,意即伍子胥克制忍耐,所以能够成就功名。笔者以为,伍子胥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除了司马迁所谓的“隐忍”外,还有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品质,即他具有极强的洞察大势的能力。

一、伍子胥的隐忍

1、对苦难能隐忍。

楚平王时,因受费无忌陷害,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被捕下狱。当自己的父兄伍奢与伍尚被楚平王杀害时,伍子胥为“雪大耻”而“弃小义”,强忍悲痛,逃离楚国。

楚平王悬赏五万石米粮捉拿伍子胥,逼得伍子胥只能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伍子胥盘缠用尽,又生了病,竟沦落到既要躲避追捕,又要拖着病躯沿路乞讨的境地。

这样的境地,对一个之前养尊处优的世家弟子而言,不仅是一场苦难,更是一场奇耻大辱,但伍子胥就是能够忍耐。

2、隐忍以待时机。

出昭关后,后有追兵,前有大江阻道,伍子胥并没有像楚汉时期的项羽那样拔剑自刎,而是把宝剑交给老渔夫,恳求老渔夫渡他过江。

好不容易来到吴国,伍子胥投到公子光门下,却不料公子光正暗中与吴王僚争夺王位,伍子胥于是向公子光推荐了刺客专诸,然后就到乡下种田去了,静等公子光与吴王僚争夺的结果。

结果,公子光与吴王僚斗了五年,伍子胥在乡下等了五年,直到专诸成功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即位,变成吴王阖闾,伍子胥才重新出山。

等待的时间尤其漫长,五年的等待时间更是一种煎熬,但伍子胥最终还是熬过来了,这同样需要很强的忍耐力。

实际上,伍子胥之所以能够成就功名,除了司马迁所说的“隐忍”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品质——具有很强的洞察力。

二、伍子胥的洞察力

1、洞察楚平王的图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捕后,楚平王又听信费无忌的话,让伍奢召来两个儿子,说:“把两个儿子叫来,你就能活命,不叫来,就处死你。”

伍尚打算前往,伍子胥却一眼就看穿了楚平王“一网打尽、斩草除根”的阴谋,说,楚王召我们兄弟,并非真的打算让我们父亲活命,而是担心我们逃跑,产生后患,所以用父亲作人质,骗我们前去。我们一到,必将与父亲一块被处死。

伍尚不听,果然与其父伍奢一同被楚平王处死,而伍子胥因为自己的洞察,逃到吴国,幸免于难。

2、洞察吴王阖闾的图谋。

到吴国后,报仇心切的伍子胥立刻建议吴王僚出兵攻打楚国,而吴国的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国杀死,他劝大王攻打楚国,是为了报私仇。攻打楚国可不容易呀。

如果是一般人,见公子光如此破坏自己的好事,必定愤怒异常,恨死了公子光。但伍子胥却从公子光的举动中,看出更加深层的东西,即公子光另有野心,想杀死吴王僚而自立为君,故而无法用对外的军事行动劝说他。

于是,伍子胥改变策略,把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然后果断离开吴国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和太子建的儿子胜到乡下种地去了,静待公子光与吴王僚相互争夺的结果。

3、洞察越王勾践的图谋。

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勾践派大夫文种收买吴国太宰嚭,请求媾和,并表示愿意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

吴王夫差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却一眼洞察越王勾践“暂时忍耐,以图东山再起”的图谋,规劝夫差不能被越王勾践表面的恭顺所蒙蔽,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否则今后一定会后悔。”但吴王夫差不听。

数年之后,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去世,便想趁机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再度规劝夫差说,越王勾践一餐不吃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人、慰问有病的人。他如此励精图治,必定有所图谋。这个人不死,将来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大王您不先铲除越国这个心腹之患,却一心致力于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

后来的事实表明,伍子胥把越国视为吴国的心腹之患,力劝吴王夫差消灭越国,是很有洞察力的。可惜,吴王夫差没有伍子胥那样的洞察力,而是被表面的现象蒙蔽了双眼,最后终被越王勾践打败,身死国灭。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就要问了,既然伍子胥是一位能隐忍、有洞察力的人,为何不能预见到自己的下场呢?

三、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夫差先灭越国再打齐国,吴王夫差不听,反而在吴国被齐国打败后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敏锐洞察到吴国即将灭亡,故而在出使齐国时,就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然后只身返回吴国。

太宰嚭趁机又在吴王夫差面前陷害伍子胥,吴王夫差于是派使臣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命伍子胥自杀。

自杀之前,伍子胥让门客挖出自己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国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听说伍子胥死了还要如此,大发雷霆,下令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扔到江中。

伍子胥落得如此下场,可谓悲惨。那么,伍子胥为何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呢?

首先,从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牧的举动来看,我们可以明确,伍子胥并非没有预见到自己的下场,而是做了死亡的准备。

其次,伍子胥最后落得悲惨的下场,主要是因为性格太过刚直。

伍子胥刚直的性格,似乎是祖传的。伍子胥的祖先伍举,曾侍奉过楚庄王,就是因为刚直谏诤而得以显贵。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也是一位刚直的人,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建的坏话,楚平王于是把担任太子太傅的伍奢召回来审问,伍奢竟直截了当地对楚平王说:“大王怎能仅凭拨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坏话,就疏远骨肉至亲呢?”一句话既攻击了楚平王的宠信之臣费无忌,又打了楚平王的脸。

所谓“虎父无犬子”,与伍奢相比,伍子胥的刚直,显然更甚。当初,楚平王派人捉拿伍子胥时,伍子胥拒不束手就擒,而是以弓箭“侍候”前来捉拿的使者,是其刚直性格的体现;吴王夫差即位之后,伍子胥屡次直言进谏,也是其刚直性格的体现;伍子胥死前让人挖出眼睛以示要亲眼看看吴国被越国灭亡的举动,更是其刚直性格的体现。

伍子胥能洞察大势,也能预见到吴国终将被灭亡,但因为他具有刚直的性格,所以,他无法像越国的范蠡那样隐居起来,而是要直言不讳,劝谏吴王夫差。

然而,“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加之吴王夫差并没有伍子胥那样的洞察力,所以,他不但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反而还因此怀疑、痛恨伍子胥,

这就注定了伍子胥悲惨的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伍子胥的成败,也是吴国的兴衰。当吴国被越国灭掉之时,伍子胥的在天之灵是否会大笑三声呢?以伍子胥刚直的性格,我想,他一定会的!

标签: 伍子胥吴国

更多文章

  • 伍子胥为什么要带兵灭掉楚国?自古忠孝两难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伍子胥,春秋

    对伍子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春秋时期,君弱而臣强,衰弱的周王室难以对各诸侯国进行有效控制,权威尽失。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开始进行土地扩张,吞并周围弱小的势力,而强大的诸侯国之间,也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与较量。大家熟知的春秋五霸并不是指诸侯国或势力集团,而是指

  • 齐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迟到、把酒当众倒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桓公,管仲,齐国,

    读国学 长心眼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汉 刘向 《说苑·敬慎》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管仲,故而尊称其

  • 管仲曾是出名"窝囊废" :工作能力差被3次炒鱿鱼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管仲,名臣,齐国,

    读国学 长心眼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国古代一提到经营管理,就必须说到春秋时代的管仲。他辅佐齐桓

  • 苏洵《管仲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洵,管仲论

    管仲论朝代:宋代作者:苏洵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

  • 管仲为何要做娼妓的守护神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管仲

    娼妓神管仲原来是我国娼妓的开创者!而且还是拥护者!私妓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赵女郑姬,设形容,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又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本位为你揭晓管仲为何要做娼妓的守护神之谜。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

  • 苏洵《管仲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洵

    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 齐桓公使名相管仲治国的内容具体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桓公,名相管仲

    当初管仲被接回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并不是很重视他,毕竟有一箭之仇呢,谁也不可能轻易地忘记。所以管仲的日子就很尴尬,虽然表面上齐桓公很尊敬他,但是却不给他实权,也只是让他当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比如管仲建议齐国不要攻打鲁国,齐桓公不听,结果大败而归,齐国陷入动荡。管仲趁机对齐桓公说现在国家不安定,就是因为

  • 浅析齐桓公用管仲之谋 管仲的经济思想分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桓公用管仲,管仲的经济思想

    管仲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辅佐齐桓公登上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为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等一系列口号和改革措施,为齐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代的大圣人孔子也对管仲的才华大加赞赏,儒家理想中的明君忠臣的典范便是齐桓公和管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安定,都是管仲的功劳,

  • 齐桓公与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对”深意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网络配图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

  • 管仲拜相:管仲与齐桓公发生了怎么样的君臣碰撞?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或郑州登封颍河上游),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网络配图齐桓公刚登上国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