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的屯田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曹操的屯田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970 更新时间:2023/12/6 3:58:09

汉魏期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的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但是曹操硬是倔强其间,十数年之内,东擒吕布,西逐袁术,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基本统一了动乱的北中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奉天子讨不臣的旗号,曹操的知人差任,用兵如神等等。其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他早年在兖州就推行的屯田政策。

汉末天下大乱以来,粮食是头等大事。军阀混战,没粮食就纵兵抢夺,吃饱了就随手丢弃。因为没吃的许多团伙随聚随散,自生自灭。袁绍在河北,部队吃桑椹,袁术在淮南,部队吃蚌蛤、海螺等贝类。许多地方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听取了部下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首先在许昌一带推行屯田政策,当年就收谷百万斛。于是命令全国州郡设置田官,任务就是种田,解决征伐四方但缺粮草这一后顾之忧。

1、缘起

屯田制的推广,最大的功臣首推枣祗。这个人是曹操早年起兵时的战友,打董卓时就在一起。曹操在兖州时,枣祗担任东阿城的县长。在任期间,修缮城防,加强武备。在境内鼓励百姓种田养桑,积谷屯粮。初平二年,曹操征讨徐州,吕布陈宫等人趁此机会袭击兖州,各郡县纷纷叛离,只余下东阿等三座城坚守待援。东阿城在枣祗的指挥下,挡住了吕布等人的进攻,和另外两城一起,成为曹操回师兖州后的反攻基地。枣祗为最后曹操击败吕布,夺回兖州,立下大功。

枣祗在跟随曹操剿灭黄巾军过程中,对黄巾军在战时的亦战亦耕那种“兵农合一”的方法很有感触。黄巾军很多时候是拉家带口地造反,战时为兵,休时为农。枣祗本来就注意农桑,积累了很多农业方面的知识,就用心对黄巾军的做法进行研究,为后来他提出屯田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在许昌,原先推行的生产方式是“牛输谷法”。即官府把耕牛租给农民使用,农民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赋役。这种方法是单干,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是很好。

枣祗看出了这一问题,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屯田的建议。他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如果遇到水灾旱灾,基本没有收成。实行屯田,重点是能够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会迅速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曹操同意了枣祗的意见,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2、卓越的成就

枣祗把因战乱荒芜的农田全部收为国有,广泛招募大批流亡农民,按军队的编制进行整编。由政府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让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漂泊四方的民众纷纷回归土地,参加到屯田的大军中来。屯田的第一年,如上文所述,就收成百万斛。立马改善了曹操军队的军粮紧张状态,曹操的兖州成为兵强马壮,丰衣足食的强大割据力量。

因此,曹操下令道:“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是兵强粮足。过去秦人重视农业统一了全国,汉武帝用屯田平定了西域,这都是古人传下来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办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屯田制。后来进一步听从枣祗的建议,在军队中也推行屯田。这样,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荒芜的农田重新开垦起来。从而有效地恢复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力,彻底解决了困扰曹操多年的粮草问题。几年下来,政府积存了大量的粮食,仓库都装满了,为曹操平定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北方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可惜枣祗死的早,没看到屯田的成效。曹操后来追思他的功劳,说:“安能再有忧国忘家如枣祗这样的人吗?对枣祗的封赏不够,是我的过错。”命令封爵位于他的儿子,以表扬他的不巧功业。

枣祗留下的未竞事业,由另一个叫任峻的人完成。

3、继任者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早年就鼓动中牟县长起兵讨伐乱国的董卓,并在曹操军队过境时,率领部下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这是典型的雪中送炭嘛。曹操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任峻,对他信任有加。枣祗开始屯田,曹操任命这个妹夫为典农中郎将,枣祗死后,任峻成为屯田工作的一把手。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时,任峻负责粮草的供应。他将运粮部队按一千辆车作为一个单位,十条粮道并进,并布重阵来保卫粮食,有效地抵挡了袁军的袭击,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给。为最后曹操击败袁绍立下汗马功劳。

屯田开始,枣祗、任峻招募了大批农民在许昌周围耕种。任峻为人宽厚大度,工作思路清晰,执行能力很强。平常抚恤孤寡,周济贫民,讲信用,守大义,在军民中威望很高。在他的带领下,屯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安初年实行屯田制,到建安三年,郡国粮草充足,百姓安业。后人评介说,屯田工作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国家富饶,由枣祢开始,由任峻完成。

任峻死在建安九年,曹操为他哭了好几次。曹魏最后虽然被司马氏替代,但司马家平定蜀汉、东吴,一统天下,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屯田制度实行后,中原地方人口繁衍,经济发达,国家富强。

对蜀、吴两个敌对国完全占据了上风,有很大的优势。用现代的话来说,战争打的就是经济战。三国归晋,屯田是一大功劳。

4、影响

枣祗、任峻对当时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改变整个时代里程碑似的人物。其远见卓识开创的屯田制度影响很大,不仅在当时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汉魏之后,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在仿效屯田制。

三国末年,曹魏雍州刺史邓艾在淮北、淮南大规模推行屯田,每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既屯田又戍边。到后来从京城洛阳到淮南寿春,一路鸡犬相闻,一派繁荣富庶,是屯田制最成功的例子。为后来消灭蜀吴两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清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军队留在当地屯田的作法,就是这种余风。屯田制度,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人对枣祢、任峻等人的功绩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写下二十四史演义的大才子蔡东藩说:“枣祢、任峻同心协力推行屯田,只几年功夫,粮食满仓。又在郡、县设置田官,使得国家富饶,人民安乐。曹操借此用兵四方,战争中不用费力运输粮食,才扫平群雄,兼并天下。曹魏的功臣,枣祗、任峻应当位列首位!比起荀彧、荀攸郭嘉这三个曹魏最了不起的谋士,他们俩的贡献和地位也不算低。”

标签:

更多文章

  • 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曹操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 苏轼葬在郏县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苏轼

    中国人一般讲究落叶归根,死后归葬故乡,但苏轼、苏辙却选择离故乡眉山千里之外的河南郏县,这让人颇为费解,历史上对苏轼归葬郏县解读也颇多,主流说法认为,苏轼也通晓风水,是喜爱上了郏县的风水才遗嘱葬在这里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在此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经过汝州,与弟苏

  • 曹操有哪些民族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匈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乌桓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

  • 曹操在军中如何治理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71]《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

  • 曹操割发代首是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如有违反则要杀头。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

  • 曹操是怎么统一北方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

  • 曹操是怎么唯才是举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 曹操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藏书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 曹操壮士暮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58]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

  • 曹操的势力是如何短时间崛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

    用卑劣手段抄刘备后路夺得徐州的吕布,是一个无行小人。他反复无常,为天下所忌。吕布占了徐州,袁术向他靠近,愿为儿子娶他的女儿。袁术在淮南称帝,派韩胤为使者通告吕布,并迎亲,吕布表示同意。这时,吕布所属沛相陈珪,早就倾心曹操,他要阻挠吕布与袁术结盟,于是劝吕布协同曹操,共图大计。曹操派人送来诏书,他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