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夏姬春秋第一妖姬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她做了什么

夏姬春秋第一妖姬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她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959 更新时间:2023/12/24 14:30:00

中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夏姬乃是春秋时期的郑国郑穆公的女儿,被公认为春秋四大美女之一,那么出身如此高贵的女子,为何会被称为春秋第一妖姬呢?原来,夏姬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先后三次成为后、七次嫁人,有九个男人先后因她二次,更是牵引出了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出身高贵,远嫁株邑

夏姬出生于楚成王三十一年(约公元前640年),其父乃是郑国国君郑穆公,母亲则是少妃姚子。根据传说,夏姬生的蛾眉凤眼、杏眼桃腮,美丽的近乎于妖,一直到五十岁仍然像少女一样。

按照记载,夏姬在尚未出嫁之时,便与自己的庶兄公子蛮私通,结果不到三年,公子蛮便去世了。

后来,夏姬被远嫁给了陈国大夫夏御叔为妻,夏姬之名也是因此而来。结果,夏姬嫁给夏御叔还不到九个月,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夏徵舒。虽然当时夏御叔也怀疑自己是喜当爹了,但鉴于夏姬的美貌,便也没有过于追究。

然而十二年后,正值壮年的夏御叔却突然因病而亡,当时便有人传说他是死于夏姬的“采补之术”。夏御叔去世之后,夏姬便成为了一名寡妇,独守空闺,隐居于封地株邑。

春闺寂寞,通奸君臣

按照《左传》记载,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5年),独守春闺的夏姬寂寞难耐,而经常出株邑的孔宁与仪行父也都被夏姬的美貌所迷惑,不久便成为了夏姬的入幕之宾。

不久后,孔宁竟然因仪行父与夏姬过于密切而吃醋,于是便心生一计,在陈灵公的面前盛赞夏姬的美艳,并其暗示夏姬房中术天下无双。陈灵公本就耽于酒色,听了孔宁的话哪里还忍得住,第二天便在孔宁的陪伴下微服出游株邑,来到了夏家。

而早已得知消息的夏姬更是打扮的花枝招展,陈灵公见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夜两人便成就了好事,而夏姬的房中术也的确厉害,将陈灵公伺候的那叫一个舒坦。

又过了几天,陈灵公竟然叫来孔宁和仪行父一起前往株邑,君臣一起上演了一出“无遮大会”。

儿子不满,杀死灵公

随着夏姬儿子夏徵舒逐渐长大,他对于母亲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待碍于对方是国君,颇有些无可奈何,只好在灵公等人到来之后自己躲出去,眼不见心不烦。

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夏徵舒已经十八岁,陈灵公为了取悦夏姬,于是让夏徵舒继承了其父的司马 官职,执掌兵权。夏徵舒因感激嗣爵之恩,在家中设宴款待陈灵公。夏姬因儿子在座,没有出陪,酒酣之后,君臣又互相调侃嘲谑,毫无人形。

然而,夏徵舒对于陈灵公君臣与母亲的来往越来越不满,一次趁陈灵公等人到来,暗中将夏姬锁在内室,又吩咐随行军士将府邸团团围住,禁止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离开。夏徵舒随后带着家丁数人,追杀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三人,结果孔宁、仪行父二人逃到楚国,陈灵公则被射杀,夏徵舒则谎称“陈灵公酒后急病归天”,另和大臣们立太子午为新君,是为陈成公。

楚庄王十六年(598年),楚庄王听了逃亡至此的孔宁与仪行父一面之词,于同年九月决议讨伐夏徵舒,由于陈成公人在晋国,陈国大臣迫于楚国兵强马壮,只好将责任全部推到夏徵舒身上,打开城门让楚军进城,大夫辕颇则带领楚军抓住夏徵舒施以“车裂”之刑,并将夏姬送到了楚庄王跟前,请他处置。

再嫁丧夫,终归巫臣

楚庄王看着面前的夏姬,惊于对方的美貌,竟然有了心动的感觉,打算纳夏姬为妃。而巫臣却劝谏楚庄王,说夏姬是个不祥之人,身边的男人都会莫名死亡,陈国也因她而灭,天下美女众多,何必要留个不详女人在身边。

不过,楚庄王即使放弃了纳夏姬为妃的想法,也下不去手将其处死,于是便将其赐给了丧偶的楚国贵族连尹襄老。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还没享几天艳福的连尹襄老就战死沙场,而他的儿子黑要,还没等父亲尸体凉透,便堂而皇之的将庶母夏姬纳了过来。

然而,谁知道楚国大夫屈巫竟然久慕夏姬美艳,要将其娶为妻(我严重怀疑他劝楚庄王的目的)。于是,夏姬便按照巫臣的计划,假托迎丧之名向楚王请求回到娘家郑国,借助郑、晋的良好关系,寻回亡夫襄老的遗体。而屈巫则借出使齐国的机会,取道郑国,把原本要带给齐国的国礼,作了聘礼,带上夏姬私奔到了晋国。两人竟然就这样,在驿站馆舍中成就了好事。

不久,屈巫便向楚王辞官,然后带着夏姬投奔晋国去也,晋国国君对于巫臣的到来大喜过望,封其为邢大夫。但留在楚国的屈巫和黑要族人却惨遭灭顶之灾,楚庄王派公子婴率兵抄没了屈巫家族。

《列女传》有载,“夏姬好美,灭国破陈,走二大夫,杀子之身,殆误楚庄,败乱巫臣,子反悔惧,申公族分”。夏姬的所作所为,即使在风气较为开放的春秋时期,这种所作所为也足以令人咋舌了。而因为夏姬美貌如妖,于是便有了春秋第一妖姬的称号。

标签: 夏姬春秋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街亭丢失的第一时间,诸葛亮为何急忙下令蜀军全线撤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仅六年时间里诸葛亮共主持五次北伐。从表面上看,第三次北伐是最成功的。毕竟蜀军已经攻占了阴平郡和武都郡。然而,最令人感到惋惜和遗憾的,却是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如果街亭不丢失,诸葛亮就能指挥蜀军,歼灭困守天水的郭淮部以及马遵部。到时几路蜀军顺利会师,诸葛亮便能很轻松的拿下陇右

  • 关羽如何在襄樊之战中重创曹魏,威震华夏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

    对襄樊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

  • 太监娶妻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们会对妻子做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太监,古代,历史解密

    从历史看来,古时候能登上权利顶峰的貌似也只有皇帝,仅仅只有皇帝一个人而已,所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反映的就是人们对于权力的野望,而一国之主往往比一家之主要更为劳心劳力,因为管理的群体不同,基数也不同。不过皇帝虽然累但是作为天下第一人所享有的特权是无法比拟的,不但见面要跪安,而且妻妾除了数量就

  • 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预言的鼻祖?他曾说过什么话?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诸葛亮,三国,野史秘闻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神龙不见首尾的人物,他精通兵法,智谋超群,忠诚正直,担当果断,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变成为能掐会算、善于占卜、呼风唤雨的全能型人物,被视为智慧的化身,被奉为预言的鼻祖,深受世人佩服和景仰。据民间传说,著名预言书《马前课》就是诸葛亮的杰作。而在《马前课》中,

  • 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简介: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中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是怎么样的?告老还乡制度详解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电视剧里我们都常常能见到有官员跟皇帝说自己要告老还乡,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是怎么样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介绍一下。“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

  • 北京保卫战:于谦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谦,北京保卫战,战史风云

    于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明初, 元顺帝妥欢帖木尔被逐出中原, 逃到蒙古草原, 蒙古族亦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元朝残余势力仍继续打着元朝的旗号与明朝对抗, 成为有明一代北部的严重边患。从朱元璋到朱棣, 不断派大军征战, 特别是明成祖朱棣, 曾先后5次“亲征”,

  • 秦国如何完成灭六国的传奇的?连出六位明君历史少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春秋,秦穆公,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秦国摒弃了传统的父传子继承方式,而是用兄终弟及的方式传位,从而产生了六个兄弟君王,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而秦穆公也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登上王位,成就了秦国的春秋霸业。要说起这些事情,我们还得从春秋之初,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说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秦襄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第一位正

  • 揭秘:“禽兽王朝”的开国君主高洋有多荒淫残暴?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高洋,南北朝,野史秘闻

    高洋,字子进,鲜卑名叫侯尼干,南北朝时期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高洋的父亲高欢和兄长高澄都是东魏王朝的权臣,基本完全掌握了东魏王朝的朝政大权。高洋在他们二人的基础上成功地以禅让的形式(实则是以逼迫的方式)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王朝。长期以来,高洋都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的反面教材,他种种荒淫残暴的做法造成了极其

  • 刘备晚年为什么要选择称帝 刘备此举是阴谋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刘备称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晚年为何要称帝,是仁义还是阴谋?刘备晚年为何称帝?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相当简单,其实它也并没有那么简单,其实内部是存在许多更加深层次的原因的。首先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人,其实都有称帝的愿望,都想称帝,但是这仨人都没有,或者说不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