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对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有着深深的同情和惋惜。明明明朝的弊端积累太久,最终导致灭亡,这个锅却留给了崇祯,崇祯成了末代皇帝,也就是亡国之君。但是崇祯的选择一直让人有很大的疑惑。崇祯为什么选择自杀?他宁愿自杀也不愿逃往南方。就像唐玄
宗一样,他仍然有机会留在青山,但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并寻求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崇祯皇帝朱由检出生于1611年。他是朱翊钧的孙子,明神宗,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的弟弟,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于1627年登基。1644年3月19日,他在北京故宫后面的眉山上吊自杀,时年33岁。很多人问历史的问题: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逃到南京,远离北京?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也查阅了很多资料。现在简单分析一下:
1.崇祯皇帝一开始并不想南逃。
崇祯十七年,满清骑兵五次到达北京城下,第一次是1629年(崇祯二年),第五次是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军第五次入侵走得最远,到了山东南部,杀了明朝的鲁王。抢劫最多的一次,仅白银就抢了2200多万两白银。
十几年来,面对精锐的满清骑兵,崇祯皇帝没有南移,甚至没有考虑过。因为崇祯帝都每次都是派兵对付,而且每次都是化险为夷。
1643年(崇祯十六年)十月,孙传庭兵败陕西,明朝在长江以北的最后一支机动部队被摧毁。崇祯皇帝真的要南迁吗?我觉得崇祯皇帝还不想南移,因为陕西,河北,山东,南方还在自己手里。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轻易南逃?有几个主要原因:
北京是首都。北京是国家的根本之地,也是祖坟的所在地。一旦轻易离开,对民心打击很大,对祖宗更是耻辱。
崇祯皇帝心高气傲。崇祯皇帝一直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的能力比文帝和唐太宗都强。除非迫不得已,他不能这么做。
错误估计形势。起初崇祯皇帝认为强悍的满清骑兵拿北京没办法,农民起义军要攻破北京也绝非易事。
2.崇祯皇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南逃的?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Xi安建国,命五十万大军攻克北京。此时的崇祯皇帝开始胆战心惊,一边想着如何坚守北京,一边想着南逃。但鉴于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和秋后算账的做法,很少有大臣敢支持南迁,崇祯皇帝也没有妥善安排南迁,一拖再拖。当然,崇祯皇帝此时还心存幻想,但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皇帝逃往南方,相当于迁都成家生子,镇守秦冰。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涉及路线规划、粮草供应等诸多工作,很多东西。离开北京,万一李自成或者满清骑兵追击我们,失去了北京高大城墙的防御,农民军或者满清骑兵将难以抵抗,这也是一个顾虑。
当农民军逼近时,崇祯皇帝曾对大臣感叹道:"我不像亡国之君,但一切都像亡国。我们的祖先不顾飓风和雨水而建立的世界现在将会消失。我该如何面对祖先?我愿以我的亲征与贼斗。战死沙场我不后悔,但我会死不瞑目!"后来崇祯皇帝没有用亲征,因为内阁大学士愿意开。
我不是亡国之君,你是亡国之臣。一切都是亡国的形象。我们的祖先处在一个风吹雨打的世界,一旦得失,他们在地下能看到什么?
最后崇祯皇帝任命李建泰代为作战,但是只有几千兵马,而且这个李建泰怕死,于是二月在保定向李自成的刘芳亮投降。南逃没谈拢,参战部队又投降了。崇祯皇帝已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3.崇祯皇帝什么时候真的要南逃了?
李自成攻克大同、宣化后,从西边逼近北京。李健太战败,李自成的刘芳亮部从北京南部的保定逼近北京。此时东北有满清,西有李自成,南有刘芳亮,崇祯皇帝又没有机动部队,基本上是孤注一掷的坚守北京。这个时候,他真的很想逃避,但是很难逃避。
李自成占领山西后,从未遇到太大抵抗。三月初,李自成的部队逼近北京。三月初六,崇祯皇帝命令吴三桂等山海关部队进京,试图抵抗农民军的进攻,但吴三桂磨磨蹭蹭,北京还没到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话讲,就算赶到北京去救援,也不过是人家砧板上的肉。
部署在首都之外的李国桢掌管着首都的三营,但他直接向李自成投降,所有的兵力和火器都归还给了李自成。3月17日,李自成的军队包围了京城,并派人劝说崇祯皇帝退位,崇祯皇帝拒绝了。李自成攻城,明军已无战斗力,投降吧!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面的眉山自缢。276年,明朝随着崇祯皇帝33岁的去世而灭亡。
4.附言
崇祯皇帝自缢后,一些明朝大臣自杀,但大部分都去排队迎接李自成,希望能在新朝找到一个好位子。说崇祯皇帝的这些手下让李自成如此轻易的占领北京是不负责任的,极大的助长了李自成的骄傲,导致李自成轻敌,很快被吴三桂满清联军打败。李自成于五月初一逃离北京,一年后失败死于湖北。李自成的失败是因为李自成自身的原因,但明臣的失败对李自成的失败负有部分责任。
清军五次被杀,首都有惊无险,全国各地勤王之师日夜可抵;一旦李自成来了,北京就沦陷了。原因是什么?满人是异族,抵制满人是民族大义,大家积极性挺高;李自成是汉族。虽然他以前是个贼,但是他住在紫禁城里,那就是皇帝。投靠满清当汉奸是不行的;但是臣服于李自成是有道理的,但是政权更迭我们也无能为力。此外,崇祯皇帝和他的祖先对大臣们一向不厚道,不厚道。现在,树已经倒了,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出路。
崇祯皇帝一般都是不出门的书生。他读书很好,但不太懂人情世故。他不知道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如何训练和保护几个得力干将进行自卫。要逃,还得有人安排协调;如果你想保卫首都,你还必须有一个镇上的专家。以至于首都一两天就被轻易占领,想逃都逃不掉。
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但是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有魏忠贤这样的权力,崇祯皇帝只需要告诉魏忠贤去做就行了,想必魏忠贤也会做得很妥当。
做大事的人,必须有几个随时听从自己命令的精锐士兵在身边,听他们的话,为他们保驾护航,这是封建社会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