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伍子胥为什么要带兵灭掉楚国?自古忠孝两难全

伍子胥为什么要带兵灭掉楚国?自古忠孝两难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062 更新时间:2024/2/15 22:07:28

伍子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春秋时期,君弱而臣强,衰弱的周王室难以对各诸侯国进行有效控制,权威尽失。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开始进行土地扩张,吞并周围弱小的势力,而强大的诸侯国之间,也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与较量。

大家熟知的春秋五霸并不是指诸侯国或势力集团,而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诸侯王,他们的地位、身份并不等同,只是在诸侯争霸中最具有代表性。而这五人,在各史学典籍、史家学者中的看法莫衷一是、不尽相同,唯有楚庄王是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前,楚国一直被中原各诸侯国认为是蛮夷之地,被排除在华夏文明之外,而自楚庄王始,楚国开始强大,成为不可小觑的强大势力之一。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主角,便是楚人伍子胥。

伍子胥是楚国人,却是吴国的大夫、军事家,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在先秦时期,国家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在连年的诸侯战争中,孕育出许多学说、学派,更有许多著名的集大成者,故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说。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孔子、孟子,兵家孙子,法家韩非子……他们游说各国,推行自家之法。秦国秦孝公时期的宰相商鞅就是卫国人,之后的张仪、范睢也是魏国人,这样的事例有许多,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学而优则仕”,在那个大争之世,谁不是胸怀大志,想要一展宏图抱负。

但是,伍子胥的境况与大部分人不同,他不是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也不是为了利益、官职,而是为了尽孝,为了复仇。伍子胥出生于公元前559年,楚国君王之位传到楚平王手中。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楚国太子的太傅(即太子的老师),可好景不长,太子被费无忌诬陷,伍奢自然也受到牵连。楚平王将伍子胥的哥哥连同其父一同杀害,伍子胥侥幸逃脱,带着愤恨奔吴复仇。

伍子胥的复仇之路并不顺利,当时吴王僚刚刚继位,纵然吴楚之间有数次冲突,但为了巩固刚到手的皇位和朝中势力,吴王僚并未倾力进攻。伍子胥遂上书劝谏道:“吴军已经攻破楚国的钟离、居巢,此时一鼓作气定能攻灭楚国。”公子光(阖闾)知道此事后,却对吴王说:“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都是被楚平王杀害的,他劝您讨伐楚国不过是为了私仇罢了,攻打楚国还需从长计议。”伍子胥自知公子光有野心,想要谋害吴王僚自立为王,于是便把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助其夺位,才能达到自身的到目的。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病死,吴王僚趁机派遣部队进攻楚国。公子光知道时机已到,遂假意置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实则暗中埋伏大量武士,并派遣专诸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中国历史上著名“

鱼肠剑”的来历),当场刺杀了吴王僚,这便是有名的历史故事“专诸刺王僚”。阖闾称王后,志得意满,召伍子胥赐官行人,与他共商国事。

此后数年,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和孙武的计策,兵分两路袭扰楚军,终在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仓皇逃跑。伍子胥攻进郢都后,不见楚昭王,遂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鞭尸三百。此后伍子胥成吴霸业,世人闻伍子胥“掘坟鞭尸”之事,竟接连拍手叫好,这又是为何?

笔者认为,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孝”字应排在“忠”字的前面。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举孝廉”,只有尽孝才能被推荐入士做官。西晋李密上奏《陈情表》,表示尽孝之后,才能为官尽忠,晋武帝不但没有责罚他,还对他的做法颇为赞赏。再者,俗话说

“你不仁,我不义”,楚平王只因谗言就杀害伍子胥的父兄,对伍子胥何谈仁义,所谓“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大意如此,所以伍子胥倒行逆施为亲人报仇自然为世人称赞。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历史上虽然并不罕见,但大家都知晓那是愚忠,而能隐忍并成就功名,快意恩仇的“烈丈夫”伍子胥也必将为历史和人民所铭记。”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标签: 伍子胥春秋

更多文章

  • 齐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迟到、把酒当众倒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桓公,管仲,齐国,

    读国学 长心眼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汉 刘向 《说苑·敬慎》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管仲,故而尊称其

  • 管仲曾是出名"窝囊废" :工作能力差被3次炒鱿鱼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管仲,名臣,齐国,

    读国学 长心眼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国古代一提到经营管理,就必须说到春秋时代的管仲。他辅佐齐桓

  • 苏洵《管仲论》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洵,管仲论

    管仲论朝代:宋代作者:苏洵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

  • 管仲为何要做娼妓的守护神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管仲

    娼妓神管仲原来是我国娼妓的开创者!而且还是拥护者!私妓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赵女郑姬,设形容,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又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本位为你揭晓管仲为何要做娼妓的守护神之谜。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

  • 苏洵《管仲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苏洵

    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 齐桓公使名相管仲治国的内容具体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桓公,名相管仲

    当初管仲被接回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并不是很重视他,毕竟有一箭之仇呢,谁也不可能轻易地忘记。所以管仲的日子就很尴尬,虽然表面上齐桓公很尊敬他,但是却不给他实权,也只是让他当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比如管仲建议齐国不要攻打鲁国,齐桓公不听,结果大败而归,齐国陷入动荡。管仲趁机对齐桓公说现在国家不安定,就是因为

  • 浅析齐桓公用管仲之谋 管仲的经济思想分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齐桓公用管仲,管仲的经济思想

    管仲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辅佐齐桓公登上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为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等一系列口号和改革措施,为齐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代的大圣人孔子也对管仲的才华大加赞赏,儒家理想中的明君忠臣的典范便是齐桓公和管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安定,都是管仲的功劳,

  • 齐桓公与管仲:君主人格“君臣对”深意何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网络配图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

  • 管仲拜相:管仲与齐桓公发生了怎么样的君臣碰撞?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或郑州登封颍河上游),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网络配图齐桓公刚登上国君之

  • 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管仲惊人之举打造无形武器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 管仲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膜拜的偶像级国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普遍的答案如下3点:1、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军队;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今天要讲到的是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原因。网络配图一般的历史书在谈到这段历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