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求雨

求雨

  • 车驰国三怪为什么能求雨?他们为什么能惊动玉帝?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20 23:02:58阅读:677

    小时候看的西游记。在车池国三怪的故事里,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三怪毕竟是妖怪,不管披着什么门派的外衣,本质上还是妖怪。但为什么他们能呼风唤雨,吸引玉帝的意志降雨呢?降雨量不是小事,也不是一个龙王能决定的。必须得到玉皇大帝的批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关于车吃果的故事,原来是这样的。师徒来到车池国后,发

  • 《蜥蜴求雨歌》原文、译文及注释

    诗词大全时间:2023/12/18 5:32:47阅读:3969

    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

  • 景公求雨的故事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6 2:37:33阅读:1039

    景公供雨指乞求龙王落雨的科学举动。比方统治者体贴平易近情,逆应平易近意。针言来由因而景公出家表露。三日,天果年夜雨,平易近尽患上种时。秋春·齐·晏婴《晏子秋春·内篇谏上》本文齐年夜涝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没有雨暂矣,平易近且有饿色。吾令人卜之,祟(鬼魅)正在下山广火。众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山神

  • 乾隆让道士求雨,道士作法下雨后,乾隆却说:拉出去砍了吧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2 10:15:37阅读:1557

    中国古代知名度最高的皇帝非乾隆皇帝莫属,无论是《还珠格格》,还《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都少不了乾隆的出现,今天我们不看乾隆作为男主角的多情,来看看他做统治者时的表现。乾隆当政期间曾出现过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此时恰好出现了位颇具神通的道士,乾隆乘机把道士请到宫中求雨,道士作法后果然下雨,乾隆却说,“拉出

  • 历史故事:朱元璋想尽办法求雨:穿草鞋,睡草席,吃杂粮,大雨终于来了!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9 1:24:32阅读:2240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自豪,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的祖国也有过屈辱的历史。1370年夏天,大旱。已称帝三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忧

  • 商汤以仁德之心治国,自焚祭天求雨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8 21:46:47阅读:4195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其势力所及,远远超

  • 古代真有人能求雨?唐朝这位把满嘴墨水往空中一喷,顿时大雨倾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4 19:50:36阅读:4234

    这个人叫罗公远,是唐玄宗时期一个得道高人,通阴阳,会仙法,遁术、幻术、隐身术,各种奇门要术都通,他每天到处游走,踪迹不定。他游到鄂州的时候,正赶上天气大旱,当地正在求雨,看热闹的人很多。就在吃瓜群众当中,有个身高丈余、样子怪异的人,罗公远一见,怒斥那人为何不行雨助人,反而在这里看热闹。那人急忙给罗公

  • 虎力大仙与孙悟空求雨比试最后赢了吗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9:50:17阅读:3595

    虎力大仙求雨关于《西游记》这一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自从《西游记》出现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样更是层出不穷,引人惊叹。后来关于拍摄出来的不同种类的《西游记》并没有减少观众对它的喜爱。下面就让我们拿来了解一下关于虎力大仙求雨的故事。首先对于《西游记》中“虎力大仙求雨”这一桥段中的主人公虎力

  • 唐艳:董仲舒求雨止雨祝辞中“情”与“理”的张力分析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8 13:42:13阅读:655

    摘 要:董仲舒请雨、止雨祝辞中既强调天道阴阳原理,又渗透着人之为人的性情、意志与精神,从中可以揭示出天人互动的内在机制。董仲舒要求“择巫之洁清辩言利辞者以为祝”,以虔诚、恭敬之心去感化天。《请雨祝》《止雨祝》超越了商汤祷辞中鬼神崇拜与血腥残忍的蒙昧面向,以“开阴闭阳”“开阳而闭阴”的天人感应原理来实

  • 药王孙思邈业余爱好:懂“美容”可通神求雨

    野史秘闻时间:2023/12/29 21:12:15阅读:4790

    据《新唐书》记载,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的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记忆力特强,7岁便日诵千言,且精通诸子百家。因自幼体弱多病,家里为给他治病,搞得倾家荡产。孙思邈自幼就懂得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