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战国后期各国战争有多惨烈?要想停止战争,只能统一。

战国后期各国战争有多惨烈?要想停止战争,只能统一。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14 更新时间:2023/12/23 23:07:55

到了战国末期,经过多年的征服和吞并,只剩下七个大国,七侠之间同样的战争还在继续,而且愈演愈烈。对于人民来说,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必须有一个国家出来统一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最后秦国灭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大业。当然很多人不

明白秦国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齐楚这样的传统强国。其实这也和秦国的各种改革分不开。

秦国为什么能横扫六合,建立统一王朝,是改革的成功,是时代的召唤!

本期老龙就和大家聊聊“秦横扫六合,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是战国时代的召唤”这个话题。主要叙述的是秦国如何变着法强国,打败六国,实现统一,建立大秦帝国。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的特点就是各国诸侯为了土地和人口而进行的吞并战争连年不断,战争灾难极其残酷。"争地,杀人,野;为城市而战,为城市而杀。"(《孟子·离娄上》)那时候,军队和土匪没什么两样。一进入他国领土,就砍庄稼,砍树,毁城,铲平沟渠池塘,烧房子,抢牛羊,敢反抗的人就杀,被迫屈服的就绑起来带回当奴婢。

到战国末期,中小国家基本都被吞并了,只剩下七个大国,但是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残酷。"齐国以二十万人攻荆(楚),五年足矣;赵以20万大军攻中山,五年而回。"(《战国策·赵策三》)韩、魏两国连年被秦军攻击,被屠杀的青壮年尸骨暴露在全国各地,被掳掠贩卖的老弱在各地充当奴婢。据说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赵总共被歼灭45万人,伤亡过半,造成了国内空虚的局面,两家损失惨重。

于是当时人们指出,这种兼并战争是国家的一大灾难,战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战后埋葬死者,救治伤员,安慰幸存者,补充武器装备等。,政府和人民的损失,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都不能用十年的农业收入来补偿。他们认为战国时期的世界极其混乱,人民的苦难无法估量。乱的根源是没有统一的政权,所以大国欺负小国,争斗不休。因此,如果世界要和平,他们呼吁统一。

不仅在政治上需要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统一的要求。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中心区域,对黄河的治理进行统筹安排尤为必要。早在春秋初期,在齐桓公召开的葵涌会议就规定,禁止各国修筑危及邻国的堤坝。但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都是损人利己,不计后果地兴修水利。

比如齐赵魏以黄河为界,赵魏地势高,地势低。齐国筑堤阻止河水对赵魏的冲刷,赵魏也筑堤把河水赶回齐国。不仅两岸有矛盾,上下游的冲突更尖锐。当时黄河中游有两个小国,东周和西周,上游是西周,下游是东周。东周要种水稻,西周不放水。还建议改种小麦后给东周一些水,以破坏和诱导东周改种水稻,进而通过掌握水源来控制东周。

所以孟子指责当时的许多水利工程是"求邻居"即利用邻国作为洪水泛滥区泄洪,将灾害转移给邻国。甚至不顾百姓死活,在战争中把河流作为进攻或反击的武器。比如公元前359年楚军攻打魏国,肯定会淹没魏国长垣周围的黄河。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军攻打赵国,赵国也决定用黄河水灌魏联军,迫使其撤退。这必然会破坏黄河水系的正常循环,造成严重后果。没有统一的政权,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解决的。

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也相当发达,如北方的马和猎犬,南方的鸟羽和象牙,东方的鱼盐和纺织品,西方的毛皮。所以,近水的人有足够的木材,山上的人有足够的水产,农民不用造木炼铁窑就能得到各种器皿,工商业者不用犁地就有足够的粮食。

但在诸侯割据的局面下,各国度量衡制度不同,货币不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不便。更难的是关卡多,税收多,各种额外勒索,对商业活动危害极大。

这些都说明当时的中国需要统一,这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统一只能通过征服来实现。

战国七雄都在追求统一,有远见的人早就看出秦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战国末期,是一个相对先进和繁荣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东方六国占据显著优势。

本来秦国是西方的一个僻静之地,中原各国一开始就看不起它,甚至禁止它参加各国的联盟会议。直到秦孝公(361-338)任用商鞅变法,打击奴隶制残余,暴力推行封建地主制,移风易俗,才奠定了强兵这个富国的良好基础,并逐渐向东方发展。后来,秦惠王和秦赵浩棋继续扩张,成为先进大国。

战国末期,荀子曾指出,秦国人民淳朴顺从,官员奉公守法,政府高效,几乎是理想的政治。秦的兵制还能带动人们奋勇作战,追求功勋,优于齐魏的兵制。此外,地理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先进,耕牛的使用更加普及,物产丰富,还可以利用水路运输粮食,保证供应,所以秦军经常打胜仗。这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上层建筑基本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进步很快,后来居上。

在秦国赵浩棋的晚年,大商人吕不韦插手秦国的政治,把一个堕落的王孙推上了王位。这是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吕不韦也被提升为秦国的宰相,并被封为文心侯,执掌大权。三年后,庄襄王去世,年仅13岁的太子郑继位,被称为秦王,国家大事仍由主持。吕不韦在当时是一个政治天才。他利用秦国的传统优势,积极推进侵占六国的统一活动,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秦王一天天壮大,权力斗争逐渐激烈。秦九年(前238年),22岁的秦举行加冕仪式,亲自掌权。从那时起,吕不韦失去了权力,并最终被迫自杀。

此时,秦国通过对其后六代的孝道扩张,夺取了许多战略要地和大片富庶地区,占据了当时中国约三分之一的土地、约十分之三的人口和约十分之六的财富,形势极为有利。但如果战略上的失误让东方六国真正联合起来对抗,也有失败的可能。这种前景并没有被夸大。就在秦国王政上台前三年,楚、赵、魏、韩伟五国也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五国内部矛盾虽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于是,郑亲自主持朝政后,立即采取、李斯的战术,不惜代价收买六国大臣,试图暗杀那些坚持抗秦的人,以破坏六国的团结抗战活动。然后派一支军队去占它的便宜,一分为二。

就这样,经过近十年的积极准备,在秦十七年(前230年)发动了统一战争,先灭了韩国。然后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然而,同年对楚战争受挫。

原来秦王打算灭楚的时候,问李信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万人就够了。他又问王建,王建说得是60万人。因成功拿下三晋而自大的秦说:王将军老了,胆子小了;李将军胆子大,意见对。又派李信率领二十万人攻楚,王建病退,回到凤阳。当初李信的军队攻打楚国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后来被楚国名将项燕打败,逃回来了。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然而,他是一个在困难时期能忍受谦卑的人。他赶紧去频阳给王建道歉,求王建出来。他接受了王建最初的想法,集合了秦国所有的军队,带了60万人来投奔他。到了二十四年,楚国被灭。然后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十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一个规模为空的大帝国。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秦国统一六国有自己的看法。你想谈谈吗?

标签: 秦国六国统一

更多文章

  • 商周时期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色?(商周的服装)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玉人,衣服,服饰

    早期的服饰主要是为了御寒和保护皮肤,主要是为了实用,一般用动物的皮、树叶等东西制成。如果你会缝,就缝吧。如果不会缝,可以简单的打个洞,用绳子绑起来。你不能说它是什么形状。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纺织业。他们开始用织成的亚麻布做衣服,然后开始养蚕吐丝,人们的衣服和服饰越来越齐

  • 杜月笙为何杀张啸林?杀了后为何还要痛苦?(杜月笙为什么策划暗杀张啸林)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张晓麟,青帮,林怀部

    说起杜,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可以说,他杀人如麻,曾经活埋上海工会领袖汪寿华。自此,青帮的地位跃居第一。他敢杀汪寿华。下面这个男的其实需要忍两次才决定杀他,而且死了之后还在哭。这个能让杜哭的人是谁?杜早年作为黄手下的使者加入青帮,因为帮助黄找到偷他鸦片的贼,受到黄的赏识,后来成了上海的大人物。上世纪青

  • 袁崇焕如何从抗清名将变成一位罪臣的?他和崇祯皇帝关系如何?(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崇祯,袁崇焕,皇帝

    袁崇焕是明末将军,一生充满争议。袁崇焕早年曾多次率军击败清军,取得宁远、宁晋战役的胜利,但后来因为魏忠贤辞职回乡。崇祯皇帝登基后,除掉魏忠贤,重新启用袁崇焕。后来袁崇焕击退皇太极,救了京城。但魏忠贤的余党还是不想放过他,还联名要求弹劾袁崇焕。后来崇祯皇帝觉得袁崇焕和后晋有联系,构成叛国嫌疑,因此被处

  • 马谡效仿韩信为什么没能成功?马稷输在了哪?(为什么马谡效仿韩信)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马谡,马季

    早年最后一战,韩信把他打死,后来以不到10倍的兵力打赢了一场不可能的战斗。而马季街亭之战也主动把自己逼到了墙角,切断了水源。但马季没能复制韩信的奇迹,反而打败了魏军,最后被下了军令状。有人认为马季不懂兵法,和韩信差距太大。不过马季跟了诸葛亮那么久,基本的战略要点还是很清楚的。那么他输在哪里呢?兵家的

  • 魏忠贤是奸臣吗?为什么魏忠贤一死明朝也灭亡了?(魏忠贤死了为什么明朝就亡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忠贤,明朝,崇祯

    对于魏忠贤,很多人可能认为只要你杀了他,明朝就会起死回生,就会有新生,你就有机会回到过去。但实际上,魏忠贤的死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如果魏忠贤能坚持十年,那么魏忠贤的命就没了。其实只会加速明朝的灭亡。但是魏忠贤不是汉奸吗?为什么他一死明朝就灭亡了?说到手握重权的宦官,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魏忠贤!他出身宦

  • 杨再兴是如何战死沙场的(战死沙场杨再兴)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再兴,岳家,南宋

    说到南宋名将,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岳飞、韩世忠、孟珙等人。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不出名,但值得记住的将军。他就是杨再兴。杨再兴原本是曹诚的部将,后来却从属于岳飞,从此深得岳飞重用。据史书记载,杨再兴曾单枪匹马攻打金兀术,后又侥幸逃脱,可见杨再兴之勇猛。而杨再兴的结局很悲剧。最后在战场上寡不敌众,身中

  • 历史上赵光义的评价为何不高(历史上真实的赵光义)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赵匡胤,宋太宗,宋朝

    说起这个赵光义,大家一定不陌生。作为宋代赵匡胤的弟弟,关于他的争议很大。毕竟,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真的是分不开的。赵匡胤死后,他成了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个皇帝。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边肖吧!首先,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哥哥。但是,在历代王朝中,众所周知,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女,传给自

  • 徐晃真正死亡原因(徐晃真正死因)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黄旭,孟达,死因

    说到黄旭,大家都知道,他也是曹魏手下一位很有个性的将军,实力非凡。他也是五子之一,但事实上,黄旭的实力仍然被低估了。他其实不比五子排名最后的人差,实力厉害,但再厉害的人也是凡人。那么这个黄旭是怎么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网友不要错过!事实上,目前关于黄旭之死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正史中

  • 曹操不称帝和士族有什么关系?虽然一个人才得不到一个人才的支持。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但是,朝鲜

    曹操封龚伟为王维,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但曹操直到去世也没有迈出这最后一步。事实上,如果曹操决心要当皇帝,谁也阻止不了他。曹操为什么要放弃这个改写历史的机会?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曹操受到了于迅的影响。最初,曹操认为于迅支持自己取代汉朝。出乎意料的是,于迅一直忠于汉朝,无法接受曹操对汉献帝的侵略态度。然而

  • 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敢反吗(王忠嗣不死安禄山真的不敢反吗)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玄宗,安禄山,吐蕃

    王仲嗣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军人。他一生功勋卓著,是当时最有实力的将领之一。王仲思多次上书唐玄宗,说安禄山必然要作乱,唐玄宗毫无警惕。安禄山利用李搞垮王忠嗣,最后被贬为汉阳太守,抑郁而死。就在王仲嗣死后六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走下坡路。民间有句话叫"安禄山到死也不敢反对王忠嗣"这到底是真是假?事实上,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