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诗词大全>观沧海原文、翻译和赏析

观沧海原文、翻译和赏析

所属分类:诗词大全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74 更新时间:2024/1/9 11:55:29

观沧海

两汉:曹操所属类型: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乐府,写景,山水,抒情,志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所属朝代:两汉

标签: 观沧海

更多文章

  • 七步诗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晴天标签:七步诗

    七步诗两汉:曹植所属类型: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劝诫,亲情,最美,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一作: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及注释译文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

  • 长歌行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长歌行

    长歌行两汉:曹植所属类型: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励志,哲理,惜时,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及注释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

  • 明太祖-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历史

    姓名:朱元璋性别:男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民族:汉职业:皇帝濠州(安徽凤阳)人,本名重八,后改名兴宗,加入郭子兴带领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朱元璋小时候贫寒,曾为地主放牛娃(1328年-1344年)。元至正四年(1344)入皇觉寺(主要是乞讨),二十五岁加入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起义军抵抗元朝,至正十六

  • 明朝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简介,明朝历史

    明代(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皇朝,前期选择定都南京,明成祖时期政府定都北京。传16帝,共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叛逆,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为吴王。在历史上,它被称为西吴。公元1368年初,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南京);1421年朱棣迁顺天府

  • 大明鼎盛疆域及行政划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明疆域,明朝历史

    在大明朝初期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时期,明朝军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大概在明成祖的时期,明朝的疆域就到达全盛了。具体表现在疆域的东北、大西北、西南、东南四个角。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基本上到如今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了。大西北则稍逊得多,并没有具体控制现在的新疆地区,只进入了现在的新疆的东部哈

  • 朱元璋强劲的对手(上)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朱元璋的对手,明朝历史

    元末,自然灾害与人祸造成老百姓生灵涂炭,一时间,天下大乱,群英并起。朱元璋出生一介布衣,在元末那种繁杂而动荡不安的时代,凭借他聪慧而高瞻远瞩的本事,收揽英雄人物,平定四海,开辟大明王朝,能够说得上是空前绝后前无古人。但朱元璋的立国之途并不是顺顺利利,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占领应天,以应天府

  • 朱元璋强劲的对手(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朱元璋的对手,明朝历史

    张士诚,本名张九四,盐贩子出生,因受不了盐官挤压,至正十三年(1353年),和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还有盐贩李伯升等十八人举兵反元,本来在诸多起义军之中他并不起眼的那个,可是一场战役使他声名鹊起。当时他学着他人称王招来了元朝部队的进攻,那时候元军上百万精兵进攻高邮,《元史》中曾记述出师之盛,从没

  • 以少胜多的洪都保卫战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洪都保卫战,明朝历史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委派刘基为他的军师。刘基对于那时候局势,向朱元璋明确提出防止两线战斗、步步为营建策。完成了“高筑墙”的布署后,朱元璋便下手推行“广积粮”。朱元璋听取刘基意见诱敌深入、制造战机的谋略,击溃陈友谅于江东桥。第二年八月占领安庆市,直取陈友谅的巢穴江州,陈友谅逃到武昌,朱元璋

  • 鄱阳湖水战最后的对决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鄱阳湖水战,明朝历史

    应天之战挫败后,陈友谅內部激化矛盾,朱元璋又借机持续往西发展趋势,仅用一年時间就占领了蕲州、黄州、抚州等十多个州,收归洪都(今南昌市)水军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出兵围攻小明王的聚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吃紧求助。安丰是应天的天然屏障,救安丰就是保应天,朱元璋因此于三月率军渡江援救安

  • 朱元璋北伐中原——北上灭元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伐中原,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发起北伐中原对元的统一之路并获得胜利,本次北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初次由北向南取得成功并最后创建大一统王朝,这儿将叙述的北伐就是指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到洪武二年(1368年)九月近两年来時间的主要过程。并不包括后来的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洪武二十九年(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