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史上第一神童,7岁为孔子师,被士兵用茅草割死

中国史上第一神童,7岁为孔子师,被士兵用茅草割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540 更新时间:2024/1/28 3:09:41

项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陌生的名字,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历史还有这一号人物,项橐是中国古代十大神童之一,项橐考孔子的趣事也是非常出名,七岁时孔子就拜项橐为师,可见项橐有多厉害了吧,连大圣人都要虚心求教,但由于聪明才智也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杀身之祸,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项橐的故事吧。

项橐是谁?

项橐(xiàng tuó),春秋时期莒国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据考,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战国策》。

项橐考孔子的故事:

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驾着车绕道走了。

项橐长大后成了什么人?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项橐可以说是一个不幸的小孩,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太过于锋芒了,而招来杀身之祸,各路诸葛都想要邀请项橐来帮助自己建立霸业,但是项橐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坚持不为他们出谋划策而被杀害,项橐还没体验完童年的乐趣就成为政治牺牲品,连一个长大的机会都没有,实在可惜,不然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项橐是怎么死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争霸到处都在杀戮,项橐考孔子的故事传遍了各地,各路诸侯和周天子怕项橐长大后为他国所用,都纷纷派兵打探项橐的住处想要为自己所用。为躲避战乱,项橐父母一边在山上住着,一边乘战乱空隙到田里播种锄草。后来就见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听他们的儿子,只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项母担心儿子口直心快,说不定会惹出什么事端来,就让项父把项橐藏在东边山上的石洞里,用石头把洞垒紧,早晚送饭来吃。哪知此事正被吴国、齐国武士暗中盯梢探知。两国武士同时围住洞口,各劝项橐投奔自己国中,被项橐严辞拒绝:“回去告诉你们的国君,项橐是纪国人,根在纪国,纪国虽亡但土犹在,无土之根则朽,项橐岂能离土!”

两国武士劝说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洞中劫持项橐,便在洞口内外杀将起来,最后吴国武士杀退了齐国武士,把项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却见被杀退的齐国武士带着兵将在山下摆开阵势。吴国武士见硬闯不行,遂在山中隐藏,准备乘夜色走脱,这样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吴国人自带的干粮早已吃完,就派人寻找充饥之物。

兵将围了山,项母几次都无法将饭菜送去。因而茶饭不进、泪湿衣襟,项父一旁不住地相劝:“咱吃点饭,顾顾自己,他们不会把橐儿怎么样的。”项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俺不担心他们能把橐儿怎么样,你忘了咱橐儿在竹河崖下生时,脐带铁石不入,用茅草叶子划断的?可这五天饿也饿死橐儿了!”夫妻俩的话正好被吴国人听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项橐按倒在地,丧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项橐的头颅。就这样,聪颖正直的项橐,为了自己的名节,誓与国家同在,在诸侯争霸战中遇害,年仅十二岁。

标签: 春秋战国孔子

更多文章

  • 揭秘,孔子李白都是武林高手,后世文人却弱不禁风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孔子,李白

    曾经有部港剧,把诗人李白演绎成一位武林高手,遭到一些人的批评,“李白这么有名的诗人,居然变成了绝世高手,整个故事变成了武侠剧”。虽然影视剧有戏说的成分,但是把李白演绎成武林高手,其实没有太多错误。李白有侠义之风,师从剑圣裴旻,曾经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样的千古绝句,

  • 【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据此,很多人就认为孔子是私生子,证据便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是“野合”而生。其实,这是因为很多人不懂什么叫 “野合”?按照周代礼法规定,男子超过一定年龄与没达到一定年龄的女子结婚,叫作“野合”。野有不拘的意思,《论语》中就有证据,孔子说:

  • 朱元璋为什么对孔子不屑一顾,还打压孔子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朱元璋

    明太祖为什么对百姓拥戴的孔子不屑一顾呢?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他觉得孔子的理念和自己的统治是不一致的。这个原因是真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明太祖为了打压孔子都做了一些什么事吧。在明王朝建立的初期,明太祖登上皇位,开创了治理明朝的篇章,在建国后的某一天,他和自己的宠臣刘伯温忽然间就聊到了孔子所著的

  • 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为何能被誉为“西道孔子、文化宗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扬雄,西汉,汉赋四大家之一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的发现真理。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先人通过历史记载向后人传承了宝贵的社会科学知识。后人在阅读只写历史文献的同时,可以深刻的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让你引以为鉴。今天给大家带来了

  • 培育弟子约6000人,堪称日本“孔子”,把中国视为敌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日本

    日本人一向把中华文明当作自己的源头,还曾经将“唐”视为圣人之国。在近代历史上,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日本更是向自己文明上的祖国中国挥起屠刀,对中国文化大加攻击,这一思想究竟是怎样逆转过来的?事实上,这一思想的根源来自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学者,他的名字叫做山崎暗斋。山崎遵奉朱熹的学说,为人极其严肃,严肃到什

  • 鲁定公很重用孔子, 为什么他还要周游列国 ?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鲁定公,春秋

    鲁定公继位时,赵简子问史墨,季氏会不会亡?史墨说:“不会”。因为季氏为鲁国立过大功,世代都有功业。鲁文公去世后,鲁国杀嫡立庶,鲁国国君丧失权力。权力都在季氏手中,已有四代了。鲁国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君,这样的国君能掌管国家吗?做国君的要遵守礼器和封号,不能给别人的。鲁定公第五年,季平子去世。阳虎因个人

  • 鲁定公为什么把孔子提升为鲁国的“司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鲁定公,春秋

    鲁定公为何把孔子提升为鲁国的“司空”鲁定公即位后,鲁国“民不知君”的状况有了改变。意欲图治的鲁君以孔子在列国的声望日渐提高,多次召见孔子,询问治国之道。比如,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看出定公有正君位的愿望,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这样的事吗?”

  • 孔子授课一生,都教哪些课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

    【按语:在孔子的一生中,一个重要的事业就是收徒授课。也因此,孔子被视为“万世师表”。我们都知道孔子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究竟指什么,又如何具体操作?】孔子的课程:六艺阳虎为政这些年,孔子没什么官职和社会活动,一直在专职授课。40 到50 岁这段时间,是孔子思想的成熟时期,也是他

  • 管仲为何称为“圣人之师”?孔子认可管仲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孔子

    管仲为何称为“圣人之师”?孔子认可管仲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五霸之首,齐国国力也一度达到鼎盛。管仲开辟了法家的先驱,更是被誉为“圣人之师”。不过这个“圣人”恐怕和儒家倡导的圣人含义是格格不入的,孔子就曾评

  • 孔子一句“脏话”流传了两千五百年,你知道是哪句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春秋战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孔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孔子是后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古代的时候,孔子被奉为圣人。时至今日孔子依然是圣人,在孔子的著作中,他的话语是非常有道理的,否则孔子也不会被后人称为圣人。时至如今,后人们仍然学习孔子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