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汉高祖刘邦派张良册封韩信为王有何用意?

解密:汉高祖刘邦派张良册封韩信为王有何用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615 更新时间:2023/12/6 6:08:04

在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当中,有一个细节容易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刘邦派张良到齐国封韩信为王。刘邦在当皇帝以前封过好几个王,像魏豹、张耳、韩王信、英布吴芮等,都没有大张旗鼓地派什么高级使臣搞什么册封仪式,为什么对韩信要这样隆重对待呢?当时,楚汉之争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期,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难以脱身。张良是刘邦集团中最重要的谋士,称其为汉营中的“大脑”一点都不为过,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刘邦为什么要把张良派出去呢?

刘邦封韩信为王,是不得已而为之。

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两军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垒,互有攻伐,却都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当时,两军的形势似乎只取决于一个人——项羽,项羽在阵前,楚军就会处于攻势,胜利的天平就会向楚军倾斜,若项羽到了别的战场,汉军就会处于攻势,同时会看到胜利的希望。假如两军摆开来进行一场决战,项羽是可以一举打败刘邦的,或者是项羽留在军前寻机和刘邦决战,也是有机会打败刘邦的。可是项羽却有一个大问题,后方不稳,尤其是粮食供应。彭越带兵驻扎梁地,往来袭击楚国运粮部队,断绝楚军粮道,史称“彭越扰楚”。更为严重的是,韩信袭击并占领了齐国,项羽派出大将龙且、周兰攻打韩信,却被韩信打败,龙且阵亡。项羽首尾不能相顾,粮草供应困难,战事难有进展。刘邦虽然后方稳固,可是他的军队战斗力却难以和项羽相比,双方战事一时陷于僵局。

韩信攻下齐国后,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又和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了有利于当前的局势,我愿意暂时做一个假(代理)齐王。”这个时候,刘邦正在荥阳被楚国军队围困,韩信的使者到了,刘邦打开信一看,真是气都不打一处来,怒气冲冲地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着,日夜盼望着你能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两人一个踩刘邦的脚,一个凑近刘邦的耳朵说:“目前汉王您的处境不利,你又怎么能禁止得了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会发生变乱。”刘邦醒悟过来,故意用原来的腔调继续骂着:“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一个真王,为什么要做一个假王呢?”于是派遣张良前往齐国,册立韩信为齐王。

由此可见,封韩信为王,本不是刘邦所愿,只是因为张良等人的劝说,害怕发生“变乱”才不得不这样做的。既然是张良主张封韩信为王,刘邦又为什么会派遣张良前往齐国呢?

这次授王封爵,不是一趟美差,既要顺利地进入齐国,又要起到封王的作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人来完成这项任务。

给人庆功授爵封王,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美差,吃饱了喝足了说上几句好话,说不定还能得到一点儿礼品。但这次给韩信授爵却不是美差。刘邦本来是没打算封韩信为王的,不仅如此,他还当着韩信使者的面大骂,这些事情,想必韩信已经知道了。既然刘邦醒悟过来,这时候不能不满足韩信的要求,授予韩信齐王爵位,就必须把这事做得正式,像一回事。按照刘邦的行事风格,多大的事情都可以随便对待,比如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那会儿,刘邦说是让萧何把韩信叫过来,萧何说这是任命大将军,不是呼唤小儿,刘邦这才筑坛拜将。如今又出现了语言上的前后不一致,这就必须让韩信知道,封他齐王是真心的。因此,这次出使,不是一次快乐旅行,而是一次艰难任务,刘邦需要张良担当此重任。

使者要想到达齐国,还面临着路途上的艰难险阻。从荥阳到临淄,仅从路途上来说,倒也算不上多远,但荥阳以东是被楚军控制着,使者要想到达齐地,必须绕道河北。刘邦正在受困于项羽,不可能拨出一支部队沿途护送。战乱年代,兵连祸结,三五个人路上又难以确保安全,所以这旅途本身就充满着艰难险阻。这个使者需要胆量、智慧和能力,张良能够担当此重任。

韩信打败了齐楚联军,杀了楚国大将龙且,已经在齐国站稳了脚跟,他敢要王位,说明他有这个底气。楚国这时候和汉军正处于胶着状态,已经没有能力两线作战,不能对韩信用兵。最好的办法,就是拉拢韩信,最低标准也是稳住韩信,不能让他成为楚国的敌人。楚军失去大将龙且后,项羽非常害怕,他知道了韩信的厉害,也看到了韩信的分量,于是派出使者武涉前来齐国劝说、拉拢韩信,要他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齐国内部也有一个叫蒯通的人劝说韩信反汉自立,三分天下。这就是刘邦准备派出的使者所面临的形势。作为醒悟并已经冷静下来的刘邦来说,是会估计到项羽不会无视韩信的存在,也会派人前去游说的,这就是刘邦违心给韩信王位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派去齐国的这个人,既要惊动韩信,也要说动韩信。除了张良,别人没有这个地位和能力。

既然是代表汉王册封韩信为王,这个人在汉营中要有足够的分量,当时的汉营中,只有张良够这个条件。

册封韩信为王,在当时的汉营中,只有三个人有资格或者说具备条件:刘邦、萧何、张良。再没有其他人吗?没有。战争年代,文官的作用不如武将突出,武将都是韩信的下属,显然不行。还有一点,武将都在领兵打仗,即便是有也抽身不得。剩下这三个人,刘邦困于战事,不能亲自前往。萧何倒是比较合适。韩信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官职是一个持戟郎中,不受重用。后来,韩信到了汉王刘邦军中,刘邦给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韩信仍然觉得自己的才能不得展现,打算出走。是萧何把他追了回来,并力劝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在刘邦阵营中的地位,也就没有韩信在赵、齐等地展现才能的机会,所以人们才说“成也萧何”。但是,萧何是刘邦汉王国的丞相,这时候远在汉中,需要为刘邦镇守国家。大军在前方的粮草供应,军队士兵缺额的补充征调,刘邦完全仰仗依赖于萧何。正是有了萧何这个后方依托,刘邦的腰板才挺得直,说话才有底气。所以说,萧何这时候也离不开。

剩下的只有张良。

给韩信授予齐王爵位,张良的地位够吗?

张良曾经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虽然没有成功,却使他名满天下。在早期反秦的豪杰义士当中,张良早早地拉起了一支队伍,在留县遇见了刘邦,他把队伍交了出来,跟随刘邦。在刘邦经营中原、破武关、先于项羽进入关中的军事行动中,其谋略都是出自张良。刘邦对于张良的计策是言必听、计比从。鸿门宴前,张良得到了项羽要杀掉刘邦的消息,是张良说动了项伯,让项伯力劝侄子项羽不要杀刘邦,这等于是救了刘邦的命。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在评价汉初三杰时,也是把张良放在第一位;在封赏时,刘邦也没有像对待其他功臣一样,而是让张良自选三万户,这要比萧何、曹参、樊哙三个人的总和还要多。可见张良在汉营中的地位。这种情况,刘邦阵营中的人都知道。

派张良给韩信授予爵位,会让韩信觉得刘邦对他足够重视,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张良的到来,会让韩信觉得如刘邦亲临。

这个人必须忠心,不能被韩信所用。

当然,刘邦考虑的是,除了韩信能够觉得这个人够分量,刘邦还必须要对这个人放心,否则,像这种智谋之士,一旦和韩信这样的军事干将结合,那样刘邦又多了一个难以对付的强敌。张良是这样的忠心之人吗?

张良的父亲祖父两代做过五代韩王的相国,刺杀秦始皇,也是因为秦国灭亡了韩国,秦始皇并没有杀过张良的家人。等到刘邦和张良都归到了项梁拥立的楚怀王名下,张良劝说项梁立了韩国的后裔韩成为韩王,自己做了韩国司徒,他对韩国的忠诚由此可见。打下韩地以后,张良一直跟随刘邦入关,先于项羽进入咸阳。刘邦做了汉王,张良把赏赐给他的财物全部转赠给了项伯。项伯也终于说服了侄子项羽,把汉中地区赏赐给了刘邦。在送刘邦到汉中就国的时候,张良劝说刘邦,烧掉通往蜀地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东归。然后和项羽说,刘邦从此不会再回来了。依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作为韩国的司徒还是作为汉营的谋士,张良始终都忠于刘邦,从无二心。当韩王成在汉元年(前206)被项羽杀了以后,张良从此跟定刘邦,再没有离开。张良这个人,一生虽然没有举旗自立,但是他要选择跟随谁,却必定是自主思考的结果,绝不是他人能够拉拢的。刘邦知道这一点,所以会放心的让张良前去。不管是不是韩信觉得不能对不起刘邦而没有选择在齐国自立,即便想,韩信也不能说服张良留下,因为韩信也知道张良。张良这时候被刘邦封的是成信侯,成事守信,这就是张良。

张良独特敏锐的眼光,也是刘邦所看重的。

刘邦派张良给韩信授予王位还有一个用意,看看韩信会是一个什么动向。当然,这种事只能意会,去了不能问,假如没有事情,回来不能说。张良是智谋之士,他知道自己到齐国该说什么、该干什么,不用刘邦多作交代。

张良到齐地册封韩信为王,史籍中没有详细地记录,其原因在于韩信没有想过鼎足自立,三分天下,事情也就被一笔带过。但作为刘邦来说,韩信自要王位他开始非常生气,甚至想去攻打他,后来又郑重其事地派张良前去册封,可见此事还是费过一番思量的。正如前面说到的,封张耳、英布等人为王,此后封彭越为王,派出的使者都没有留下名字,原因在于无论是使命还是使者,都不如这次使齐重要。

刘邦派张良出使齐国册封韩信为王,看似平常一件事情,背后却隐含着刘邦深刻的用意。

标签: 刘邦韩信汉朝

更多文章

  • 萧何为何会赏识推荐韩信?刘邦为何会重用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刘邦,张良.萧何

    人生很多时候与其说是你英明选择,倒不如说是你被逼无奈。当一个人感觉不舒服、难过或者不安到时候,他就会做出改变。有的人默默承受,逐渐的成为懦弱者。有的人会愤然离开,寻找适合他生存发展的环境。而有一些人则会崛起,历史上这些人几乎都非常有名。 比如韩信忍住胯下之辱,忍住好友刻薄寡恩,终于等到了自己才华施展

  • 郦食的死与韩信有关吗?郦食其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郦食其,韩信,刘邦

    郦食其原来是魏国人,后来魏国为秦国消灭,就隐居乡野。等到后来反秦义军纷纷起兵的时候,郦食其才投靠了刘邦,为刘邦之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人狂发大气,颇有一种豪气,所以很对刘邦的脾气,深受刘邦的喜爱,但是在劝降齐国的时候,因为韩信的嫉妒贸然动兵,郦食其被齐王烹杀。郦食其是战国至秦朝时期人,他原是

  • 章邯的军事才能如何?面对韩信时又为何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章邯,项羽,赵高,韩信

    章邯是古代有名的名将,在秦末时期,绽放了非常耀眼的光彩,他带着一群刑徒,连战告捷,先后打败多方起义军,甚至连项梁都死在了他手中,后来在巨鹿之战的时候,因为项羽太过勇猛,朝廷里的赵高又想要杀他,所以才投靠了项羽,最后战死在了沙场之上,可以说他的军事才能绝对是突出的,就算不如韩信,也不会相差太多。纵观章

  • 韩信和钟离昧为何最后分道扬镳?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钟离昧

    钟离昧简介历史资料对钟离昧简介少之又少,只知钟离昧是秦朝末期楚汉之际人士。早年间,钟离昧投靠在楚霸王项羽门下。钟离昧凭借自己精湛的武艺得到了项羽赏识,并成为项羽得力助手之一。早年间,钟离昧和韩信是很好地朋友,他将韩信推荐给项羽,但是项羽没有任用韩信。钟离昧剧照公元前203年,楚军和汉军在荥阳一带交战

  • 韩信始为布衣时 韩信胯下之辱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

    韩信始为布衣时韩信始为布衣时是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传》中的《淮阴侯列传》中的一句话,说的是韩信从前是平民百姓时的意思。在这句话的段落中,介绍了韩信出人头地之前的生活场景。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记载下的韩信落魄时的生平。韩信剧照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韩信原本是淮阴地区的人。他在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庭贫困。但是

  • “好好先生”萧何为何要帮助刘邦诱杀韩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萧何

    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未必都是好人,他们所信奉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左右逢源”,为了保住自己,偏向哪一方都可以。因此,所谓“好好先生”,中庸信徒,其本质大都是趋炎附势。他们没有主见,也没有善恶,有的只是永远跟着最有实力的主子走的“信念”。西汉首任丞相萧何就是“好好先生”的祖师级人物。这个想做好

  • 韩信活埋母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

    韩信活埋母的故事是怎样的据说,韩信在出生之后,就跟自己的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生活上虽没有丝毫的来源,整日的乞讨和摘野果维持生命,艰辛的生活,但他们也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韩信母亲之墓不知道咋的,韩信出生以来,就头脑敏锐,身体灵活,自己就悟出了一身的好武艺。一日,年轻的韩信在九里山旁嬉戏,看到了一个白发

  • 揭秘萧何杀韩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萧何,韩信

    萧何杀韩信的原因是什么韩信在死前,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根据他这种话,我们就会有几个问题?韩信的崛起跟萧何有何关系,以及韩信的死跟萧何又有何关系,甚至是萧何为什么要杀韩信呢?《楚汉传奇》中的萧何韩信本是汉营帐下的小将,不受刘邦的重用,但是自从有了月下追韩信之后,就受到了刘邦的重用,

  • 吕雉为什么要杀韩信 韩信的墓地是在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雉杀韩信, 韩信的墓

    韩信列传司马迁对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纳入自己的《史记》,其中就有淮阴侯列传,简述了韩信从幼年到出名,甚至是晚年的遭遇全都归纳进去,并配上自己对韩信的评价。韩信是淮阴人,当时的老百姓都吃不起饭,物质的缺乏,品性也不怎么样,就无法被推荐去当官,又不能做点小生意养活自己。经常寄居到别人篱下吃点饭,

  • 刘邦能成功杀掉韩信 萧何在里面起了多大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刘邦

    我国历史上的韩信,是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萧何十分赏识韩信的才华,称韩信为"国士无双",刘邦的评价是:"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本不想跟随刘邦,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接受刘邦拜相之后,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