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始皇为什么放弃进攻匈奴而是修长城?(秦始皇当年为什么修长城)

秦始皇为什么放弃进攻匈奴而是修长城?(秦始皇当年为什么修长城)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2799 更新时间:2024/1/2 17:36:36

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最熟悉的人物是秦始皇。虽然长城不仅仅是秦始皇的功劳,而且现存的大部分长城都是明朝的,但秦始皇仍然是其中最知名的。秦始皇将多国已建的防御工事连接起来,组成长城抵御匈奴。但是,为什么秦始皇选择不继续进攻匈奴,而是用这种方式抵

抗匈奴的入侵呢?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

1.匈奴对秦朝的威胁

匈奴人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他们长期居住在南方的阴山和北方的贝加尔湖,成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国末期,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和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骚扰和掠夺以农业为主的内地各民族。

当时秦、赵、燕是匈奴的邻国,经常发生战争。因为各国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采取防御态度,在北方修筑长城,派兵防守。秦统一后,匈奴仍然对秦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必然会对新建立的秦朝造成相当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对于野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铁血满勤秦始皇和整个秦帝国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想保持帝国的强大和稳固,我们必须打击外部威胁势力。于是,秦帝国征服匈奴不可避免。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勇猛的塔尔坎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兴高采烈,一举拿下河套地区。匈奴残部闻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得胜的秦军并没有奉命再接再厉去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这支30万大军是以战国时期燕赵秦北长城为依托的。

长城就地修建,从西北的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财力人力修建长城?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一定算过一笔经济账。让我们从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问题。

2.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长城?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人民基本都是农民,如果要深入大漠打匈奴,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一个基本不骑马的农民变成一支强大的骑兵,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成为士兵,他们不能再从事农业,也遭受生产中的劳动力损失。

而且,就算有强大的骑兵,把他们送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也是一笔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卡车。仅靠人力和畜力运输谷物是非常困难的。《史记》中有记载,从中原运送1石粮食到北方前线,运输队在路上消耗的粮食竟然达到了192石!

但是塔尔坎的战斗成本很低,游牧民族都是骑马长大的。既是牧民又是军人,很容易转换角色,甚至可以边放牧边打仗。后勤保障比种地的人强多了。农耕民族打仗的成本比游牧民族高,但是打仗的收益很差。即使占据了广阔的草原,也无法耕种,中原朝的税收都是从农民那里获得的。

没有农民,这么大的草原有什么用?即使我们赢得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我们也会被高昂的战争成本所淹没。汉武帝,才华横溢,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辉煌的胜利。然而,浪费人和金钱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

明朝开国皇帝朱迪的军队,五次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都逼得四处逃窜,但最后最先受不了的还是明朝。另一方面,骑马的游牧民族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入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能不爱劫掠呢?

中原大乱,秦国忙于统一六国。所有国家都没有精力对付北方的匈奴人。匈奴趁机南下,重新占领了北方边境郡县的很多地方。以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为据点,直接威胁到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抗击匈奴,消除匈奴的军事威胁,成为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当务之急。

从此,皇帝开始为匈奴作战做准备。一方面,他任命蒙恬为总司令,带领他的部队到尚军(今陕西榆林东南)。长期管理北方边防,守秦都咸阳之安。此后,蒙恬镇守边疆十年,对北方的山山水水了如指掌,为日后反击匈奴做准备。迫于当时的形势,在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修建了从临洮(甘肃岷县)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在抵御匈奴骚扰,保证内地人民生产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方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目的是减轻人民的负担。

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骑兵活动非常广泛。如果没有长城,将需要许多军队来保卫它们,这将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没有创造长城,他只是把秦、赵、燕北部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但史书把长城造成的一切苦难都归咎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原来国与国之间是有一些长城的,只是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各国之间的长城拆掉,然后把秦、赵、燕国北部的长城连起来,防止匈奴南侵。

3.修建长城的好处

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长城,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界长达万里,到处派兵把守不现实,而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移动速度快。为了更好地防御匈奴南下,秦朝制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方针,下令全面修复秦、赵、燕修筑的长城,并将其连接起来,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改变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战略,想到了修建长城。

有了长城这样的工事,移动战场就变成了固定战线。游牧民族不能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他们必须首先与长城前线的守军作战。因此,成本和收益发生了变化。防御性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获取食物,而攻击性的游牧民族则远离放牧的草原。而且长城沿线山多,重要道路都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需要坚守防线就可以了。游牧骑兵没用,往往抢什么都没抢到就挨打了。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需要训练骑兵部队,所以训练成本可以降低。因为军人本来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军人闲暇时就可以在田间定居,后勤的负担就少了很多。

说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从来没有读过《经济学原理》等现代著作。但他大规模修建长城,确实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修建长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长期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聪明。

此后,历代王朝和历代王朝都试图修建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要有条件和需要。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经常入侵陕北、甘肃,皇帝就召集大臣商议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下,如果招募5万劳力,花两个月时间修长城,只需要100万两银子。而派遣八万大军去征服鞑靼入侵者,每年的粮、草、运费相当于白银,总共消耗白银近千万两。成本一目了然。

而且士兵可以在长城内耕种土地,获得一定数量的粮食,省去了从内地前线调运粮食的巨大成本。因此,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元初来到中国的凯尔波罗,自然看不到明朝的长城。

标签: 长城匈奴秦始皇

更多文章

  • 孙犁的代表作家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犁,小说,现实主义

    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孙俪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就读于南京中华大学、国立北平艺专,曾在阜新教育局、大连教育局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文艺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孙犁的作品大多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现代科技、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身的深度探索和思考。他既关注生

  • 诸葛亮的三句名言句句经典如今依旧醍醐灌顶获益匪浅(诸葛亮经典名言)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诸葛瞻,陈蕃

    真正的智慧是活的,能穿越时间和空,是不朽的。拥有"卧龙"被誉为诸葛亮,他的智慧举世无双,也说过很多经典的话,为中华文明增添了不少光彩。尤其是以下三句名言,即使是现在,依然让人感到清醒。"不淡泊则不能明心,不静则不能远""不淡泊则不能明心,不静则不能远"这是诸葛亮《诫》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一个人要想有明

  • 袁绍谋士郭图怎么死的?官渡之战郭图坑惨袁军(袁绍谋士郭图)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献帝,许由,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一度僵持不下,但天平正在慢慢向袁绍这边倾斜。后来曹操夜袭吴朝,成功扭转战局。但此时袁绍还有补救的机会,郭图却献上一计,让张合领兵攻打曹操。结果粮仓没能守住攻势,被曹军化解,等于错过了弥补损失的最佳时机。郭图为了逃避惩罚,把罪责推到张合等人身上,导致张合投奔曹操,而郭图的结局是被曹

  • 巫术的诅咒是一种什么样的事件?导致卫子夫和刘玉鑫相继自杀。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巫术,刘玉

    巫灾是汉武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大事。最后牵连了几十万人,卫子夫和刘玉鑫相继被逼死,几万人被杀。汉武帝一生英明。他为什么听信巫术而身败名裂?也许是缺乏科学的支持,生活在封建时期的人们或多或少会听信一些巫术,从而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皇帝听罢的结局应该是最悲惨的,汉武帝觉醒后才后悔。为了纪念这位王子,他建造了思

  • 硫酸钠是沉淀吗(硫酸钠是沉淀吗化学式)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硫酸钠,合时,用于

    硫酸钠是沉淀物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它的性质和用途。在本文中,我们将回答这个问题,并解释什么是硫酸钠及其应用领域。1.硫酸钠的性质硫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式为Na2SO4。它是一种无机盐,溶于水,不溶于醇和乙醚。硫酸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可在高温下使用。这使得硫酸钠广泛

  •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两次不在家是故意的吗(刘备三顾茅庐是因为诸葛亮不在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刘备,人脉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你肯定很熟悉。即使你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原著,你也会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当时刘备想请诸葛亮出来帮忙,但是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刘备等人只能空手。最后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本人时,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所感动,决定帮助刘备。奇怪的是,诸葛亮之前两次缺席是巧合,还是故意试探刘备?让我们来看看吧。1

  • 一战油轮战争为何战败(一战后英国远洋油轮)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科夫,特蕾西,萨姆索诺夫

    军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定是团结。对军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团结更重要的了。团结协作精神往往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和生死。在大规模战争中,除了一个单位分成几个战斗队,还有各大部队之间的配合。作战计划需要多种不匹配的组合,最终形成合围之势。如果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出现问题和疏漏,很容易导致在战斗中全军覆没的危险。

  • 陈宫为什么不投靠曹操(陈宫为什么不投靠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吕布,曹操,吕伯

    陈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他以率直的性情和足智多谋而闻名。当时陈宫帮助曹操收兖州,曹操很爱蔡。从此,陈宫被视为心腹。两人开始共事后,陈宫才发现曹操不为他所接受,于是陈宫离开曹操,选择辅佐吕布。当然,从结果来看,陈宫的选择肯定是错的。他自己也是谋士,应该知道曹操和吕布谁更厉害。但对于陈宫来说,他有更重

  • 李世民为什么要废除李承干和李泰?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太宗,李治,李世民

    在李世民的众多儿子中,可以说李承干和李泰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李承干是太子,是王维。但最终,李承干因李泰欲谋太子之位而日益焦虑,最终刺杀李泰失败。李世民想保护他,所以他顶住了所有大臣的压力,没有被处死就被废为庶人。但是为什么李世民要废除李泰呢?是因为他想争夺王位吗?今天就让边肖带你去看看吧。1.李承

  • 魏国为何会败给秦国?两次战役使得魏国跌下神坛(魏国为什么会输给秦国)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魏国,秦国,国家

    三族分晋后,魏最为强大,迅速成为中原霸主。当时秦国只是东方小国,根本不会对魏国构成威胁。秦国虽因商鞅变法而逐渐强大,但仍略逊于魏国。只是魏国在两次非常重要的战役中被打败,从此失去了霸主地位。魏国的衰落是从内部来的,从当时魏国的人才流失就可以看出来。那我们就来说说魏在这里错过了什么机会,在把头把交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