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张炎

张炎

张炎的介绍

宋元间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出身于世胄显贵之门,六世祖张俊,封清河郡王,曾祖张镃、祖父张濡,父亲张枢,均晓音律,工诗词。其人承家学,外受师传,精乐理,善诗词。少风流阔绰,宋亡,张濡被杀,家产“籍没”,遂落拓浪游。至元二十七年(1290),北游大都,失意而归,漫游江浙等地,生活困顿,曾设卜肆於鄞县(今浙江宁波)。晚年归隐西湖,潦倒以死。其以咏物词著名于时。

有关“张炎”的历史故事

  • 张炎是怎样一个词人:无家可归的孤独心绪

    张炎(1248-1322?),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先世凤翔府成纪人,后寓居临安。为循王张俊六世孙。曾祖张滋,是姜夔同时代的词人,与姜夔交往不少,时相唱和。他的父亲张枢精于音律,与当时词人结成吟社。张炎年轻时候过着漫游山水的生活,二十七岁时,即遭国变,他的词风也发生变化。四十三岁时被元朝征召入

  • 张炎元

    张炎元(1904—2005),字炳华,广东梅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中国国民党情报局局长,与毛人凤、季源溥齐名。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官班、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早年曾加入共产党,后脱党。193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成为戴笠成立特务处时的最初“十兄弟”

  • 张炎

    张炎(1902—1945),字光中,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广东省湛江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人,早年投身粤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参加过南征、东征、北伐、中原大战,成为十九路军主要将领,随军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先后在吴淞、庙行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福建事变后失去兵权,但抗日战争爆发后仍积

  • 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这首词抒发了飘泊沦落之悲情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俊六世孙。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特点。书中所论词的做法,

  • 张炎《南浦·春水》:全词笔调细腻,绘景出彩,过渡自然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俊六世孙。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特点。书中所论词的做法,

  • 张炎《湘月·行行且止》:这首词苍凉激楚,即景抒情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俊六世孙。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特点。书中所论词的做法,

  • 张炎诗词名句赏析: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俊六世孙。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特点。书中所论词的做法,

  • 张炎诗词名句赏析: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俊六世孙。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特点。书中所论词的做法,

  • 《清平乐·候蛩凄断》赏析,词人张炎赠给学生陆行直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南宋末元初著名词人。张俊六世孙。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做“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特点。书中所论词的做法,

  • 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还不知道: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其实这是作者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高阳台·西湖春感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