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镇俗移风──杨绾事迹,冒险犯难,重视教育

镇俗移风──杨绾事迹,冒险犯难,重视教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729 更新时间:2024/1/2 8:33:16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氏。祖父名温玉,武则天时为户部侍郎、国子祭酒。父亲叫侃,开元中醴泉令,他俩都以儒学德行著称。杨绾生来聪惠,年四岁,处在群体昆仲之中,显得聪敏才识过人。有回夜宴亲朋贵宾,行酒令,照规矩各人举出坐中之一物,以四声表明,诸多来宾尚未发言,杨绾应声指着铁灯树说:“灯盏柄曲。”众人全都惊异极了。

等到长大成人,他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之经籍,无不涉览,尤其工于文辞,词藻思路清晰远赡。而且崇尚玄理,沉静寡欲,常独处一室,左右堆满经书,积尘满案而沉浸其中,个性之谦冲、澹如由此可知。内在修为隐含光焰,可表面却显得昏晦无用,不欲彰显自己的名声,每回为文,耻于自白、显示,除非知己,否则不可能得而见之。

杨绾早孤,家贫,奉养母亲以孝闻名,给母亲吃好的、穿好的,倘若青黄不接,有所缺失,则忧形于色。后举進士。调补太子正字。天宝十三年,玄宗亲临勤政楼,开科考试,选取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等举人,特命有关部门供应膳食,至黄昏才结束。除了录取辞藻宏丽之外,个别还试作诗赋各一首。制举制度再试诗赋,自此开始也。当时登科者三人,杨绾为之首,超授右拾遗。

冒险犯难 赶赴行辕 重视教育

天宝末年,安禄山反,肃宗即位于灵武。杨绾自贼众中冒险犯难,餐风宿露、披榛求食,一路奔赴朝廷行辕所在。此时朝廷正急于求贤,及至杨绾赶到,众人心中都充满喜悦,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历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掌诰一职依然如故。又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照往例,舍人年深者谓之“阁老”,其中划归阁老者,五有四人。杨绾以为官品依秩属于同列,给受应该平均,于是有关种种悉数平分之,此等措施甚为当时舆论赞美。后再迁礼部侍郎,曾上疏,条分缕析的奏明贡举之流弊。

他说:“静观夏商周三代之选能士、任贤才,皆考察其日常德行,故能以德风感化、民俗淳朴,国祚长远。暴秦焚书坑儒,二代而亡。汉朝兴起,杂取前三代之施政,弘扬四科之举,西京方始振兴经术之学,而东都始终坚持注重名节之德行。于是最终有了近戚窃位,强臣擅权,弱主孤立,母后专政,而社稷不稳,终止了四百年之国祚,那哪是重视兴办学校、遵行天道、善化乡里民俗呢?臣以为,此刻国家应革除魏、晋、梁、隋之弊端,承袭夏、殷、周、汉之志业,四方归正,九州一同,再重视教育,务实天人合一的德化风气。哪有舍弃远古皇王举士之正道,而追随混乱时代取人之术呢?这是公卿大夫的耻辱也。”

杨绾所奏,实为正论。于是肃宗下诏停之。杨绾再迁吏部侍郎,历次典选、举士,推荐人才、精核人物,都以公平著称。

孤立中道 清贞自守

当时元载秉持施政,公卿诸侯大多趋附之,唯有杨绾孤立中道、不偏不倚,清贞自守,未尝私自進谒过他。元载认为杨绾雅量、名望素来高超,外貌表示尊重,内心实际上只想疏远他、妒忌他。正巧鱼朝恩去世,元载以朝恩曾判国子监事,玷污太学,应该得到名儒上任,以清整其秩序,乃上奏杨绾为国子祭酒,实际上是想以闲职处置他。

元载贪污腐败日甚一日,天下所有的清议与舆论,也全都归止于杨绾的高尚道德,其实皇上深知,只是认为元载久在朝中重要的机关任职,无法立即罢黜遣归而已。但仍升迁杨绾为太常卿,充礼仪使,以郊庙礼仪久废,藉杨绾之力重新提振起弊,也是利用此机会,观察其所发挥的效用。

是年三月,元载伏诛,皇上乃拜杨绾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杨绾长久以来,积累的名声,早具位居公辅之资格,及至诏书一出,朝野人士互相道贺。杨绾累次上表恳辞谦让,可皇上执意很重,杨绾就不敢再辞。

人心自化 镇俗移风

杨绾素来以德行高尚闻名,本质真性坚贞廉洁,车舆服饰俭朴,居庙堂相位不到数月,人心自然归化。御史中丞崔宽,剑南西川节度使宁之弟,家富于财,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堪称当时第一。杨绾拜相之后,崔宽即日起偷偷潜回,遣散奴仆、拆毁华屋。中书令郭子仪在?州行营,闻杨绾拜相,座内音乐声马上减散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素来以承恩受宠,每次出入车队驾驭百余众,也立即在三日内减少车骑,唯留十骑而已。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其镇俗移风的示范就是如此的巨大。

杨绾宿有痼疾,居职不过十日,即中风,皇上优待下诏,令他就在中书省摄生保养,每次引见他至延英殿,特许人搀扶進入。当时革除旧弊措施,唯杨绾马首是瞻,恩遇荣宠没有第二个人。杨绾累次上疏辞位,可上头频频下诏敦促嘉勉不许卸任。及至杨绾病笃,皇上每日派发朝中使臣,到相府慰问,尚书御医,日夜环侍在侧,皇上只要听闻他稍有起色,则喜形于色。杨绾病逝,此时中使正在门口,立即飞驰奏于皇上,代宗为他震惊哀悼甚久,辍朝三日。赠司徒。又下诏文武百僚光临于其宅第,遣内常侍吴承倩会吊,赠绢千匹、布三百端。上深惜之,谥曰文简。

标签: 杨绾

更多文章

  • 唐朝杨绾人物生平简介,早而夙慧,好杀减寿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绾

    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幼年时便以聪慧闻名,等到长大后,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一览无遗。尤其擅长文辞,词藻结构清新韵足。崇尚玄理,沉静寡欲,经常独处一室,左右摆满经书,凝视满席书籍,非常宁静。内心明晰而运用隐晦,不求声名,每次写文章,羞愧于自白,不是知己的人不可看见。早年孤苦贫寒,以孝敬母亲

  • 【新唐书卢怀慎传】原文及翻译,开元元年,卢怀慎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卢怀慎

    卢怀慎传开元元年,卢怀慎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黄门监。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宪司按得其罪,业为申列,有诏紫微、黄门覆实。怀慎与姚崇执奏:“仙童罪状明甚。若御史可疑,则它人何可信?”由是狱决。怀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专,时讥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书。以疾乞骸骨,许之。卒,赠荆州大都督,谥

  • 唐朝宰相卢怀慎死后家无余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卢怀慎

    卢怀慎,唐玄宗开元初期著名宰相,相对于姚崇的治世才能而言,世人更看重他那宽阔的心胸和良好得工作、生活作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卢怀慎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右御史台中丞等位高权重的职位。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卢怀慎和中书令姚崇开始一同掌管国家事务,成为事实上的朝廷宰

  • 卢怀慎为什么会被说成是混饭吃宰相?死后两年仍令唐玄宗泪奔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卢怀慎,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他无治国大才 还被讥为混饭吃宰相 为何死后两年仍令唐玄宗泪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代唐玄宗开元时期,朝中名臣众多,比如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等,他们都被玄宗重用,共同打造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但此时,跟姚崇等同朝为官的大臣中,有一位

  • 卢怀慎:被讥为混饭吃宰相,死后两年却令唐玄宗泪奔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卢怀慎,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卢怀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唐代唐玄宗开元时期,朝中名臣众多,比如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等,他们都被玄宗重用,共同打造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但此时,跟姚崇等同朝为官的大臣中,有一位宰相,他并无治国大才,还被人讥讽为混饭吃宰相,为何却被唐玄宗赏

  • 如何评价唐朝宰相卢怀慎?卢怀慎为何被讥为“伴食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卢怀慎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朝宰相卢怀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713年某日,正在东都洛阳主持官员考核选拔事务的黄门侍郎(门下省副官)卢怀慎,接到唐玄宗的《授卢怀慎同平章事制》诏令:他因长期“贞良敦朴,孝悌仁厚。度量深于江海,坚清迈于冰雪......”而被任命为宰相,即刻回西京

  • 卢怀慎是是谁?死后两年仍令唐玄宗泪奔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卢怀慎,唐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卢怀慎的文章。唐代唐玄宗开元时期,朝中名臣众多,比如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等,他们都被玄宗重用,共同打造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但此时,跟姚崇等同朝为官的大臣中,有一位宰相,他并无治国大才,还被人讥讽为混饭吃宰相,为何却被唐玄宗赏识、而且在他死

  • 裴冕是唐朝的宰相吗?裴冕是怎样辅佐唐肃宗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裴冕,唐肃宗,唐朝

    裴冕(703年——770年),字章甫,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宰相。裴冕此人不出名,但历史上对他的记载颇有些矛盾性。早年,裴冕无学术,但却恪守职责,而且处事果断,受到御史中丞王鉷的器重,与其交好,之后王鉷受到他弟弟谋反一事的牵连,被宰相李林甫抓住把柄,被玄宗刺死。当时李林甫权势滔天,裴冕却能不

  • 裴冕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是怎么死的?该怎么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裴冕

    裴冕(703年——770年),字章甫,河中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宰相。裴冕此人不出名,但历史上对他的记载颇有些矛盾性。早年,裴冕无学术,但却恪守职责,而且处事果断,受到御史中丞王鉷的器重,与其交好,之后王鉷受到他弟弟谋反一事的牵连,被宰相李林甫抓住把柄,被玄宗刺死。当时李林甫权势滔天,裴冕却能不

  • 唐朝宰相裴冕人物生平简介,裴冕生性奢侈好香车华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裴冕

    裴冕在天宝年间以门荫入仕,历任渭南县尉、京畿采访使判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虽无学术,但却恪守职责,而且处事果断,深受御史中丞王鉷的器重。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因其弟王焊谋反受到牵连,在宰相李林甫的进言下,被唐玄宗赐死。当时,李林甫独揽朝政,百官畏惧。裴冕却不惧李林甫权势,前去收敛王鉷的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