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是隋朝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长孙晟。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也就成了李世民的大舅哥,两人由此得以结缘。隋朝末年,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起兵,长孙无忌也加入其中,从此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长孙无忌出身将门,胆识非凡,文武全才。唐朝历次开国战争中,他几乎无役不予,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经略天下。唐朝开国之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了争夺储君之位,爆发了激烈的夺权斗争,李勣、李靖等很多武将都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长孙无忌却不避生死,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并亲身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堪称李世民最可倚重的心腹干将。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非常赞许信任,让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临死之前留下遗诏:“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同时让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充当托孤大臣,辅佐唐高宗李治。成为唐朝仅次于皇帝的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
但李世民没想到的是,他并没有真正看透长孙无忌。此人才干超群是不假,但同时也是一个私心很重的人,时刻顾念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这一点比他妹妹长孙皇后差远了。长孙皇后虽是一介女流,却心胸开阔,处处以国事为重,临死前还嘱咐李世民:“切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胸怀令人敬佩。
长孙无忌却正好相反,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以大局为重,不惜陷害忠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英明果决文武全才,各方面都要强于懦弱平庸的李治,颇有几分李世民的气质,李世民一度考虑把皇位传给他。
但李恪是杨妃所生,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如果李恪当了皇帝,长孙家族很可能失去拥有的权势地位。因此长孙无忌不遗余力百般阻止李恪成为太子,还捏造谋反罪名,把李恪关入大牢害死。任城王李道宗谋勇兼备,功勋卓著,但他与长孙无忌素来不睦,于是长孙无忌趁此时机把李道宗也拉下水,撤职查办发配边疆,最终李道宗受尽折磨死在流放途中。
长孙无忌此举,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恶果。如果李恪登基,那武则天只能在感业寺中了此一生,再无出头之日,也就不会有唐朝被武则天篡位的恶劣后果。
同时如果任城王李道宗不死,日后也会成为捍卫唐朝江山的坚实屏障,即使武则天当了皇后,想篡位也会困难重重。但李恪和李道宗最终都被长孙无忌私心害死,等于间接为武则天夺权扫清通路。
故此后世对长孙无忌评价都不高,认为他“窃弄威权,构陷良善”,“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其实李世民在世时,唐朝大书法家欧阳询,早就看破了长孙无忌,用一首小诗揭穿了他的奸臣嘴脸。
这首诗《嘲长孙无忌》全文是:“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缘心溷溷,所以面团团”,认为长孙无忌虽然方面大耳,但却内心浑浊肮脏。可惜当时长孙无忌正是炙手可热之时,李世民看了这首诗还很不高兴,指责欧阳询说:“岂不畏皇后闻邪?”认为欧阳询这样做是对皇后不恭。
如果李世民此时幡然醒悟,或许不会有日后长孙无忌专权之事,唐朝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发展结局。
参考资料:《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