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的地位:韩信自立为王历史会另有一个三国?

韩信的地位:韩信自立为王历史会另有一个三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343 更新时间:2024/2/13 20:49:14

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全境,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要求让他做一个假齐王。刘邦此时正受困于项羽,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在张良、陈平等人的提醒下,刘邦改变了主意,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这时候,楚汉两国都在拉拢韩信,齐国内部也有人劝韩信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形成楚、汉、齐鼎足而立的局面,韩信的地位一时间看起来十分重要。

张良劝说刘邦立韩信为王,说的是这样的话:“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封他为齐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韩信打败齐王田广后,楚国曾经派出大将龙且救援,结果被韩信打败,龙且被杀。项羽害怕韩信从侧后攻击,派出一个叫武涉的人规劝韩信。武涉说:“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负,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假如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您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

齐国也有人劝说韩信自立为王。这个齐国人名叫蒯通。蒯通分析了当前形势,楚汉两家对峙已久,筋疲力尽,谁也没有能力吃掉谁。然后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您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您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

武涉和蒯通都说韩信自立可以三分天下,那么,假如韩信自立为齐王,中国历史会更早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吗?

其实,这个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只是说客们的一种设想,用来游说可以,真要拿来实行,却要好好思量一番。韩信思虑的结果,就是不行。尽管他对武涉和蒯通说不能自立的理由是刘邦对他好,他不能背叛,实际上,政治家不会首先从感情上考虑问题,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天下大势,假如形势容许,韩信可以考虑自立为王,至于刘邦对他的恩情,他可以用其他方式报答。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呢?或者说,当时的天下大势,为什么不容许出现一个三国分治的局面呢?

从韩信来说,受封为王可以立足,自立为王难以立国。

武涉规劝韩信背汉联楚三分天下的时候说:“秦朝灭亡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疆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在这儿,武涉话语中包含着两个问题:灭亡秦朝以后,项羽将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为什么半年不到就天下大乱了呢?最早挑起战端的并不是汉王刘邦,而是燕、齐、赵、代这些地方的王国。表面看来,这些诸侯王为的是自己的地盘大小而争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天下不允许诸侯王国林立,那和战国时代没有什么两样。关中地区一直是秦国经营的地方,刘邦采用“暗度陈仓”之计,很快打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王,将三秦改为汉的行政区域,秦地的老百姓不但没有反抗,而且成了刘邦十分稳固的后方根据地。这除了刘邦曾经有个“约法三章”,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治国理念比秦朝宽厚,也说明了当时天下希望结束战乱,而结束战乱的最好办法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王国。韩信是跟从刘邦一路东进过来的,他很清楚这种形势。再一个问题就是,刘邦打项羽,为什么那么多诸侯王拥护呢?难道除了武涉,诸侯王就不知道刘邦的意图是“吞并整个天下”吗?问题正是在于,这些所谓的“王国”的王本来就是项羽册封的,必须听从项羽号令,他们的王国不是“独立王国”。因此,他们都要在楚汉之间做出一个抉择,否则,有可能首先遭遇刀兵的正是他们。韩信应该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受封为齐王可以立足,自立为齐王难以立国。

刘邦可以失利不会失败。站在刘邦一边可以胜利,站在项羽一边不可能胜利。

武涉和蒯通都有一种说法: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则汉朝胜利,站在项羽一边,则楚国胜利。实际上,这两人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韩信站在刘邦一边,刘邦胜利,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不需多说。假如韩信站在项羽一边,项羽会胜利吗?答案是否定的。向前看,当刘邦仅仅只有巴蜀汉中之地的时候,项羽拥有十七个诸侯国,他为什么没有胜利?等到他众叛亲离,此时几乎是一个孤家寡人的时候,有了一个齐国就会胜利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向后设想一下,刘邦暂时失利,退回到函谷关之内,项羽还能够再一次攻破函谷关吗?还是在四年以前,秦二世三年的时候,刘邦从南路韩地进入武关,项羽从北路赵地进入函谷关,秦朝灭亡。本来,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关者为王。可是,项羽自觉着功劳比刘邦大,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硬是违反了协议,将刘邦封为汉王。假如项羽、韩信联合攻打刘邦,韩信从北路赵地来到函谷关,项羽从南路韩地来到武关,在利益再分配面前,项羽和韩信还能齐心协力进入关中吗?韩信显然没有这个信心,因此他强调刘邦对他的好处,没有选择自立。即便是能够进入关中,刘邦还可以退到汉中巴蜀地区,项羽韩信却必须做一个了断。历史不会重复出现一个鸿门宴,韩信不是当年的刘邦。

这就是说,韩信站在项羽一边不一定胜利,更看不到未来利益所在,不可能选择站在项羽一边。

那么,按照蒯通的说法,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能吗?

刘邦不可能让这种局面维系下去,一旦他和项羽形成暂时妥协局面,他马上就会腾出手来对付韩信,而韩信很快就会失败。

当刘邦和项羽谁也没有胜利把握的时候,韩信居中调停趁机自立,刘邦和项羽是有可能达成停战协定的。不过,这种协议有可能对其中的两方有效,不可能对三方有效。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当年八月,刘邦采用了韩信的建议,兵出陈仓,很快打败了项羽用来监视他的三个秦地之王。一个立足未稳、兵力有限、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刘邦,刚刚过了七个月就撕毁了“停战协议”,如今已经占有国家一半土地的汉王,会容许一个曾经是自己部下的韩信耀武扬威吗?就在韩信拒绝了项羽联合的说辞以后,刘邦和项羽达成了协议,平分天下。可是项羽刚刚准备回彭城去,刘邦又一次撕毁了停战协议,还没有等项羽喘过一口气来,追着项羽的屁股就打了过去。这时候,刘邦并没有得到韩信的帮助。既然大家都知道刘邦是志在天下,一个从刘邦阵营中出来的韩信,不可能不知道刘邦不会允许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

问题在于,假如出现鼎足三立的局面,刘邦撕毁协议,首先对付韩信,会有多大的把握呢?

韩信本来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小官,转投刘邦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其志,由于萧何的推荐,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这也让他有了领兵打仗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退回到荥阳。这年八月,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韩信攻克魏国后,又摧毁了代国。这时候,刘邦在荥阳的战事却非常吃力,尤其是兵力严重不足,刘邦立刻派人调走了韩信的几乎全部军队,开往荥阳前线。刘邦为什么能够调走韩信的军队,不用说,所有的人都知道,韩信的军队首先就是刘邦的军队。打败项羽以后,刘邦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收走了韩信的军队,并没有引起丝毫的震动,说明这支军队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最高领导是刘邦而不是韩信。更为重要的是,韩信手下带兵的将领是刘邦的老部下曹参、灌婴,这两个人是刘邦早期的起义弟兄,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自立为王,必须首先解决了这两个人的问题。假如这两个人反戈一击,韩信立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从利害关系上来说,刘邦实际上已经拥有多半个中国的土地,间接控制着赵代等地,当他和韩信对敌的时候,完全可以拿出两顶王帽子送给曹参、灌婴,韩信不过区区一个齐国,他能给曹参、灌婴什么名号和地盘?所以,张良对刘邦说的是“变乱”,是眼下没有能力阻止,而并不是像武涉、蒯通说的那样“鼎足三分”。韩信、张良都是当时天下最高层次的智谋之士,他们都明白不可能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而武涉、蒯通除了因为集团和个人的利益,仅仅从智慧上也不能和张良、韩信相比。

项羽也不可能坐视不管,只不过他这时候把刘邦看做是主要敌人,也是一种妥协之计。

就项羽的个人行事风格来说,他同样不会让这种局面维持下去,他所以要派武涉前去齐国有那样一番说辞,关键在于,经过几年诸侯王之间的战争,他已经看得很清楚,刘邦才是他最大的敌人,为了首先消灭这个劲敌,只能对韩信一时忍让。但是,让项羽忍耐一时可以,让他长时间的容许这种局面维持下去绝无可能,尤其是齐国。打败秦国以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天下很快又乱,刘邦进攻三秦、臧荼进攻韩广、陈余进攻张耳田荣征略齐地,项羽首先征讨的就是齐国。对于刘邦,项羽防的是这个人,而不是看上了他的地,曾经的三秦之地和首都咸阳,项羽轻而易举地放弃了。齐地则不同,齐地是他的后院,决不允许属于他人。假如真的暂时形成三分局面,等到缓过一口气来,不仅刘邦要对韩信动手,项羽也会对韩信动手,甚至会出现刘、项共同对付韩信的局面。

后世三国的出现,相当于从春秋到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而楚汉之争时期,相当于三国归晋时期,这时候天下的趋势是统一,统一的趋势是绝不会容许一个新的国家出现的。

标签: 韩信

更多文章

  • 汉中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典故,成语故事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刘邦、汉中王、汉朝、汉人、汉字、汉子……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刘备、诸葛亮……多与汉中有关,据说汉

  • 韩信是如何死的?揭秘刘邦杀掉战神韩信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信,刘邦

    导读: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永远是他的心头之痛、心腹之患,韩信功高盖世,活着对他就是危险,当韩信要求当假齐王时,刘邦心里便已经动了杀机,于是刘邦遇到了一个南巡的机会开始对韩信实施秘密逮捕。刘邦之所以要实施秘密逮捕韩信的计划,主要考虑到韩信毕竟是有功之臣,有用之才,更何况韩信将兵多年,在军中有一定威望,多

  • 解密韩信之死:吕后为何私下处决开国功臣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韩信,吕雉,刘邦,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这是刘禹锡写的《韩信庙》一诗,对他的死因做了充分糅合和提炼。但是,从“钟室叹良弓”推导出“后人怕立功”之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归谬法,好像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小心眼似的,又好像后世觅封侯的人都成了绝对少数似的,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韩信

  • 汉朝十大名将之首:汉高祖麾下名将淮阴侯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信,汉朝,名将,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

  • 解密:汉高祖刘邦派张良册封韩信为王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邦,韩信,汉朝,

    在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当中,有一个细节容易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刘邦派张良到齐国封韩信为王。刘邦在当皇帝以前封过好几个王,像魏豹、张耳、韩王信、英布、吴芮等,都没有大张旗鼓地派什么高级使臣搞什么册封仪式,为什么对韩信要这样隆重对待呢?当时,楚汉之争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期,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难以脱身。张良是刘

  • 萧何为何会赏识推荐韩信?刘邦为何会重用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刘邦,张良.萧何

    人生很多时候与其说是你英明选择,倒不如说是你被逼无奈。当一个人感觉不舒服、难过或者不安到时候,他就会做出改变。有的人默默承受,逐渐的成为懦弱者。有的人会愤然离开,寻找适合他生存发展的环境。而有一些人则会崛起,历史上这些人几乎都非常有名。 比如韩信忍住胯下之辱,忍住好友刻薄寡恩,终于等到了自己才华施展

  • 郦食的死与韩信有关吗?郦食其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郦食其,韩信,刘邦

    郦食其原来是魏国人,后来魏国为秦国消灭,就隐居乡野。等到后来反秦义军纷纷起兵的时候,郦食其才投靠了刘邦,为刘邦之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人狂发大气,颇有一种豪气,所以很对刘邦的脾气,深受刘邦的喜爱,但是在劝降齐国的时候,因为韩信的嫉妒贸然动兵,郦食其被齐王烹杀。郦食其是战国至秦朝时期人,他原是

  • 章邯的军事才能如何?面对韩信时又为何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章邯,项羽,赵高,韩信

    章邯是古代有名的名将,在秦末时期,绽放了非常耀眼的光彩,他带着一群刑徒,连战告捷,先后打败多方起义军,甚至连项梁都死在了他手中,后来在巨鹿之战的时候,因为项羽太过勇猛,朝廷里的赵高又想要杀他,所以才投靠了项羽,最后战死在了沙场之上,可以说他的军事才能绝对是突出的,就算不如韩信,也不会相差太多。纵观章

  • 韩信和钟离昧为何最后分道扬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钟离昧

    钟离昧简介历史资料对钟离昧简介少之又少,只知钟离昧是秦朝末期楚汉之际人士。早年间,钟离昧投靠在楚霸王项羽门下。钟离昧凭借自己精湛的武艺得到了项羽赏识,并成为项羽得力助手之一。早年间,钟离昧和韩信是很好地朋友,他将韩信推荐给项羽,但是项羽没有任用韩信。钟离昧剧照公元前203年,楚军和汉军在荥阳一带交战

  • 韩信始为布衣时 韩信胯下之辱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

    韩信始为布衣时韩信始为布衣时是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传》中的《淮阴侯列传》中的一句话,说的是韩信从前是平民百姓时的意思。在这句话的段落中,介绍了韩信出人头地之前的生活场景。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记载下的韩信落魄时的生平。韩信剧照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韩信原本是淮阴地区的人。他在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庭贫困。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