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君书赏刑》:商鞅执政、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

《商君书赏刑》:商鞅执政、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5 21:52:13

《赏刑》篇应该算作商君执政、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能将这三点做到极致的,便能治理好国家成为圣人一样的明君。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统一赏赐,就是将法律规定的赏赐作为唯一的赏赐标准,而不进行任额外的赏赐,这样的赏赐才能公平、才能让人有荣誉感。在商君时期,这个标准就是战功,只有战场杀敌才是唯一获得战功的方式。

一旦渠道固定了,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不论聪明的还是愚鲁的、是有身份的还是普通的、是勇敢的还是怯懦的、是品行贤良的还是品行低下的,都会竭尽所能投入到为国作战中去,以争取想要的爵位和荣誉。由此激发的斗志会让军队所无敌,遇敌杀敌,见城拔城。

曾经鸣条之战商汤大胜而归、牧野之战周武全胜而归,彼时的财富并不丰盈,如果将所有的粮食都赏赐下去,人均得不到一斗,金钱都赏赐下去,人均得不到一钱,所以他们都采取了马放南山、牛归田园的赏赐方式,以示和平、赏及牛马。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尽管没有进行丰厚的赏赐,但是民众却都能感受到。真正做到了最公平的赏赐就是不进行赏赐。

统一刑罚,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贵族、卿、大夫阶层的特权,一旦犯法都将依法处置。而且功罪不能相抵,有功论功,依法赏赐,有罪论罪,依法处罚。这就是著名的:“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同时鼓励民众、官员之间相互监督,凡是举报的犯罪事实属实的,犯罪者严惩,举报者重赏,举报官员的,举报者能够取代被举报者的职务,这种开放的全民监督的风气,是秦国吏治能够保证长久清明的必要保证。凡是敢于贪赃枉法的,随时都可能被举报获刑,这样就能保证在任官员时时惕励自省,勤于政务。

关于严刑峻法,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刑罚民众而从重,而是为了提高犯罪成本,使得民众不敢犯法,一旦所有人都遵纪守法了,那么无论多么重的刑罚,没有了被处罚的人,也就不存在严刑峻法一说了。

公的宠臣颠颉仅仅因为迟到就被晋文公腰斩了,此后晋国再也没有轻易违法的官吏,晋国大治;周公旦的弟弟管叔、霍叔违法,被周公旦一个刑杀、一个流放,民众感受到周公旦执法严明,都不敢犯法,周朝大治。所以严刑峻法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得全民守法而再也没有人犯法。

统一教化,就是通过法律教化民众,摒弃儒家的高台教化。儒家口中的评价标准具有太大的主观随意性,采用这种标准来教化民众,会让民众学会钻营,学会投机取巧,而不是老老实实的从事生产,从事国家鼓励的事情。

以法律教化民众,就是前文提到的一赏、一刑。一赏引导民众的努力方向,形成社会对荣誉的统一认知,自觉通过国家规定的立功渠道去努力获取。一刑规范民众的行为,禁止从事危害他人、危害国家的违法犯罪的活动。相比于儒家的礼仪教化,以法律教化民众的效果会更好。儒家的教化更多地强调个人修养,表面善良却藏污纳垢、姑息养奸,实则“大伪似真”;法律教化表面残酷却能切实维护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实则“大仁不仁”。

一旦做到了以法律教化民众,民众都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努力向上,同时以法律维护自身利益,表面看没有施行教化,但是却是最好的教化。

做到了这三点,也就做到了依法治国,也就是抓住了治国的根本要点。

标签: 《商君书赏刑》商鞅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时,商鞅为什么要对公子虔实行劓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鞅,战国

    商鞅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临死前打算传位给商鞅,商鞅坚辞不受。秦孝公去世后,公子嬴虔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带领邑兵与变法后的秦军作战,死于自己训练出来的秦国新军,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商鞅原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下场,

  • 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 秦惠文王在位时期都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秦国第二十六位国君,同时也是秦国的第一位君主,在位时期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说起秦惠文王就绕不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商鞅。说起商鞅,很多人都替商鞅不值,明明变法让秦国走向强大,最后却让秦国给杀了,还是秦惠文王刚上位就将人弄死了,有点卸磨杀驴的感觉。其实这事情真的不能怪秦惠文王,刚上

  • 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 商鞅被杀究竟是冤枉还是罪有应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国,商鞅

    对秦国商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任何时代,改革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尤其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改革往往就是对现有利益阶级挥起屠刀。这时候,动作越大,反弹也越强烈。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历史中,能够进行深入改革的人,下场都不太好。张居正,死后被撤销了所有的官爵和封

  • 荆轲刺秦王另解:其实是燕太子瞎折腾无实际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荆轲,太子丹,秦始皇,

    公元前227年,易水岸边一群穿着白衣带着白帽子的人在为一个人践行,他们唱着凄凉的歌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燕太子丹为荆轲送行的情景。荆轲是一个刺客,他接受了燕国太子丹的委托,要去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在这些人看来,只要劫持了秦王嬴政,让他归还侵占了六国的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

  • 荆轲刺秦王背后的疑问:燕王喜知道这个计划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荆轲刺秦王,嬴政,太子丹,

    荆轲是由燕太子丹派遣前去刺杀秦王的,事情不但没有成功,荆轲被杀死在秦宫大殿,还引来了秦国大军,一定要将燕国先灭掉。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秦王嬴政诏令攻击赵国的军队攻燕,带兵将领是大将王翦。燕国、代国发兵抵抗秦军,燕军在易水西被秦军击溃。第二年,秦王继续向王翦部增兵,终于打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

  • 荆轲刺秦王背后的疑问:田光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荆轲刺秦王,嬴政,太子丹,

    荆轲刺秦的故事非常有名,如今的影视作品更是把这件事反反复复地渲染。然而,燕太子丹最早想用来刺杀秦王的人不是荆轲,而是一个叫田光的人。不过,当田光知道燕太子丹要刺杀秦王以后,说太子丹知道的只是他盛壮时的情况,现在他老了,于是给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太子丹告诫田光,这等大事是不能泄露的,田光在把情况介绍给荆

  • 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是英雄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秦始皇

    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这两个字被世人所知,皆是因为他的刺秦壮举。刺秦失败,他惨死秦宫,秦王也被吓得心惊胆跳,把所有和荆轲有关联的人都诛杀,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荆轲刺秦,胜则名垂千史,败则连累众人。荆轲剧照因此后人对荆轲刺秦失败也多有讥讽之声。北宋苏洵说荆轲的失败加快灾难的降临,南宋鲍彪认为

  • 剑客荆轲墓到底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

    大风起兮风飞扬,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屈原看着楚怀王一代君主病死他乡,看着楚国即将被秦国覆灭,抱着石头屈身一跃跳入汨罗江,沉尸江底,百姓为了不让鱼儿啄食他的身体,每年都在他的祭日划起龙舟告诫鱼儿,抱起粽子投入江中喂饱鱼儿,百姓们做这些只有一个心愿祷告上天不要去侵害屈原尸体,让他死后安息吧。荆轲墓秦国雄霸

  • 荆轲刺秦王为何会失败?被杀前他说了一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

    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六年前,秦国咸阳宫廷发生了一次惊悚的行刺事件。燕国派出的使者兼刺客荆轲,在经过一番拼斗后,功败垂成,不但没能杀死嬴政,而且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行刺宣告失败。荆轲刺秦为何是这样一个结果?有人说荆轲剑术不精,不是嬴政的对手;有人说荆轲势单力孤,没有胜算;有人说秦灭六

  •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会怎样 荆轲刺秦评价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荆轲刺秦,荆轲刺秦评价

    荆轲刺秦是选自我国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一段历史真实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燕国的荆轲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受燕太子丹的命令,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朝咸阳去刺杀秦始皇,却在刺杀失败后被秦始皇杀死的故事。荆轲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世人广为流传,有史学家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剧了秦国对燕国的侵略,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