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名字也很有名,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他带领刘备从当时其他诸侯的势力中成功打下一片天地。不过可惜的是,诸葛亮如此杰出,不朽,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只能算是一个平庸之辈,一生没有多大成就,实在可惜。诸葛亮的儿子和诸葛亮的
孙子呢?
诸葛亮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诸葛瞻,46岁出生。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的一些优秀基因,至少人从小就很聪明。根据诸葛亮给其弟诸葛瑾的信中所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詹现在八岁了,聪明可爱。我觉得不早了,所以对我来说恐怕不重要。"
估计这个诸葛瞻也是个神童。他能得到诸葛亮这样的褒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诸葛亮在欣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就是担心这孩子太聪明了,这么早就锋芒毕露,以后很难成长为国家栋梁。
诸葛瞻精通琴棋书画,在蜀汉拥有众多粉丝。当他十岁的时候,他可以用一幅画换两头牛。因为父亲的光环如此耀眼,诸葛瞻的成长之路一帆风顺。
蜀汉颜夕七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十年,17岁的诸葛瞻被刘禅提拔为羽林中郎将,进入高级干部行列。景尧三年,27岁的诸葛瞻担任仆射大臣兼军事家。和父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要知道,27岁的诸葛亮刚刚出山辅佐刘备。而27岁的诸葛瞻已经成为蜀汉权力中心的人物。最重要的是,因为人们热爱诸葛亮,所以把汉朝复兴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没有那个能力。不管诸葛瞻怎么做,下面都是一片欢呼。没有人会反对他,也没有人敢反对他。每个人都不想被口水淹死。诸葛瞻没有得到诸葛亮太多的教导,毕竟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七岁。
诸葛亮一生学到的是,接班人是姜维,而不是他的儿子诸葛瞻。一个人的生活太平淡,未必是好事。达到权力顶峰的诸葛瞻在蜀汉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掌握军权的姜维。所以当太监黄浩在刘禅面前说姜维的坏话时,诸葛瞻假装没听见。
诸葛瞻未必没有扳倒姜维的想法。没有诸葛瞻的默许和支持,黄浩也不可能成为执掌朝政、操纵权威的姜维将军,挤掉北伐前线。这样的结果就是姜维不敢留在成都,留在剑阁很多年。
如果姜维能长期留在成都,邓艾攻成都时蜀军未必会败在绵竹。也许蜀汉不会死得这么早。景尧第六年,邓艾突然从阴平进攻,诸葛瞻只好硬着头皮带人去打。诸葛瞻只是一个空名将,实际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队到达阜城县后,诸葛瞻犹豫不决,不敢前进。
商建议诸葛瞻迅速夺取险要地形,阻止邓艾进入川中平原,遭到诸葛瞻的拒绝。诸葛瞻成功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但是,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瞻至死都保持着正直。
倒影说:"(诸葛瞻)作战,大败。他37岁就去世了。大家散了,艾开车去成都。"这就是一个官二代和一个星二代的生活。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的表现记载不多,只说是随父诸葛瞻而死。
但《华阳国志》中有一句话对诸葛尚的记载颇有深意:商叹曰:"父子二人对荷国很重视,没有早点削黄皓,导致战败。人生有什么用?"乃池投奔魏军而死。这说明诸葛尚之前至少劝过父亲除掉黄皓。但是诸葛瞻不同意。所以说诸葛瞻不如诸葛尚是有道理的。
据《三国演义》记载,在出兵之前,钱问:"谁敢当先锋?"话还没说完,一个少年就说:"既然父亲掌权,儿子就愿意当先锋。"人见之,乃长子诸葛尚也。他还是19岁。读读《孙子兵法》。多学点武功。期待大欢喜,我还是先锋。"
在战场上,诸葛尚的表现也很亮眼,"师、邓两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诸葛尚单枪匹马,干劲十足,反击两人"。要知道,邓仲克是能和姜维战平的大将,诸葛尚又能打败邓忠和苗实一起进攻,所以可以说战斗力很强。
只是他父亲太胆小了。先是不听儿子的话去除掉朝中的奸贼,再是不听黄冲的妙计,让邓艾的军队深入,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诸葛尚的结局是"乃池投奔魏军而死。"他没有辱没诸葛的姓氏和爷爷。
相比之下,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诸葛瞻,因为没有吃过苦,注定了名副其实的悲剧结局。现代社会,能为子女铺路的人很多。请以诸葛瞻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