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元璋登基后杀了大量功臣,汤和为何能善终?-趣历史网

朱元璋登基后杀了大量功臣,汤和为何能善终?-趣历史网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478 更新时间:2024/1/8 0:26:06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凤阳县东湖里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的功臣之中,汤和的结局算是较为不错的,同时汤和也是功臣之中,名气相对较低的。那么汤和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朱元璋杀了大部分的功臣,却没有去杀他呢?

汤和和早期还没有当皇帝的朱元璋一样,都是出生在贫苦家庭,汤和与朱元璋不仅是同乡,更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童年时期的汤和喜欢骑马射箭,使得汤和的马术和箭术都十分不错,而且汤和的人缘也是十分不错的,加上他善于谋略,很多人都愿意追随汤和。

在家乡遭灾以后,汤和选择了离开家乡,跟随汤和走的,还有十来个人,汤和带着这些人,参加了郭子兴所领导的红巾军的队伍中,因为汤和作战勇敢,加上获得了战功,使得汤和很快被提拔为千户。

在军中的汤和,很快想起了与自己从小玩到大的朱元璋,于是便给朱元璋写信,邀请朱元璋加入到郭子兴的红巾军中,不久之后,朱元璋收到了汤和的来信,朱元璋对于汤和还是十分信任的,在接到汤和的来信后,没有犹豫,就投奔到了郭子兴的起义军中。

朱元璋在参加起义军后,因为自身的能力出众,使得红巾军的元帅郭子兴,十分重用朱元璋,被郭子兴提拔为镇抚,官职在汤和之上,后来汤和跟随朱元璋进攻大功山,在成功夺取大功山之后,又成功的攻下了滁州,因为战功被郭子兴封为管军总管。

之后汤和再次跟随朱元璋进攻和州,当时朱元璋军中的将军,都是朱元璋的同辈,这些将军有着较多的战功,加上与主帅朱元璋还是同辈,对他自然是不服气的,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唯独他在军中,认认真真的听指挥,朱元璋见汤和如此的表现,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汤和先后跟随徐达和朱元璋,参与了很多战争,汤和在战争中,时常负伤,即便是负伤,汤和也没有离开战斗,依然继续投入到战争之中,使得朱元璋对汤和十分重用。

后来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依然对汤和十分重用。朱元璋派汤和多次出征,汤和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重用和信任,每次出征都成功得胜,因此也经常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赐。

汤和因为自身的战功颇多,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封赏功臣时,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官职,爵位被封为中山候,而且这个爵位汤和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承袭。

随着朱元璋的岁数越来越大,对功臣的忌惮越来越深,疑心也越来越重,朱元璋的心中十分不愿意,让功臣们统领军队,只不过朱元璋明面上没有表现出来。

汤和毕竟与朱元璋从小在一起长大,对于朱元璋的各个方面,还是比较了解的,加上汤和本就是是个头脑敏捷之人,使得他很快的觉察出来了朱元璋的意思。

汤和找到合适的时机后,就向朱元璋说明,此时的自己年事已高,已经不能够在指挥军队,更别提像以前一样驰骋疆场了,他向朱元璋请求,希望他自己能够返回家乡,以便将来死去,能够更好的魂归故里。

汤和的请求让朱元璋心里十分高兴,朱元璋就此解除了汤和的兵权,为了弥补汤和,朱元璋在汤和的家乡凤阳,为其修建了一座十分豪华的府第。

不光如此,朱元璋赐予了汤和及其夫人胡氏很多的金银,而且还多次下诏褒奖,这种待遇在功臣当中,也是独一份的,汤和为了表示自己对于朱元璋的感谢,同时也为了免受怀疑,汤和每年都会去都城应天朝见朱元璋。

汤和在第二次到都城应天朝见朱元璋时,突然得了不能说话的急症,朱元璋听到汤和得病的消息后,立即前往汤和的住处探视,看到汤和不能说话时,也是在旁不断的叹息,然后命人送汤和回到家乡,等病好之后,又派人将汤和接回了都城应天。

汤和在宫中不仅享有坐车进内殿的待遇,朱元璋更是亲自设宴慰劳汤和,同时还赐予汤和黄金和布匹,美食和美酒等很多东西,之后汤和的病情开始恶化,到了后来严重的时候,汤和已经不能站立起来了。

朱元璋此时十分想见汤和,便命人接汤和,让他乘车来见,明太祖朱元璋还与汤和叙说当年的艰辛经历,不过病重的汤和,此时已经不能进行很好的对答了,只能对明太祖朱元璋不停的叩首。

明太祖朱元璋见汤和如此情况后,心里难过不已,眼中的泪也流淌不止,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赐予了汤和很多的黄金和布匹,作为汤和丧葬的费用,一年之后,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汤和去世后,被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东瓯王,赐予襄武的谥号。

汤和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功臣中能够独善其身,最终能够得到善终,跟他谨慎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汤和在晚年时期,更为的谨慎,在朝中的时候,听到言论,汤和从来都不对外说一句,避免了祸从口出。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萧绰,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百科

    萧绰,小字燕燕,契丹族,辽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在她摄政期间,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辽国的萧太后,那可是辽国历史上十分传奇的女性,影视剧中萧太后的形象都是十分强悍的,影视剧大多数是为了夸大形象,所以并不能太当真,这样使得对于历史上真

  • 王翦是如何灭楚的?他手握六十万精锐为何没有谋反?-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百科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翦灭楚之时,手握六十万大军,几乎掌握了当时秦国的全部精锐。而王翦之所以不敢反,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根本没机会谋反,或者

  • 薛丁山征西第25回:窦一虎钹中受苦,秦汉奉命救师兄-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薛家将》,清代如莲居士所著小说,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本书包括几个部分,分别叙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故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薛丁山征西第24回:飞钹连伤唐大将,窦一虎揭榜求婚-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百科

    《薛家将》,清代如莲居士所著小说,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本书包括几个部分,分别叙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故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薛丁山征西第23回:唐天子驾回长安,宝同三困锁陽城-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百科

    《薛家将》,清代如莲居士所著小说,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本书包括几个部分,分别叙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故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薛丁山征西第22回:唐天子君臣朝贺,薛仁贵父子重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百科

    《薛家将》,清代如莲居士所著小说,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本书包括几个部分,分别叙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故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薛丁山征西第21回:薛丁山大破番营,苏宝同化虹逃走-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薛家将》,清代如莲居士所著小说,是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长篇小说和评书。《薛家将》与《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本书包括几个部分,分别叙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故事。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咸丰在位期间做了哪些事情?为何常被忽略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百科

    乾隆皇帝晚年的自满心态,让清朝从鼎盛开始走上下坡路,而嘉庆皇帝的宽纵,道光皇帝的懈怠,都加速了这一衰落的进程。不过由于基础牢固的原因,清朝中期的数十年间,许多社会问题还只是零星地暴露。等到隐患积累而集中爆发之时,大清的接力棒,刚好交到了咸丰皇帝手上。道光选择咸丰继统的过程,也颇有一番波折,我们后面会

  • 一生传奇的白起,为何下场会那么惨呢?-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公元前两百年,一位嬴姓、白氏、名起的孩子在中国历史舞台诞生了,当时的大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已经强大起来,而秦昭王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霸者,志在灭六国统一天下,当时更是推行商鞅变法政策,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人才。白起顺势而起,经过长时间行伍锻炼,白起崭露头角,于秦昭王十三年担任左庶长攻打韩国新城。十四年

  • 《夷坚志》夷坚丙志·卷十一主要人物有哪些?-趣历史网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百科

    李铁笛饶州道士曹与善.政和中.以道学上舍.贡于京师.与河北李陶真道人相识.李好吹铁笛.盖放浪不羁之士也.曹后归乡里.宣和三年.为神霄宫副.李从京师来见之.有一马、置于四十里店民家.时以荐福寺为宫.每吹笛宫门.则马不烦仆御而自至.往来月余.一旦告别.会曹入城.李来不相值.彷徨良久.顾道童周永真.索笔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