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欧阳询

欧阳询

  • 唐朝欧阳询简介-唐朝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8 19:10:48阅读:1661

    欧阳询简介:唐朝著名书法家小编今天讲一位唐朝历史人物:唐朝欧阳询,历史上评为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唐朝历史欧阳询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本名:欧阳询,别称:欧阳率更、大欧,字号:字信本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

  • 作为初唐四杰的欧阳询为什么要与唐太宗为敌?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6 10:55:17阅读:1015

    欧阳询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和官员。他被称为初唐四大家之一,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花都寺碑》、《九成宫礼泉铭》。然而,尽管欧阳询在书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官场之路却并不平坦。欧阳询曾多次在隋朝抵抗唐元军队时幸免于难,因为他与唐元有一定的友谊。唐元建立唐朝后,被授予侍郎的职位,但当时欧阳询已

  • 欧阳询

    名人大全时间:2023/12/20 12:39:05阅读:1139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

  • 《与欧阳询互嘲(无忌嘲询)》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4/1/16 11:52:59阅读:4227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

  • 《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3/12/16 4:15:55阅读:1379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 书法家欧阳询原文、翻译和赏析

    诗词大全时间:2024/1/17 23:19:54阅读:329

    书法家欧阳询未知:佚名所属类型:初中文言文,叙事,写人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译文及注释译文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

  • 欧阳询的故事(浅谈书法家欧阳询这命途多舛的一生)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11 8:54:10阅读:165

    每当有人想要放弃书法的学习,人们往往会拿欧阳询的故事去激励他。可以说,欧阳询的故事确实有一定的开导性作用,它可以激励一个想要放弃书法学习的人。让他们重新喜欢上书法学习。所以,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欧阳询到底是多么大的魅力会转变一个人看待事情的想法。在欧阳询很小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父亲反叛革命的失败,使得

  • 欧阳询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时间:2024/1/22 20:14:23阅读:4205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疑本,出世于衡州(古湖北衡阳),本籍潭州临湘(古湖北少沙),唐代出名书法家,取同代的虞世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年夜家,他的楷书有“楷书极则”之毁,成为厥后教习书法者常常仿照的对于象。欧阳询没有仅是一代书法年夜家,并且是一名书法实践家,他正在少期的真践中总结出练

  • 欧阳通:唐朝时期宰相,与父亲欧阳询合称“大小欧阳”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1 10:08:53阅读:3776

    欧阳通(625年—691年),字通师,唐朝时期宰相、书法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欧阳通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历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子。天授初年,授礼部尚书,反对

  • 与父亲欧阳询相比,欧阳通的书法有何特色?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17 17:40:59阅读:506

    欧阳通(625年—691年),字通师,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代宰相、书法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之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历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子

  • 欧阳通:书法家欧阳询第四子,他在书法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15 14:34:17阅读:1061

    欧阳通(625年—691年),字通师,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代宰相、书法家,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之子。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历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子

  • 欧阳询是谁?他的一生都有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16 11:00:59阅读:3926

    欧阳询是唐朝时期的大臣与书法家,欧阳纥之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欧阳询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在唐朝早期和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他的书法被人称为“欧体”,其所作的楷书《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这样一位大书法家文采自然也是有的,欧阳询就曾作诗讽刺过两位初

  • 凌烟阁24功臣他排第一,大书法家欧阳询用一首诗揭穿他的奸臣嘴脸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5 16:55:14阅读:1527

    长孙无忌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是隋朝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长孙晟。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也就成了李世民的大舅哥,两人由此得以结缘。隋朝末年,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起兵,长孙无忌也加入其中,从此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长孙无忌出身将门,胆识非凡,文武全才。唐朝历次开国战争中,他几乎无役不予,

  • “避暑山庄”中的“避”真的是康熙写错了?唐代欧阳询给出了答案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3:30:36阅读:368

    避暑山庄修建于清朝康熙帝时期,即1703年,当时已经是康熙晚期,康熙帝操劳一生,自然在晚年的时候也想要有一个避暑胜地,能够在夏天的时候到此处办公、生活。所以康熙在河北省的承德选择了一块得天独厚的凉爽之地开始修建避暑山庄,这一次的修建持续了十年之久,终于在1713年初步停工。康熙帝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园中

  •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观古碑简介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0 8:50:45阅读:852

    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观古碑简介欧阳询最开始初学书法时最多的是练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后来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书的方法和经验,并揉合自己的想法最终自成一体,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欧阳询观古碑图欧阳询从小就哎读书写字,年少的时候就对史上有兴趣精通历史类的书籍,其中以书法最为喜欢,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这其中

  • 欧阳询化度寺碑一共多少字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5 10:15:31阅读:933

    欧阳询化度寺碑一共多少字立于长安终南山佛寺的化度寺碑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该碑是由李百药撰文的,一共有三十五行,每行有三十三个字。北宋年间被摧毁后,或民间或官方翻刻的很多。欧阳询化度寺碑《化度寺碑》的能够被后人称赞的原因在于它结构的严谨性,以及通它的整体布局可以看出其书写者思维的缜密。欧阳询的书

  • 欧阳询虞恭公碑译文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7 6:05:41阅读:121

    欧阳询虞恭公碑译文是什么碑,石碑。碑文,就是石碑上刻得字,我国大多的石碑都是葬碑,上面所刻的字当然就是墓志铭了。据记载虞恭公碑高约为三点六米,宽一米多,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碑之一。欧阳询虞恭公碑公元637年,由已经八十一岁高龄欧阳询在岑文本编撰后所书写的。全文有二十八行,每行约五十九个字,共约两千八百

  • 柳公权楷书作品欣赏

    历史解密时间:2024/1/9 0:41:00阅读:1241

    柳公权楷书作品欣赏柳公权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柳公权在书法上有很高的名声,尤其以楷书最负盛名。柳公权作品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全文

    历史解密时间:2024/2/9 16:57:45阅读:1877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全文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指的是欧阳询所刻的书法,本作者是魏徵,主要讲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期的时期。欧阳询所刻的九成宫醴泉铭是他书法作品的代表作,是他晚年时期的高峰作品,成了后世临摹的模板。九成宫醴泉铭部分图片碑文总共二十四行,有一千一千一百零八个字,讲述了唐太宗在避暑期间的一

  • 欧阳询书法特点在于哪里 欧阳询八诀具体是哪八诀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0 3:04:37阅读:2630

    欧阳询书法特点在于哪里欧阳询是我国唐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祖籍是在潭州临湘也是就是现在的湖南省长沙市人,他自小时候就聪明机智,思维敏捷,后来更是对史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可以说的上是博览群书。欧阳询书法而其中他又对书法特别痴迷,最喜欢联系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在王羲之的基础上,柔和了汉隶的特点,自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