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谢安:我也没啥名气,只是有个迷弟叫李白

谢安:我也没啥名气,只是有个迷弟叫李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76 更新时间:2023/12/13 0:40:46

本 文 约 3234字

阅 读 需 要

10min

世人皆知李白狂傲,他的粉丝古往今来不胜枚举。然而,这颗历史上闪耀的巨星也有偶像,那就是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年少便以清谈出名,才华横溢,风雅温和。如果说嵇康是魏晋风骨的集大成者,那么谢安便是魏晋风流的最佳诠释。

小隐慕安石

谢安年少便惊才艳绝,颇受当时名士的推崇与赏识。

四岁时,晋朝权臣桓彝曾夸赞过谢安:“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东海何许人也?就是被誉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的王承,可见桓彝对谢安着实青睐有加。

弱冠时,谢安拜访王蒙,与王蒙清谈,其应对自如,谈笑风生的态度令王蒙之子震惊,问其父:“刚刚的客人是怎样的大人物?”王蒙感慨道:“他勤勉不倦,日后必将华彩逼人。”

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看重他,东晋朝廷多次征召谢安入仕,但彼时的谢安还是那个逍遥恣意的陌上少年,家族有父兄顶着,他自是托病推辞。

世人对谢安的印象,大抵从他隐居东山说起。那个风流天成的少年于会稽隐居,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名僧游戏人间,或游弋山水,或吟咏属文。

举世皆知的《兰亭集序》便是他们于兰亭曲水流觞,谈笑赋诗时留下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自是字字珠玑,而谢安的兰亭诗也颇有淡然出尘的潇洒意味。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谢安《兰亭诗 其二》

《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风起浪涌之际,孙绰和王羲之等人都神色惶恐,焦急欲归。然而谢安不仅不惧风浪,沉着冷静,反而兴致正好,仰天长啸。船公见谢安容色安定,神情喜悦,仍然不停地向前。可波涛越发汹涌,众人更喧闹不止。于是谢安缓缓地说:“这样的话,还是回去吧。”众人才平息躁动。此中不难看出他镇定自若,安稳人心的能力。

李白为其气度倾倒,曾为其赋诗: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谢安闲居东山,而父兄们皆身居高位,无暇照看子女,是以谢氏子弟多交予谢安教导。

《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 答曰:‘我常自教儿。”正是在谢安的言传身教之下,谢氏子弟们也多风流蕴藉。

谢安的个性洒脱不羁,纵情山水逍遥自在,与李白游山玩水的雅趣不谋而合,是以,李白有诗赞曰:

尝闻谢安石,携妓东山门。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暂因苍生起

晋简文帝司马昱在谢安多次拒绝征召时有言:“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的确如此,在谢安的心中虽不愿为案牍所累,但却始终有一份责任。

是以谢安的夫人刘氏在询问丈夫为何不做官时,谢安理智冷静地说:在所难免。他虽隐居东山,但对朝廷的局势洞若观火。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便是源自谢安。在兄长谢万败军遭罢时,在东晋王朝内忧外患时,那个曾经寄情山水,闲云野鹤的谢安终于出山。李白对此大加赞赏: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

只傲然两字便将谢安的仪态写尽。

傅抱石 东山携妓图

升平四年,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司马,谢安接受了。彼时的谢安声名远扬,是以消息一出朝野轰动。

有人欣喜,自然也有人忌惮。中丞高崧挖苦说:“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隐居东山不出,人们时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而谢安自然是沉稳过人,泰然自若。

桓温虽赏识谢安,但却一直野心勃勃,意图篡位。而颇负盛名的谢安与王家王坦之无疑是一大阻碍。是以他于新亭埋伏好士兵,设下菜肴,打算趁此机会杀掉谢安和王坦之。

王坦之得知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恐惧地问谢安:“应该如何应对?”谢安神情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国运的存亡,就取决于我们此行了。”于是慷慨前往。

其实,生死攸关之际的惶恐是人之常情,所以淡然处之的谢安便越显得镇定自若,英勇过人。他模仿洛阳书生的声调,朗诵“浩浩洪流”,风采依旧。

从容就座后对桓温说:“我听闻诸侯有道设守四方,明公何必于幕后设下埋伏。”

桓温敬畏他旷达深远的气度,解散了伏兵。一场危机不动声色地被解除,本与谢安齐名的王坦之经此一事,高下立见。

此后,谢安与王坦之更尽心王室,鞠躬尽瘁,终于耗死了桓温,晋朝的王室也得以安稳。

明 沈周 东山携妓图

桓温死后,谢安实际上总揽朝政。为稳定政权,谢安大胆任用桓温的弟弟桓冲。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正因谢安的举措,达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效果。

谢安心存仁义,广行德政,百官也专心国事,齐心协力,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文雅更于王导之上。

之前的政绩只是铺垫,真正让谢安名动天下的是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兵南下,东晋接连败退。谢安临危受命,全权指挥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谢家子侄的性命和家族的荣辱,更关系到东晋的存亡。

苻坚号称的百万之众,以席卷天下之势奔向东晋。如此气势,令苻坚坚信,投鞭即可断流,大业如何不成?而东晋的名士们却惶恐不安,让谢玄问计。

《谢安传》这样记载:

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相较于群臣的慌乱,谢安显得颇为放松。面对群臣的不断询问,甚至长车出游。但是游罢归来却不含糊,当夜便调兵遣将。

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明 仇英 桃园仙境图

如此连战连捷,少不了谢安知人善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功劳。对此,李白佩服之至: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当捷报送达时,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完捷报,便放置一旁,不动声色。直到下完,客人急于问此事,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将之录入《雅量》篇,魏晋时的雅量实际是一种淡然从容,喜怒但不形于色。而谢安作为这一时期的核心政治人物,必须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气度和泰然自若的神态。等到客人告辞之后,才喜不自胜,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谢安将感情收放自如,史书形容他“矫情镇物”也不为过。

谢安的出山既是为了家族荣耀,更是为了救济天下。李白在《江夏送倩公归汉东》一诗的序中说: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徵,为苍生而一起。

通过此役,谢家的声望一时到达顶峰。

功成复潇洒

谢安执政,采取无为而治,他本人也不贪慕权力。在遭到司马道子的有意削权之后,谢安不与争斗,自请出镇扬州。

晚年的谢安,东山之志不歇。既已救天下于水火,不如归去?于是谢安制船,想顺江而下回乡归隐。只可惜中途染病,回卧东山不成便逝去了。

明 周臣 松山行旅图

对于谢安的功成身退,李白也一再赋诗。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李白有一个简短的序言:

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余将营园其上,故作是诗也。

有大智慧的人,方可于尘世间进退自如,退可东山一隐三十春,进能当权傲然将相身。他是济世贤臣,也是风流隐士;他是闲散文人,更是军事大师;他于家族兴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于国家动荡之时充当中流砥柱。

工书法,善清谈,懂教育,明音律。他名动天下,才艳古今,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偶像。他是世间少有的潇洒谢安。

来源:公众号“菊斋”(微信ID:juzhai02)。

标签: 谢安李白

更多文章

  • 屡败屡战的刘备:其人格魅力无人可敌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

    最近论坛流行批判之风盛行。关羽,赵云,诸葛亮,刘备等被骂的一无是处。尤其刘备为甚。于是想为他们写点东西先从刘备开始吧。仁民爱物之德行,正是刘备藉以白手起家,由平民一人发展至聚众集团式的称王称帝。一、英雄乐业孤军奋斗终必难成大事,唯有集合多人的力量,众志始得成城。刘备对朋友有信,对属下有义,贫贱时坚持

  • 大唐最郁闷的人:因为一首“淫诗”,至今被当成情圣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牧,十年一觉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写出这首诗的人,一定是情场的高手,风月场的老手。千百年来,这首诗也被当作“淫言媟语”的典型,时常遭到批判。而喜欢这首诗的人,从来都不好意思公开表示喜欢。但实际上,诗人写出这首诗的时候,一生中最纵情放

  • 孟尝君和齐闵王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没能成为齐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但是,成为,父亲,君王,就是,国家,魏国,齐国

    齐闵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是继齐宣王之后的齐王,再之前就是齐威王。严格的算起来,齐闵王和齐国宰相孟尝君田文是一家人。孟尝君叫做田文,他的父亲叫做田婴,是齐国齐威王的小儿子。而齐闵王的名字叫做田地,他的父亲则是齐宣王。齐宣王和田婴是兄弟,只不过不是同一个母亲罢了。齐闵王和孟尝君田文算是亲堂兄弟。齐闵

  • 苏秦为何要针对秦国?他到底是哪个国家的间客?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一个,可是,为了,但是,就是,秦国,齐国,攻打

    苏秦是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也是鬼谷子的弟子,更是和秦相张仪有相同名声和地位的人。苏秦是东周人,也就是说他不属于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大国,他属于一个更大的国家。但是苏秦的家里十分贫困潦倒,他早年的时候就拜在了鬼谷子门下,学习了很多年,学成以后,在外面又游历了好些年,可是一直未有成就。回到家乡的苏秦受到

  • 抗元领袖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比较 为什么说张士诚是义军最富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有些,起义,时间,一点,贩卖,没有,一个

    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名字,在历史上还是比较有名的。两人同为元朝末年起义军领袖和地方割据势力之一,两人最后被朱元璋打败,此后退出历史舞台。与朱元璋相比,两人自然都是棋差一遭。不过许多人也好奇,同样输给了朱元璋的两人,他们之间又是否存在区别呢?如果区别挺大,那么两人谁更厉害一点呢?《明史》评张士诚:&ldq

  • 明中期将领杨洪简介 杨洪人物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正统,父亲,当时,指挥,敌军,一带,朝廷,因为

    杨洪是明朝名将,生于公元1381年,去世于公元11451年,为庐州合肥苗族人,字宗道,父亲杨璟是南军锦衣卫百户。杨洪初时就是承袭自己父亲锦衣卫百户之职而起势,后来渐渐升到边关大将的地步。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杨洪在应天府六合出生,祖辈上世代为锦衣卫百户。祖父杨政明初之时,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为南军

  • 苏秦为何要死间齐国?齐闵王是如何知道苏秦是死间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时候,攻打,秦国,齐国,为了,自己,一个,国家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中记载了苏秦的书信和谈话,从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和历史上所说的不太一样的苏秦。苏秦所处的时代正是燕昭王时期,当时的燕国一团乱,其国力大不如前,是战国七雄中的弱小之国。燕国遭遇了丧乱,国家百废待兴,燕昭王继位以后想要改变燕国的现状,提升燕国在七雄中的地位,在天下

  • 杀神白起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杀人狂魔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因为,生命,将军,一个,秦国,就是,他们,杀人

    秦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作战十分厉害的人物,他们都被列入了战国四将军中,他们分别是白起和王翦。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秦国将军,因其战功卓著,作战勇猛,善于打歼灭战,因此被赋予了“杀神”将军的称号。在当时那个年代,若是谁在战场上听到了敌军是白起为首,那必然是充满了压力的,因为白起是一个

  • 爱国诗人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跟随,后来,父亲,清军,去世,时候,活动,当时

    人物档案:姓名:夏完淳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朝出生地:松江府华亭县出生时间:公元1631年去世时间:公元1647年职业:诗人、词人、散文家主要成就:诗歌,词,散文代表作品:《细林夜哭》《别云间》《鱼服》《精卫》《狱中上母书》文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夏完淳是明朝末年一个非常具有代表

  • 秦相范雎是小人还是君子?他是如何来到秦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事情,齐国,现在,不是,魏国,自己,秦国,一个

    范雎是魏国人,这个魏国指的不是三国鼎立时期的曹操的那个魏国,也不是在三国时期之后的魏国,而是比这两个时期都早很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既然他是魏国人,他是怎么跑到秦国的?他为什么不呆在魏国反而来效忠秦国呢?随着《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剧中历史人物们精彩的游说之术和权谋之术,都深深的吸引着观众们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