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杨绾
杨绾
杨绾
名人大全时间:2023/12/24 18:21:55阅读:459
杨绾(718年-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升为右拾遗。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绾前往唐肃宗所在的
唐代名相杨绾是什么样的人 他有哪些功绩?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7 20:22:41阅读:1417
杨绾,生年不详,卒于公元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代名相。当时,唐代论文人之才,有三层,第一层是诗才,第二层是史才,第三层是治世之才。但是杨绾是当时文人中的一朵奇葩,把自己关在家中,自己读书,孝敬母亲。可以说,杨绾完全是自学成才,但是他照样文辞,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所不通,他痴爱
杨绾:唐朝中期名相,素以品德举止著称,最后中风离世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6 11:10:53阅读:1100
杨绾(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
杨绾后人 对杨绾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5 6:50:59阅读:612
杨绾杨绾著有《条奏贡举疏》《上贡举条目疏》《裴遵庆碑》等作品,他为官期间疏议贡举,清俭公正,为人豁达、乐善好施,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后世基本上对他赞颂较多,称他是能与谢安、杨震等相提并论的人。杨绾后人儿子杨氏,苏妻子氏所生,先于杨绾去世。儿子杨弘微,曾任监察御史。对杨绾的历史评价杨绾以俭朴为乐,不曾留
有哪些与杨绾相关的轶事典故?是如何评价杨绾的?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3 7:45:11阅读:914
杨绾(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
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杨绾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11 4:24:03阅读:1940
杨绾(718年 -777年8月27日),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中期名相,户部侍郎杨温玉之孙、醴泉令杨侃之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早年以聪慧闻名。唐玄宗时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十三载(754年),参与玄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名列第一,
《正好遇见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渔在藻如此,杨绾亦如此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7 18:20:46阅读:1469
《正好遇见你》剧照文:青源阳阳电视剧《正好遇见你》热播,一口气10集,让人越看越有劲,吴谨言一人饰两角儿,性格差异很大。电视剧《正好遇见你》正在热播,这部剧由高寒导演,郭晓冬,张楠,李小冉,张博,郑凯,孙伊涵等主演。当渔在藻出现的时候,我们似乎被她的古灵精怪给迷住了。可是她偏偏不受待见,而且还凭空变
杨绾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出身于弘农杨氏原武房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6 13:29:26阅读:279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绾(718
镇俗移风──杨绾事迹,冒险犯难,重视教育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 8:33:16阅读:3729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氏。祖父名温玉,武则天时为户部侍郎、国子祭酒。父亲叫侃,开元中醴泉令,他俩都以儒学德行著称。杨绾生来聪惠,年四岁,处在群体昆仲之中,显得聪敏才识过人。有回夜宴亲朋贵宾,行酒令,照规矩各人举出坐中之一物,以四声表明,诸多来宾尚未发言,杨绾应声指着铁灯树说:“灯盏柄曲。”众人全都
唐朝杨绾人物生平简介,早而夙慧,好杀减寿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 8:30:01阅读:3729
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幼年时便以聪慧闻名,等到长大后,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一览无遗。尤其擅长文辞,词藻结构清新韵足。崇尚玄理,沉静寡欲,经常独处一室,左右摆满经书,凝视满席书籍,非常宁静。内心明晰而运用隐晦,不求声名,每次写文章,羞愧于自白,不是知己的人不可看见。早年孤苦贫寒,以孝敬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