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原名杨毕,他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得力大臣之一,属于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笔者认为杨宪不仅是死于骄纵专权,他还不自量力想和李善长、胡惟庸等功勋元老作对。
杨宪本来只是个文官,任检校(其实就是个大特务)一职,他观察能力强,办事情也是非常小心谨慎。由于杨宪办事干练,个人能力非常出色,朱元璋对他也是比较器重。刘伯温甚至认为他有当丞相的能力,可惜缺少了丞相的肚量。
杨宪办事情是一把好手,但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容人,没有卓越的功绩却想爬到战功赫赫的功勋元老头上,这是他不受朱元璋喜欢的原因之一。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灭掉张士诚后派他的外甥李文忠出任浙东行省右丞,并掌管此地一切军务。考虑到李文忠当时年龄太小,所以朱元璋派杨宪前去辅佐李文忠,并告诫一旦出了问题就拿他问罪。
杨宪非常出色的担当了朱元璋的耳目,将李文忠的一些不法行为悉数汇报给了朱元璋,杨宪此时的表现是比较让朱元璋满意的。
公元1370年,朱元璋将杨宪提拔为中书左丞,可没想到杨宪一进入中书省就变了。杨宪有了权力就骄纵起来,他罢免中书省过去的官员,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杀了侍御史刘炳,还弹劾右丞汪广洋。
杨宪还非常热衷于和李善长(据说李善长是他的仇人,弹劾罢黜了自己的兄弟杨希圣)以及胡惟庸这些人明争暗斗。
杨宪表面上对李善长和胡惟庸恭恭敬敬,背地里却经常捅刀子。他多次跑去给朱元璋说:
杨宪的这种行为简直是太低级、太幼稚了。李善长有没有真才实学朱元璋心里难道没数吗?恐怕你一百个杨宪也不如一个李善长啊。从这一刻起,朱元璋就已经不再对杨宪有所期待了。
杨宪当中书省左丞不到一个月,就被朱元璋下令个杀掉了。原因是遭到了李善长的弹劾,说他:
?
其实对于杨宪的死因,有一种说法就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弹劾杨宪,说他唆使侍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然后再杀了刘炳灭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伯温向朱元璋告发了杨宪的不法行为。
杨宪为人处世太过于锋芒毕露,自己又干过特务情报的工作,两个主流的势力都排斥他。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杨宪到底是因为什么事而被杀,我们只知道他犯事被诛。虽然杨宪之死很蹊跷,但是从他一系列的行为来看,被杀只是迟早的问题。
要知道,朱元璋连李善长、刘伯温和胡惟庸这样的开国功臣都杀,何况是你一个小小的杨宪呢?
朱元璋曾问刘伯温丞相人选,所说的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全都惨死
朱元璋堪称中国古代帝王中最薄情寡义的。
比如朱文正,他可不是什么郁郁而终,他是被老朱亲手用铁鞭打死的,不但如此,即便打死了还和外甥李文忠通信怒骂不已,什么错呢,一是贩卖私盐,二是糟蹋百姓,连手下的军官家属都不放过,抢来的女子一天就腻了,直接扔井里淹死,三是拒绝老朱全国一盘棋的布局和监管,四是土皇帝当惯了,虽然没想过造反,但是给人以我的地盘我做主,自立为王的感觉。
谁弹劾的朱文正呢?李饮冰,就是被老朱割胸死在当场那位,老朱这人是非常护家的,否则朱樉那德行早被活活打死了,老朱同样也不想打死朱文正这个侄子,但是李饮冰一牵头老朱就得过问,谁知道朱文正被亲手揪回来以后直接把老朱给骂了(具体骂的什么?没有任何记录,实际上现在能知道朱文正是被打死的就不容易了。),所以老朱一怒之下没收住手打死了朱文正,这笔账最后还是记在了李饮冰的头上。
被李善长弹劾,陪李饮冰一起倒霉的还有一个人,名叫杨希圣,他倒是没死,但鼻子被割掉了,他就是后来的中书左丞杨宪的哥哥,据不大可靠的江湖传闻,杨希圣的老婆熊氏,早先被老朱看中了(又在黑化老朱),奈何熊氏与杨希圣有婚约在先,所以老朱非常郁闷的放弃了,但一直耿耿于怀。
别管怎么说吧,黑化老朱也好,黑化杨宪也罢,总之当时的政治内斗态势是比较严峻的,上例仅仅是李善长坑害的两个小人物而已。
刚刚建立大明帝国的时候,老朱也是效仿元朝,设置了中书省、御史台、都督府,其中的大都督府建制较早,后设的中书省里有个坑位就是丞相,大明初期谁当过丞相呢?
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后边老朱就废相了,非常彻底的废,坑位填平那种。
刘基刘伯温对老朱的脾性看得比较清楚,但什么时候爆发,刘基也摸不清,但他知道老朱讨厌内讧,所以,虽然李善长这位淮西派人士曾对浙东派的刘基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压,但在老朱面前,刘基还是肯定了李善长的能力和其所发挥的正面作用,一群骄兵悍将,谁也不服谁,动不动就是“想当年,老子······”,也只有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有限几个人说话好使,而且还得派系对口才成。
老朱假惺惺的被感动了,本来想撺掇您刘基搞李善长,摸摸你俩路数,没想到你倒是豁达,还是······还是奸猾,老朱夸赞刘基胸襟宽广,想任命刘基担任丞相,深入体会一下你死我活的窝里斗。刘基则回复自己不是那块料,勉强用之的结果就是房倒屋塌,后果不堪设想。
李善长呢,自己招摇够了,官僚系统的坑位也都安排好了自己人,所以功成身退。
老朱问刘基,杨宪如何?
要知道,杨宪和刘基的交情相当不错,但是当着老朱,刘基可不敢夸他,因为无非就是夸得多死得快,只能说其人不是丞相之器,但才干还是蛮不错的嘛······
杨宪属刘基的浙东派,二人关系不错,当初老朱初入南京才投奔而来,半路出家都算晚的,但是却掌握一些机要工作,没什么实权,位置却很关键,深受老朱器重,老朱的外甥李文忠外地赴任,老朱安排的就是杨宪跟随,明里是李文忠管,其实是杨宪说了算,当时李文忠治下有不少原属张士诚的巴结狗,都被杨宪报告给老朱杀掉了。
可以说杨宪是老朱特地安插在中书省的一颗暗钉,某些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让老朱对内部斗争情况掌握得比较清楚,说白了,再晚几年,杨宪基本就是锦衣卫的角色,论才干和心胸未必当得了左丞。
杨宪怎么死的呢?太飘了,上位当月就被老朱干掉了,他和李善长一样,有杀御史言官的毛病,有打击报复之嫌,不但“脚踹”右丞汪广洋,还跟李善长、胡惟庸伸爪子(推论是因为弟弟杨希圣),引发了铺天盖地的反攻,所以就这么轻易的死掉了。
杨宪的死因,天边飘来五个字“放肆为奸事”,杨宪虽属浙东派,是有利益重叠,但他是老朱的嫡系不可深信,所以浙东淮西都看他不顺眼,死掉并不奇怪。
当初老朱问刘基汪广洋如何?刘基:“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汪广洋,与杨宪职位不同,但路数相似,徐达曾经的手下,老徐一路开疆拓土,打赢了以后则是汪广洋手握重权。
他作左丞比杨宪早,但是杨宪上蹿下跳的想上位,虽然汪广洋百般隐忍,但杨宪还是嫌他碍事,所以弹劾汪广洋不孝被老朱下放回乡,没想到杨宪还不放过,老朱又把汪广洋下放到海南,杨宪死后,老朱才把他召回南京。
汪广洋咋死的呢?
请注意,这才是老朱真正腹黑的地方,汪广洋被老朱任命为右丞,头上还坐着左丞胡惟庸,什么意思?搞斗争老朱不屑亲自出手,你汪广洋想上位就搞定胡惟庸吧,而汪广洋已经深切了解政治斗争残酷性了,其实以前他就知道,但还是被杨宪弹劾,吃过大亏的汪广洋不想再掺和这种事,所以行事作风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老朱能乐意么?看来汪广洋对我的最高暗示剖析的还不够清楚,我再提点提点你,让你兼差左御史大夫(某词条上写老朱善待汪广洋所以给他左御史大夫,那是很纯粹的扯淡),摆明了就是让汪广洋利用监察权搞定胡惟庸,但是汪广洋不为所动,“你行你上”。
碌碌无为好多年,汪广洋好酒成性,浑浑噩噩,老好人一个谁也不得罪,老朱也不能因为工作能力不足杀他吧,眼睁着这人是你老朱捧上来的,能自赏耳光么。
不过最终还是被老朱抓住了机会,刘基毒杀案事发,汪广洋秉承“三不一没有”的一贯作风,“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没有听说”,这次可是死罪,老朱不能再放过他了,虽然汪广洋没有直接参与,但总喜欢睁一眼闭一眼的汪广洋受到了牵连,所以哪只眼都无法睁开了,原本还是流放海南第二故乡,没成想老朱又派人追到半路赐死,究其死因,无非是没有按领导意图搞事情,尸位素餐,说是玩忽职守也可以。
老朱问刘基,胡惟庸当丞相如何?刘基:翻车······
老朱亲自审问过胡惟庸,他和造反沾不上边,私通倭贼就更扯淡了,这些情况老朱都掌握,所谓的谋逆不过是后来的定案黑料而已,谋反不死那也就没什么死罪了。
做为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胡惟庸一怒之下打死车夫是不像话,但是如果老朱想给他台阶的话,胡惟庸绝死不了,免死金牌好不好使还不是皇帝说了算。赔钱都不能就要偿命,其实上下都明白,这就是奔着要命来的。
至于毒杀刘基,那是没有实证的,无非就是御史中丞涂节弹劾,这方面有两大疑点,第一,即便是胡惟庸毒杀刘基那也是老朱安排实现的,毕竟胡惟庸是带着老朱任务去探望的,第二,刚弹劾完胡惟庸涂节就死掉了,对这些举报有功人员,老朱杀人灭口的速度也太快了些。
还有几个罪名的时间点根本对不上:
说胡惟庸谋害徐达,但是胡惟庸死了徐达都还没事,直到洪武十九年老徐才归天,而此时胡惟庸已经死了快6年了;
私通倭贼,这是胡惟庸死后十五年才扣上的罪名,与倭贼断交,列为不征之国都和胡惟庸没关系。
私通李善长,如果这是真的,胡惟庸死的时候就把李善长一起捎走了,老朱不是能隐忍的脾气,摆明了是假的。
胡惟庸的死因,最主要的就是擅权,这是君权相权的根本矛盾,罢黜官员胡惟庸未经请示直接办了,生杀大权未经请示直接办了,这才是触怒老朱的根本原因,老朱有一种被架空的感觉。
当时的老朱已经在考虑自己死后政权稳定性的问题,胡惟庸也的确招摇过分,所以胡惟庸是必死的结局,而且大明初期轻徭薄赋资金上难免捉襟见肘,而这些权贵们手里的私货都不少,老朱收拢的不单是权力,还有庞大的资金。
几个人的死因无外都是老朱动的手脚,原本设立中书省不过是沿袭旧制,但是没多久老朱就发现自己的君权受到了干扰甚至威胁,后来又发现这些老臣不好对付,后续皇帝如果是过于忠厚的生瓜蛋子必定会遭殃,所以收拢权力一直是老朱的目标,杨宪扛不住去死,汪广洋不愿扛去死,胡惟庸擅权去死,连老干部李善长七十多了也不放过,废除相权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朱还要清洗勋臣、官僚系统,用他的话说,这是个拔除荆刺的过程,让下一任皇帝只看到坦途一片。
刘伯温何以要害死好友杨宪?
洪武二年九月,杨宪被老朱从山西参政的位置上调回!回京担任中书省右丞相(相当于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一职。洪武三年七月,又被晋升为中书省左丞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算是接了李善长的班,成为大明开国第二任丞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乍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危险已经是“夜半临深池”了!而害他的人居然就是好友刘基刘伯温!政治斗争复杂啊!什么朋友,狗屁!
这杨宪不是山西人吗,怎么能让他到山西为官呢?有这么几个原因,杨宪自幼随当官的父亲到江南建康一带生活,江南是他的第二故乡,祖籍地反而是生疏的。再者,当时太原初定,急缺人手,政治环境又复杂,一般人料理不了。最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就是山西的秘密潜伏人员如五台寺僧吴印(后来的山东布政使)等已经圆满完成任务,急需交接,这时不派杨宪能派谁呢,一去去了半年,也算是回了一趟老家!
而汪广洋比杨宪要慢一步,他是洪武元年十二月初一才回的南京,被任命为中书省参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助理),这时杨宪已经当了3个月的中书省右丞相了,位置比汪广洋要高。
但是,汪广洋在杨宪之下,一起共事的半年间,彼此相处得很不愉快。到杨宪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则补了杨宪的缺,进职右丞相的时候,矛盾已经难以调和了。杨宪喜欢的是,情报系统的吴印、华克勤等老部下,指挥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包括李善长留在中书省的一些淮西派文官指挥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多种矛盾汇聚,必须赶走汪广洋!《明史》分析,是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事母不孝,将其罢官赶回了老家高邮。杨宪还不放心,又上奏老朱进一步将其赶到天涯海角-海南琼崖之地,远远的!
同时,杨宪加快步伐,更换中书省官员,换成自己认为不错的人,正准备大展宏图,成为一代名相。结果还不到一个月,就因罪被杀了!
杨宪对于中书省的大换血,同时激怒了淮西派、浙东派两大势力,成为众矢之的,焉能不死!结果,李善长参奏弹劾其排斥异己,图谋不轨,作为杨宪密友的刘伯温则提供了关键证据(见《明太祖实录》),矛盾重重的两大派居然协调无比地打了个漂亮的配合,最后杨宪身首异处!
是什么惹恼了刘伯温,非要置密友杨宪于死地呢?第一,这个相位,本来刘伯温想当。这从他洪武三年后返回家乡的一些怀才不遇的诗篇可以看得出来!那么,老朱问话时,他怎么不顺水推舟接任丞相一职呢?因为,他难以确定老朱是否有诚心,把这个重要位置留给他!老朱要是再三请求,刘伯温必定答应!可是老朱没有,只是出语试探而已,证明老朱其实并没有把刘伯温当作理想的左丞相人选!这让刘伯温相当失望!第二,杨宪成为左丞相后,并未把浙东派人士提携起来,而是另起炉灶,这让浙东派非常不满。后来,浙东派官僚张孟兼,到山东任职时,与山东布政使吴印关系尤然那么紧张,就是明证。第三,官僚们对于情报部门人员有一种天然的反感,都担心自己的把柄不小心落入这些人之手,必要时被引爆,后果不堪设想!第四,刘伯温对于杨宪揭发张昶通北,不寒而栗。要知道,那杨宪和张昶想当年也是好友啊!先下手为强!朋友?狗屁!
我们似乎要接近于真实的刘伯温了,他能掐会算,但是对付起其政敌来,原来也是这么地心狠手辣!后来的史书中,提到杨宪之死,说不清楚原因。这是在为刘伯温遮丑啊!
刘伯温为何没能阻止学生杨宪与李善长斗法?
杨宪治杨采取雷霆办案手段深得朱元璋的认可,短短三年时间就被提拔到中书省参政的位置,朱元璋更是对于其抱有深厚期望,让其把雷霆处事手段带到中书省敦促下李善长等老人的慵懒怠政。可作为杨宪恩师和政治引路人的刘伯温却不赞成其与李善长对抗,不仅在杨宪上任中书省的初期反复规劝其不要与李善长作对,还要好好的协助其处理好中书省要务,共同为大明新朝效力。可为何一向对刘伯温言听计从的学生杨宪此时却拒绝听从恩师的规劝,不仅多次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中山省老人斗法,甚至多次都要置对方于死地呢?
一、杨宪错判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怠政慵懒虽然不满但是没有到想要清除的地步,拉杨宪进入中书省就是因为看到其处事雷厉风行且手段狠辣,对于贪官污吏惩罚严格且手段高明,在扬州任上不仅能快速震慑百官恢复生产,更独辟蹊径不断超出朱元璋对于扬州民力恢复的预期。朱元璋把杨宪调入中书省就是希望能给李善长带来警示,告诫其要勤勉效率提升中书省处理政务的能力,使开国初期民力乏馈的大明能够快速的恢复到盛世景象。可当时的政治时局朱元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李善长的协助,并没有想着要让其离开中书省或者要去除李善长的想法,而杨宪却错误的以为朱元璋对李善长严重的不满,把自己调入中书省就是为了替换李善长,而自己的恩师刘伯温年老怕事竟然不能审查圣意只知道退让,这和自己的政治理念是不相符合的,所有杨宪选择性的忽略刘伯温对自己的告诫和建议。
二、杨宪本身的政治野心诉求
当初杨宪在国子监为官的时候由于其文采和能力出众才收到刘伯温的重视,而后在刘伯温的不断提携和帮助下官运亨通,尤其是进入中书省后杨宪对于官位的诉求愈发的严重。在他错误的以为朱元璋对丞相李善长不满的时候,自认为自己就是替代李善长的合适人选,那就需要用自己的实力证明给皇帝朱元璋看看,自己是多么的干练和优秀,不仅可以解决圣优还能帮助朱元璋识别中书省的宵小无能之辈,而不断攻击李善长胡惟庸之辈就成为了他的首选。他先后通过改革中书省规则制度,设计打击胡惟庸的嚣张达到杀鸡儆猴,而后又通过指责李善长工作的疏忽和怠政之举,从而给皇帝和百官一个勤政廉洁、办事高效的能臣干吏,为自己早日接下中书省丞相打下基础。
三、刘伯温的妥协自保让杨宪误以为其胆小怕事难成大事
大明开国之后朝堂一直有传言百官分为两派,分别是淮西党和浙东党,而刘伯温作为浙东党的领袖理应举起大旗对抗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可每次杨宪劝说恩师奋起反抗淮西党的攻击时,刘伯温总是一味退让不肯进攻,这让杨宪看到其早已没有当年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现在变得如此胆小怕事,别说日后取代淮西党占领朝堂了,就恩师这种状态估计自保都有困难。他一味的劝解自己退让,可自己即使退让了那些淮西党能放过自己吗?既然恩师不愿意去斗争胆小怕事,那他杨宪只好举起大旗与淮西党死磕到底了。
四、政见分歧也让两人越来越貌合神离
杨宪治杨和在中书省的霹雳手段,作为左都御史的刘伯温早有耳闻,慢慢的刘伯温发现他的这位学生不简单,看似表面的忠厚干练实则是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的。尤其是在处理违法官员的狠劲像极朱元璋,这让刘伯温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气,杨宪的狠辣自己当初竟然丝毫没有看出来。可智慧过人的刘伯温知道朱元璋此时只不过是拿他当鞭子鞭策柱国大臣李善长,一旦杨宪的使命完成随时都会被朱元璋给抛弃,自己如果和杨宪走的过近的话很容易受到牵连,再则自己和杨宪的政见分歧越来越大,既然劝不住他那就放他自有了,他们之间的师徒情分也逐渐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弭殆尽。
在开始劝过杨宪几次后刘伯温发现作用有限,又看到杨宪在中书省理政后本性逐渐暴露,刘伯温就料定杨宪命不久矣,于是就渐渐不在规劝并断绝了最后的一点师生情谊,看着杨宪从疯狂到死亡。杨宪到死都没有理解恩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一味的斗狠斗强最后把命也搭进去了,如果当初早听刘伯温的劝解,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