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荆浩

荆浩——北方山水画派之鼻祖

荆浩

荆浩的资料

中文名称:荆浩(jīng hào)

别名:洪谷子

出生地:济源

出生日期:唐末约850年

逝世日期:五代后唐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山水画

代表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

荆浩的介绍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荆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建,通"键",锁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有关“荆浩”的历史故事

  • 五代十国荆浩简介-五代十国荆浩

    荆浩简介:小编今天讲一位五代十国历史人物:五代十国荆浩,历史上评为荆浩,五代十国历史荆浩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荆浩,别名:洪谷子,出生地:山西沁水[1]大陆男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98级表演系,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他因在《窝头会馆》中成功饰演了“苑江淼”一角而被观众封为最具“忧郁”气

  • 《乞荆浩画》原文、译文及注释

    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 荆浩有哪些作品

    至明终,睢州的袁枢(袁可坐子)成为支躲荆、闭、董、巨做品的散年夜成者,明王时敏正在《烟客题跋》中有《题自绘闭使君袁环中》对于袁枢欣赏讲:“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支躲。李营丘为士年夜妇之宗,米北宫乃粗鉴之祖,故使荆、闭、董、巨实名迹回其家。”正在历代画绘史乘以及著录书中,记有荆浩做品约共五十余幅,个

  • 后梁画家荆浩代表作品赏析

    后梁画家荆浩个人资料荆浩(约850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南孟州(今河南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他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 荆浩关仝 怎么评价荆浩

    荆浩是五代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家,他的画作“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大山大水,开图千里”,被誉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关仝荆浩擅画北方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延续唐代的水墨山水创作风格而又有新的创造。荆浩《笔法记》是重要的理论

  • 后梁画家荆浩简介 荆浩的代表作

    荆浩是五代时期后梁画家,他的代表作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他擅长山水画,深受世人推崇,对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后梁画家荆浩简介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

  • 五代画家洪谷子:荆浩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荆浩(jīnghào)(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号洪谷子,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人物简介荆浩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博雅好古,能写文章,也能作诗。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

  • 荆浩谈与宋丹丹演话剧,手足无措太害羞,宋丹丹主动帮其入戏

    近日,随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人艺的一众实力派戏骨,也纷纷重新站在台前,用自己的经历讲述着与人艺的不解之缘。其中,演员荆浩就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自己进入人艺表演以来,第一回与宋丹丹的合作。当时二人合作了著名话剧《白鹿原》,分别饰演田小娥与白孝文。这部话剧自从公开表演以来,也成为了人艺经典

  • 荆浩:画山水赋

    点击下方蓝字抢购书画优盘五代 荆浩 雪景山水图 画山水赋 五代梁·荆浩 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也。 有山峦柯木水石云烟泉崖溪岸之类,皆天地自然造化。势有形,格有骨,格亦无定质。五代 荆浩 渔乐图卷 所以学者初入艰难,必要先知体用之理,方有规矩。其体者,乃描写形势骨格之法也。运于胸次,意在笔先。远则

  • 北方山水画派鼻祖荆浩,他在绘画史上着怎样的影响?

    中国王朝的历史上共有两次盛世的崩盘,一次是汉朝,一次是唐朝,而五代十国就是大唐崩盘后出现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在对于王朝的覆灭进行淡淡的默哀之后,绘画艺术以个体行为的方式,并且以独立、不受束缚的身份,再一次开启进山运动,在山水画里构建文人的山水精神,荆浩就是这种行为的先驱者。荆浩,字

  • 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荆浩(五代四大家)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

  • 北方山水画之祖荆浩流传于世的作品有哪些?

    荆浩出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成年之后由家乡前往开封,后得友人关照当过唐末小官。但他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是他的山水画,他是中国五代后梁著名的山水画家。荆浩是士大夫出身,后来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他非常擅长山水画,他的作品对中国山水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荆浩不仅创造很多山水画,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山水

  • 中国五代四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五代四大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同之画雄伟、坚定

  • 荆浩的传奇人生:退隐不仕,躬耕自给

    荆浩是我国唐末至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十分重视在山水画创作中对“真”的思考和运用。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六要”、“图真”、“四品”、“二病”等理论要点,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

  • 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荆浩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

  • 北方山水画派之鼻祖:荆浩以笔墨开山立派

    唐代不足三百年,是后世公认的封建王朝繁盛之期,精英云集,人才辈出。到了末年在画坛,还出现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之鼻祖--荆浩,他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荆浩(约850-卒年不详),字浩然,号洪谷子,唐末五代之士,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说河南济源人。荆浩博古通今,专攻儒学,工于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