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在古代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就相当于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命脉。的确,军事和政治权力在古代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得到它,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已经把这个国家抓在手中了。三国后期,蜀汉的军权掌握在姜维手中,姜维也曾十一次北伐。
但为什么蜀国被魏国征服,姜维却没有还手之力,最后没有守住?
三国后期,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国和魏国的力量对比被打破,蜀国重新与魏国抗衡。而姜维成为蜀中唯一能北击曹魏的人。大多数人认为蜀国的灭亡是因为姜维的好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
第一,姜维该不该主动北探?《镜集》给出了答案:"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但是占了先机,但是在敌区烧战争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措施,与无所作为相比,这其实是上策"
第二,姜维北伐的胜败如何?其辉煌成绩有目共睹,不亚于诸葛亮。最后被打败很正常——就像斗地主一样。你再怎么记,再怎么打牌,也打不过别人手里的一手好牌。说明实力比能力更重要!这是由当时压倒性的形势决定的。只要姜维能达到削弱魏国,保存蜀国的目的,他就成功了。
第三,在当时的情况下,让姜维连连取胜,一统中原,实在是力所不及。既然诸葛亮没能得到原谅,就不应该责怪姜维的失败。
第四,姜维北伐是否耗尽国库?答案是否定的,蜀国死时,国库里还有大量的金银粮食,足够军费开支。由此可见,姜维北伐并没有导致虚国库空,真正造成人民苦难的是腐朽的宦官政治!谁对舒的死负有直接责任?是太监黄浩,不是姜维。黄浩不仅独揽大权造成政治腐败,国力衰弱,还排挤姜维,想废掉姜维。即便如此,姜维还是极力为蜀辩护,出谋划策。
第五,蜀汉末年的统治者大多清正廉明,所以蜀汉末年的政治相对稳定团结。在蜀汉,外戚几乎不可能干涉国家大事,黄浩独裁之前也没有太监独裁,这和东汉末年完全不同"亲小人,远德大臣"形势。然而,直到258年,陈(皇帝的亲信大臣和心腹)去世,黄才被多次提拔,以至于他操纵权力,最终导致国家的衰败。
第六,经济上,蜀汉经济发展得天独厚。《水经注》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谓之天府"后期蜀汉经济繁荣持续。我们来看第一组数字,《晋书·地理》说:"刘备彰武元年,有二十万户,男女九十万。";看第二组数字。三国志上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男女九十四万"。以上比较表明,从蜀国开始到蜀国结束,蜀国的人口不减反增。
第七,军事上,蜀国后期仍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三国志·蜀志·王平传》说:邓芝在东,马忠在南,王平在北,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外,姜维和张本也与两倍于自己的精锐部队魏军五千人丧生。霍一的才华甚至打动了司马昭。霍军曾以1000人的兵力守城一年,然后逐一击败10倍于自己的敌人。
第八,乃宠信黄皓,结果魏军如入无人之境,以致蜀亡。难怪诸葛尚感叹:"我们父子俩从国家得到了那么多好处,却没有早点斩断黄浩,结果惨败。怎么才能活下去?"诸葛尚是诸葛瞻的儿子,诸葛亮的孙子。在最后一次蜀汉战役中,父子俩寡不敌众,为国捐躯。诸葛瞻死于37岁,诸葛尚死于不到20岁。
且连邓艾、钟都要攻破蜀,投降后。姜维还是设计了钟造反,希望翼能复辟国家。可惜钟会谋反失败,被部下杀死。姜维也筋疲力尽了。就是这样。姜维还是得到了一个杀三贤的计划,把邓艾和钟会拖死。
所以在我看来,并不是姜维保卫蜀国失败,姜维北伐和蜀国灭亡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有,那就推迟了舒的死期。