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管宁

管宁--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

管宁的资料

本 名:管宁

别 称:龙尾

字 号:字幼安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北海朱虚

主要作品:《氏姓论》

主要成就:在辽东讲学,整治威仪、陈明礼让

特 征:长八尺,美须眉

典 故:割席断交

管宁的介绍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都到其他郡学习,并且都敬重亲善名士陈寔。

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辽东终老一样。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黄初四年(223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当时公孙康已死,因其儿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管宁在辽东,有三十多年,后来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僭号称王,被司马懿攻灭。辽东人死亡上万,如正如管宁所想。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曹叡又下诏给青州刺史说:“管宁坚守道德操守,潜隐海角,接连颁下诏书,违抗命令不来就职,逗留在他的居处,从事他认为高尚的事业。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而失却考父增益恭敬的义蕴,使朕虚心等待已有年余,这怎样说呢?他白白想要自安,朕一定要扩大他的志向,不想想古人也有幡然改变节操为民造福的人吗?日月流逝,时间将要过去,洁身自好,将干些什么呢?孔子说过:‘我不是这人的党徒又会是谁的呢!’朕命令青州的别驾从事、郡丞掾:奉诏按礼节遣送管宁来京都,供给他安车、随从、褥垫、路上厨司食物,上路之前先行奏闻。”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

从黄初(220年—226年)年间到青龙(233年—237年)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常常在八月赐予牛酒。曹叡又下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管宁究竟是守节自高呢,还是老病萎顿呢?”程喜上报说:“管宁有一个族人叫做管贡,现为州吏,与管宁是邻居,臣常常让他探听消息。管贡说:‘管宁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随季节不同或单或夹,出入于内室外庭,能凭借手杖走路,不须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总是自己强力支撑,改换衣服,着粗丝棉巾,穿着过去在辽东时所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礼。管宁幼时就失去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样貌,常常特意加设酒觞,泪流满面。另外他的住宅离水池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到水中洗手洗脚,步行在园圃中。’臣下揣测管宁前后推辞谦让的意思,只在于认为自己生长在隐居潜逸中,年纪老迈,智力衰退,所以安于休息,每次都谦逊退让。这是管宁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矫情以显示自己的高尚。”管宁自从避难辽东及后来回到中原后,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持续了五十多年没有席地而坐,因为屈膝而坐,膝盖顶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磨穿了。景初元年(237年),司徒陈矫逝世,司徒一职悬空半年。次年,曹叡问侍中卢毓谁可任司徒,卢毓举荐管宁,但曹叡不用。正始二年(241年)

,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有关“管宁”的历史故事

  • 三国管宁简介-三国管宁

    管宁简介:小编今天讲一位三国历史人物:三国管宁,历史上评为管宁,三国历史管宁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管宁,别名:幼安,国籍:曹魏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

  • 管宁割席这个成语给你什么启发(读了管宁割席你有什么启发20字)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寓意深刻,能启发人的思维。其中,习语的“管宁让座”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第一,不要太武断。习语“管宁让座”出自《左传》,讲述了管仲和宁缺的故事。管仲和宁缺曾经是好朋友,但由于宁缺的弟弟犯了法,宁缺求情无果,管仲与宁缺断绝了关系。后来,管仲想起自己的过错,去宁缺家割

  •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管宁割席讲了个什么道理)

    “志向不同,方式不同,没有共同的目标”。这是一句众所周知的谚语,告诉我们,志向不同,道路不同,就无法合作。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这个道理。但是,历史上的古人关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道理。下面,我们来看看管宁给我们的思考。1.管宁削席的故事管宁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道教

  • 管宁割席的启示是什么(管宁割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管宁让座”的故事广为传颂,被视为不贪财的典范。但是管宁在处理友情的方式上可能要求太高了,因为仅仅是一两个细节就和对方分手了。本文将探讨由“管宁辞职”引发的主题,强调选择志同道合、有奉献精神、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首先,一个不崇拜虚荣的例子人们普遍称赞管宁面对华歆背叛的果断决定,说明他不为金钱名利所

  • 管宁割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管宁割席文言文表达什么道理)

    管宁的辞职是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管仲和宁缺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择友很重要。只有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敬业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才能更好的进步。本文将通过管宁的辞职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希望对大家的人生有所启迪。第一,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管宁让座的故事,源于管仲和宁缺的矛盾。管仲和宁缺是好朋友

  • 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管宁割席的典故是真的吗(管宁割席百度百科)

    关宁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隐士。天下大乱时,他选择隐居辽东。从那以后,他致力于研究知识,而不是询问世界。当时很多人都和管宁有同样的想法,管宁也逐渐掌管教学,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管宁让座",主要讲述了管宁和华歆分手的原因。然而"管宁让座"它可能没有发生。《世说新语》是一

  • 《高士咏。台佟管宁》原文、译文及注释

    吾嘉台孝威,乐道隐岩穴。吾尚管幼安,栖真养高节。采药聊自给,观书任所悦。风尘不可混,真素比松雪。

  • 管宁和华歆的故事

    管宁割席原文: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xuanmian)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译文: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

  • 「管宁割席」的故事

    汉朝人管宁,字幼安。小时非常好学,与华歆做在同一张席上读书。一次,有人乘坐轩经过门前,华[音欠]放下书出去看,管宁于是将席割成两半,与华歆分开坐,对华[音欠]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坐在一个木榻上,有五十五年,没有一次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样分开,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有时叫他十多次都不起来。

  • 管宁礼让的故事内容,管宁是个怎样的人?

    管宁,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丞相管仲的后人,后世流传的管宁的故事很多,那么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管宁图片要探究管宁是个怎样的人,要从几个方面。首先是他的事业方面。管宁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始终没有踏入仕途一步,曾经曹魏几代的统治者都听说他的贤明征召过他,但是管宁却都拒绝了,他宁愿过着清心寡欲无忧无虑的生活

  • 管宁割席的典故是真的吗,讲述了管宁和华歆绝交的原因

    管宁是东汉末年隐士,在天下大乱之际,他选择到辽东隐居,此后专心研究学问,不在过问世事。当时有不少人和管宁抱着同样的想法,管宁便逐渐负责起教导的工作,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管宁割席”,主要讲述了管宁和华歆绝交的原因。不过“管宁割

  • 管宁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那么管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管宁又是怎么死的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管宁简介吧。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

  • 管宁割席

    管宁割席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的道理,那么管宁割席的故事是怎样的那?管宁割席的启示又有哪些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管宁割席的故事,那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原文及翻译是怎么样的那?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又带给我们了哪些启示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

  • 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管宁割席的典故是真的吗

    管宁是东汉末年隐士,在天下大乱之际,他选择到辽东隐居,此后专心研究学问,不在过问世事。当时有不少人和管宁抱着同样的想法,管宁便逐渐负责起教导的工作,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管宁割席”,主要讲述了管宁和华歆绝交的原因。不过“管宁割

  • 东汉末年将领卢植简介:与郑玄、管宁、华歆为同门师兄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卢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

  • 三国时期的管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后世评价如何

    历史年轮中,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争不断、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谈及三国第一人,虽然没有定论,但在大众印象中不外乎就是曹操、郭嘉、诸葛亮、荀彧、刘备、孙权、周瑜等人中之一。风云激荡的三国年代,这些人叱咤风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然而,在王夫之、钱穆等历史

  • 管宁割席而坐平生清廉 竟视黄金为砖块!

    管宁是管仲的后人,东汉末年的高士,小时候聪明好学,和他一起聪明称著的还有华歆,邴原号为一龙,三人从小就是挚友,但是后来管宁因为看不惯华歆的为人,与他割席而坐,从此断交。网络配图管宁是个书呆子,但是在古代的含义就是痴迷读书,并不像今天那样带有嘲讽的意思。古人很注重知行合一,很多时候都是一边劳动一边学习

  • 三国名人管宁的渤海漂流记:来时还是东汉,归去已是魏国

    管宁虽然是个历史名人,但很多朋友最早知道这个“人名”,并非是通过《三国志》,而是在中学的政治课本上。在思想道德课程中,有一篇大概是教育人们“有恒心,不为外界所动”的课文,就引用了“管宁割席”的典故。管宁割席的主角是管宁,配角是华歆。前者淡泊明志,后者追求名利。虽然管宁割开席子,表示跟华歆不是一路人,

  • 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华歆简介: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华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族。平原郡高唐县人(今山东省高唐县)。 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